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蓓蓓
摘 要:在當今的中國,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并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要考慮到中國在社會轉型期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就需要穩定、良好的政治秩序作保障,也為構建和諧社會鋪墊穩定的前提。同時,還要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真正建設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關鍵詞:和諧社會; 政治秩序; 黨的領導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秩序的必要性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政治秩序就好比這規矩對于治國安邦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正處于快速的發展之中,合理秩序存在的必要性更加凸顯?!吨泄仓醒腙P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審議并通過, 預示著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國政治生活的主題, 而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和諧社會的標志之一。
每當社會處在變革之中,各種矛盾沖突也最為激烈。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利益關系、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有成果也帶來了一些不穩定因素。一是改革帶來的社會公平公正問題;二是改革的方式方法問題。顯然,改革已經不能像初期那樣使每個人都獲利,人們從改革中得到的也越來越不一樣,甚至是此消彼長。同時新的利益群體的出現的,人們政治權利意識不斷覺醒,帶來了越發復雜的因素。
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發展是硬道理”,同時不斷強調“穩定是大局、是關鍵”,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但是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是否單靠經濟發展就能夠化解和消除社會階層分化引發的不公正現象?是否單靠經濟發展就能夠建設和諧社會呢?美國著名國際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很具關鍵意義的建設措施,美國著名國際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對于一個尚處在傳統階段的政治體系來說,為了實現上述制度化目標而促進政治發展,關鍵的著力點在于以下兩點:一是使政治體系具有政策的革新能力,一是使政治體系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通過革新和吸納可以不斷調試社會利益沖突,使其都處在政治體系的可控范圍內。在中國,政治穩定是社會各項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當代中國的最高利益。
二、和諧社會政治秩序的政治體制特征
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就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個理想社會的奮斗目標提了出來。那么,從政治領域看,一個能提供和諧社會所需政治秩序的政治體制應該具備哪些特征呢?
第一,合理的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既是政治文明的主要內容,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政治體制民主化的動力,源于各種政治行為主體為爭取政治利益和滿足利益感受,而對政治目標和政治價值進行的不懈追求。構建和諧社會,就是在政治管理上轉變管理思想,實現管理方式的多樣化,使廣泛的人民參與到政治管理中來,形成政府和人民相互監督,相互管理的方式,構建和諧社會就要以民主管理為前提。
第二,合法的權威。政治管理方式的多樣化,并不是把政治管理的權威進行分散,而是要在更廣泛的社會力量中形成更多的政治體制,聚齊更多的權威性,只有很高的權威性才能夠提高組織的程度。但在組織或者制度當中必須要有一種強制機制,強制人們去遵守維護政治秩序,鞏固它的權威性。樹立政治管理的權威性要通過合法的手段來實現,而不能通過暴力強制的手段。一切政治上的權威的得來都要以人民認可為前提,并要具有合法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政治體制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因此我國的政治體制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某個階級,某個團體的利益。與和諧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的政治體制改革,需要強有力的權威,這種權威是得到人民認可的具有合法性的權威,而人民的認可取決于政治體制是否反映他們的利益并有效實現。
第三,健全的制度。體制是通過組織或者程序具有十分穩定的重要的反復出現的行為模式形成的,并在形成過程中賦予了它權威性。因此,各種政治制度或者政治制度的具體形式被反復實行后,擁有了權威性,因而形成了政治體制[1]。目前,我國政治體制正在向現代化民主政治方向建設發展,這其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制度短缺現象,但我們可以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制度創新通常要從兩個方面去實現,一是政府方面;一是群眾方面。政府方面主要是通過制度的制定或者修改來實現制度創新,比如,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方式的變革等;群眾方面就是把群眾參與政治管理的方式,實現權力的方式制定成一種制度,以民主作為制度創新的基礎。通過這兩個方面進行制度創新,不僅能體現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新要求,也能體現我國堅決走民主制度化道路的決心。所以,健全的制度是良好政治體制的實質,安定有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
三、構建和諧社會政治秩序中“黨的領導”的作用
當代中國的基本政治秩序,即為社會所公認的、能夠產生出具有合法性及實際政治效能的政治權力的政治制度,是基于“黨的領導”的政治原則而形成的政治制度。同時,這一政治秩序也是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從而是保持中國政治穩定的關鍵因素,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
“黨的領導”的意義在于,作為人民民主國家政治生活最基本的規范,它確定了國家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政治關系,賦予了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體系中居于領導地位的合法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上升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改革開放固然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社會矛盾。在我國以民主為基礎的政治制度下,政治管理不再是政府的事情,而是廣泛人民共同參與政治管理的一種過程,在這種管理過程中,要保證政治秩序的良性運行是比較困難的,這給我國政府帶來了很大的管理壓力。我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包含多個地區,由于受到環境政策的影響,各個地區的發展程度各不相同,經濟的差異以及民族的歷史矛盾使各個地區容易出現獨立的政治團體,也讓我國的政治權力出現分崩離析的危險。因此,我們必須要堅持現行的政治秩序,堅定不移地擁護“黨的領導”,從最廣大人們的根本利益出發,實施穩定的政治體制,建立和諧社會。
“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制的建立產生了積極的意義,這種意義也得到了亨廷頓的肯定,亨廷頓說美國人在努力尋求方法去縮小經濟差距時,共產黨人就已經在縮小政治差距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今,還有一些現代化國家正處于動蕩時期,但是,對于這些國家而言,共產黨人可以為它們提供某些保持政治秩序的定心丸。[2]
在當代中國,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境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具體地體現為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的充分發展和相互協調。
參考文獻:
[1]聶月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19.
[2]塞繆爾·亨延順.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8.
(作者單位:鄭州旅游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