段美鳳
語文課堂的“失語”現象已是多見,然而這一情況在語文作文教學課堂更為常見,平時富有靈氣、極具個性的學生,一到作文課就寡言少語。無論是平時教師要求完成的周記,還是作文課作業,甚至是考試時寫的作文,很少能看到有感而發的作文,多的是千篇一律、老生常談的內容。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種現狀?是應試教育的影響?是套題作文的禁錮?是教師過多的管束?還是學生的內心根本就沒有真情實感要抒發?
一、影響作文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生活體驗
作文套路化、功利化,是如今學生寫作文的一個弊病。學生不是模仿范文,就是硬把名詩名篇的句段塞進自己的作文中,這樣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更無新意可言。作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學會運用文字進行情感交流,進而開發學生立意新穎、視角獨特的創造性思維,若從學生的作文中看不到絲毫的情感,那作文教學課實屬擺設。
筆者認為中學語文作文教學效果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缺乏源自生活的體驗。由于缺乏生活體驗,學生寫作文時缺乏素材,情感也較淡薄,寫出來的作文也只能是脫離實際生活的“虛情假意”的套路化作文,教師教學效果也必然低下。換言之,要想有效改進語文作文教學,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感悟生活中的各種情感,觀察生活中各類息息相關的事件。從生活體驗出發,讓學生在寫作時描寫真實的故事,抒發實在的感情,讓寫作變成學生表達個人思想感情的一種習慣。
二、從生活體驗出發,有助于改進作文教學現狀
1. 帶領學生體驗生活,感悟寫作情感
不少學生一聽到寫作文就開始頭疼,對寫作文的厭煩情緒越來越大。在此時,教師急需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寫作不再是一項艱難且討厭的作業。首先要做的就是帶領學生體驗生活,解放他們禁錮在課堂上的思想,讓學生貼近生活,主動感受生活,發現生活帶來的平凡的小驚喜,這是讓學生自動生成內心情感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
“寫作,本身就是對生活體驗的一種情感流露”,基于這一理念,教師于課堂內外都可以設置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發掘寫作情感。在作文教學課堂上,結合本單元的課文主題,設立一個話題,如“珍惜”、“奉獻”等,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多方面回憶或搜尋有關這一話題的事件,從而將其內化升華為小故事,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 2. 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拓展寫作素材
作文的素材大部分都源自生活,但學生的作文素材幾乎來源于優秀范文中的例子。不是學生的生活枯燥乏味、不值一提,而是他們沒有留心每天都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不同的故事,導致無法從生活中提取寫作素材。因此,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細心觀察生活,感受真摯的情感,思考自己的人生。教師在可以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如通過“街頭賣藝的歌者增多”這一社會現象,引導學生細心觀察這類歌者的生理特征,猜測其生活背景,思考為何要選擇來此處唱歌乞討,思考除了這種賺錢方法是否體面,能不能用其他方法代替,并且讓學生分辨這樣做對大眾、對社會的產生的影響等。久而久之,我們會發現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能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思維邏輯方式,形成全方位思考的能力,日后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遇到此類情景便會主動觀察、思考,從而形成在生活中也能用心觀察的好習慣。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不僅能為寫作素材拓展做準備,而且能夠讓學生發展個性差異,養成細心觀察、主動思考的好習慣。
3. 鼓勵學生記錄生活,激起寫作欲望
在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同時,也應該適當地安排些小作文讓學生練筆,抒情。平時也該多鼓勵學生把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不必限制字數,也不必要求上交文稿。為了了解學生的成果,可以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自愿上臺說見聞、講感受。用文字記錄生活,用文字表達情感,得到的就是永恒的思想感受,當學生習慣了用寫作傾訴內心的情感,有了強烈的表達內心情感的寫作欲望,那么作文就不再是膚淺又脫離實際的復制品,而是用生活用情感直擊人心靈的藝術品。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