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娟
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創新的基礎.學生只有具備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一個善于思考、獨具個性的學習者.
一、營造和諧課堂,讓學生“敢問”
小學生天性好奇,對新事物愛發問,這是問題意識的“種子”.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及成長與適宜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常態課上,我們經常看到學生無疑可問,即使有疑也往往因許多顧慮而不敢問、不想問或懶得問,這與教師有沒有重視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及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直接關系.因此,教師首先要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才不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影響教學進度為由置之不理或漠然處之;其次要堅持“以生為本”原則,還課堂于學生,盡可能提供學生實踐活動和表達自己想法、見解的時間和空間;還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始時不要對學生的要求太高,只要學生能提問,不管問題的質量如何都要及時肯定,以此營造“人人都來問”、“人人都想問”的氛圍.“這顆問題的種子”就會在我們努力營造的安全、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中,源源不斷地冒出更多的“為什么”.
二、創設問題情境,誘學生“發問”
我在教學《確定起跑線》一課時創設了一個校運會上“200米跑步比賽“的真實情境,先讓學生猜測:“200米跑步比賽的起跑線位置可能設在哪兒?”再鼓勵學生:“邊觀看200米跑步比賽視頻邊觀察跑道,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看誰提的問題多?”學生看完后爭相提問:“200米跑道為什么要設計彎道?”“為什么起跑線不是設置在同一直線上?”“相鄰的起跑線相差了多少米?”“相鄰跑道要相差多少米,比賽才公平?”等等,在充分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以后,組織學生重點研究“相鄰的起跑線相差了多少米?”這一問題,教師提供一些數學信息讓學生進行觀察、思考、計算、對比、發現、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終于發現規律:“200米相鄰起跑線的距離y=π(R-r)即y=π×道寬”,構建數學模型,順利解決數學問題.該案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誘使學生“發問“,然后讓學生緊緊圍繞自己所提問題展開活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親歷數學模型的建構過程,使他們在玩中“疑”,玩中“悟”,玩中“得”.
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信息,經常鼓勵學生“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還應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點,讓學生感到問題時時處處都存在,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養成不斷“追問”的習慣,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探索者.而在學生交流互動時,教師還應耐心傾聽,及時捕捉課堂生成的動態資源,尤其是發現學生思維中萌發的新知識和新問題加以利用.
三、教師示范指導,使學生“善問”
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需要一個后天培養的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示范和指導作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精心設計恰當的且具有啟發性、挑戰性、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他們逐漸領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掌握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以后,教師就應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求出四邊形內角和”,當研究出四邊形內角和以后還要繼續追問“你還會想到什么問題呢”,學生就會模仿著問:“那五邊形、六邊形乃至多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這樣,隨著問題的延伸和深入研究,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寬,并從中感悟到“可將已獲得的結果由三角形推廣到一般的多邊形”,這對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追問、大膽創新的精神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當然,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加以肯定,而應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評價,作出必要的分析與優化,以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啟發,不斷積累提問的實踐經驗,使他們發現和提出的問題更有數學味兒、更有層次.
四、采用多元評價手段,促學生“樂問”
要讓學生“敢問”、“樂問”, 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需要建立一套多元評價激勵機制.如采用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分層情景測驗、家長反饋、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等質性評價方法.對學生的評價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既能促使學生對評價的認同和接受,又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的激發.其次,評價對象要多元化,不能總是定格于學生個體,可以引導學生把評價對象指向某個小組、班級或老師.評價形式要多樣化,既可老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也可開展生生互評,甚至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等,逐漸使學生“面對問題情境,能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成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和行為.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