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欣欣?劉良君
摘 要:“低碳”一詞在哥本哈根會議后迅速普及開來,低碳文化深入人心。在全球多數發達國家走向低碳時,中國尚處在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社會。本文結合實際數據初步對中國“高碳”的原因作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碳社會;低碳社會;原因;建議
1.中國科技發展的相對滯后,是導致中國高碳的重要原因
科技發展對構建低碳社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科技發展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使資源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科技發展能實現資源和能源的優化配置,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另一方面還可以不斷開放新的能源逐漸代替目前效率低、污染高的能源。我國雖然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了全球第二的經濟體,成為了“世界工廠”,但如上文所講,這其中多半是傳統工業發展的結果,而科技產業、科技服務業的發展還稍顯不足,和世界主流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2009年,在全球R&D(國際上通常采用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經費投入最多的六個國家中,美國R&D強度為2.9%,德國R&D強度為%2.82,日本為3.36%,法國為2.26%,英國為1.85%。而我國到2010時,R&D強度年僅為1.76%,低于歐盟25國1.95%的平均水平。我們不難看出這其中存在的巨大差距,中國整個社會呈現出一個高碳狀態跟科技發展的落后有著密切的聯系。
2.中國對出口型經濟依賴嚴重,使得低碳轉型難以實現
出口型經濟在我國經濟騰飛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碩果累累,這主要得益于出口型經濟的繁榮。據統計數據,1978年我國戶貨物出口額占世界貨物出口總額的比例低于1%,而到2010年時,這個比例達到了10.4%。2009年,我國的出口貿易總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總數值超過12000億美金,約合人民幣9萬億元。2013年中國出口金額2209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37170億元,比上年增長7.9%,繼續保持著第一大出口國的地位。國家統計局公布201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568845億元,單是出口總額就占到了GDP的24.1%,我國經濟對出口貿易有著嚴重的依賴性。
面對國際產業轉移以及經濟全球化,我國審時度勢,發掘自身條件,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出口型經濟,使得中國經濟走上了一個又一個高峰。不僅如此,出口型經濟的發展大大緩解了中國存在的嚴重就業壓力。但是出口型經濟在給中國帶來快速經濟增長、帶來增加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也帶來了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產業。歐美發達國家自身的產業在轉向技術產業、服務產業,把大量附加值低、污染高的產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中國就是其中較為顯著的一個,也因此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碳轉移陣地,中國近20%的碳排放量都是來自轉移到中國的制造業生產出來的。所以,出口型經濟的發達對中國有利也有弊,表面上中國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代價的。我國靠投入大量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而變成了“世界工廠”,但資源的不斷銳減和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也是“血淋淋”的事實。出口型經濟的擴張,也是中國高碳“兇手”之一。
3.不合理的消費觀為高碳社會“添磚加瓦”
在中國傳統意識的影響下,大多數中國人生活在一個“他尊”的世界里,總是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生活在一個“面子”世界里,因此在消費的時候就容易喪失理性去追求麻痹自己的精神滿足。同時晚清以來中國多災多難,經濟多次受創,人民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改革開放后,人民的物質財富不斷地增加,也因此造就了一種“暴發戶式”的消費心態。再有當今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消費行為、消費觀念等涌入國內,加之普通大眾缺少判斷力,認為西方的就是正確的、美好的,對西方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盲目追求和模仿,造就出拜金、享樂的消費習慣,不僅沒有滿足現實需要,往往還超越了其經濟承受能力。
參考文獻:
[1]綦魯明.當前我國工業化的水平和特征[J].經濟研究參考,2013(68).
[2]唐守廉,徐嘉瑋.中美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9).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政治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