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中朗讀訓練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驗品味,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那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讓閱讀教學更精彩呢? 一、技巧先行,讓朗讀有章可循
現在很多的語文課堂上,常出現“請同學們帶著感情朗讀課文”、“讀出作品人物的內心世界”等類似的朗讀要求,可該怎么讀?學生茫然,他們之所以讀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為不知道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感情。因此,朗讀技巧的具體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讀清停頓。停頓,不是一字一頓或一詞一頓地點讀,也不是高腔怪調地唱讀,而是在朗讀過程中恰當的間歇。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要讓學生認識句子,掌握標點符號,按語法停頓的方法進行訓練。開始時,可用點拍法(用擊掌表示)。如:頓號停半拍(擊半掌,一合一開為一掌),逗號停一拍,句號停一拍半,段與段之間停二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能克服點讀、唱讀的缺點。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就不能只是按照語法停頓死搬硬套了,因為所接觸的文章思想內涵更加豐富,長句也頻頻出現,這就需要弄通句子的意思,弄懂句子里面的關系和句子之間的關系,做適當停頓。
讀準重音。有人說“擴大音量,加重聲音,就是重音”。這種說法“是但不全是”。肯定它,是因為“重音重讀”確實能把被強調的內容凸現出來,使表達的態度或觀點更明確,更鮮明。說其不全是理由是,重音也可輕讀,也可緩讀,同樣可以突出文章表達的意思,如對表達輕巧的動作、靜寂的環境、深沉的情思、內心的興奮等的重音,要用虛聲輕讀或緩讀,使人聽來輕柔含蓄,深切感人,令人回味。
讀出語氣。語氣,就是表達思想感情的聲音和氣息??山Y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緒變化來進行進行引導,如喜則氣滿聲高,悲則氣沉聲緩,愛則氣緩聲柔,憎則氣足聲硬,急則氣短聲促,冷則氣少聲淡,懼則氣提聲抖,怒則氣粗聲重,疑則氣細聲粘,靜則氣舒聲平。平常可在早讀課采用“猜猜誰讀對了”的游戲來進行訓練,即出示一個句子,請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語氣來讀,看誰猜得準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二、走入文本,讓學生情動而辭發
每篇課文的文字里都蘊藏著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發言地,而學生只有對文章的主題、人物思想有了形象感受才有發言權。正如《朗讀技巧》一書中所談到:形象感受是來源于文章中的重點形象性詞句對學生內心刺激而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感知、體會和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達事物形象的詞語,透過文字,“目擊其物”,好像“看到、聽到、嗅到、嘗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樣,在內心“活”起來,形成“內心視像”。這需要學生發揮記憶聯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入情入境,甚至進入角色,那理解文本的情感就水到渠成了。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朗讀時,不應僅僅把詩句看成是白紙黑字,而應透過“枯藤、老鼠、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這些表達形象的話語,引發學生產生視覺想象、聽覺想象和感覺想象:你似乎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學生的眼前就會似乎“看到”被“枯藤”纏繞的“樹木”正飽經風霜,“馬兒、烏鴉”昏重得幾乎叫人難以喘息。而“小橋人家”顯得那么安恬、溫馨,使游子眼前一亮,但馬上又黯淡了。他的孤寂與這溫恬顯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他企盼的、看到的,恰恰是他不可能得到的!細微地傳達了羈旅天涯者對安居家鄉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受。接著現出在一條黃塵漫漫、秋風颯颯的“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精疲力竭的“馬”遲緩地走著。撥響了讀者心中那通往遙遠過去,與古人共鳴的琴弦,而此刻卻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層愴神寒骨的迷離之意。看到的“夕陽西下”、聽到的“昏鴉”嘶啞的喊叫和感受到的“西風”一起點明時光緊迫,已到暮晚,已是游子歸家的季節,可這個時節、這種時辰卻仍有“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無家可歸之人痛斷愁腸?一個“斷腸”,把“天涯淪落人”的無法言傳只可意會的感受與苦楚傳達得淋漓盡致。當學生走進此情此景時,何愁讀不出詩人的情感呢?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