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
兒子真是爭氣,以全縣高考總分第三名的好成績被上海財經大學錄取。
史工程師比當年自己考取大學要高興得多,滿臉的陽光,滿臉的春色。
望子成龍,是中國人的傳統。這些年來,兒子他媽真是費盡了心血。真可謂兒子讀一年級,她也讀一年級,年年這樣陪著讀陪著復習。如今兒子是如愿以償考取了大學。他媽卻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兒子開學在即,自己卻不能親自送兒子去大學,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堅持叫丈夫無論如何要把兒子送到大學,安頓好了再回來。
史工程師更放心不下妻子,與妻子商量說:“讓兒子獨立一回吧?”
“不行!沒娶媳婦總是孩子。哪能讓兒子一個人去大學?再說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嗎?”
妻子的擔心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兒子長這么大了,沒買過一回菜,沒燒過一頓飯,沒洗過一件衣服,沒拖過一次地,就連床也都是他媽鋪的。從小到現在,從未單獨出過一回門,就像雞雛從未離開過母雞翅膀的保護似的。而現在,猛一下就叫兒子一個人去經風雨見世面,她一百個放心不下。
幾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說歹說,妻才十分勉強地同意了。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兒子也不會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沒面子……”
簡直是出乎意料,兒子很平靜地說:“早該讓我獨立了。”
兒子去大學的前一天,史工程師關照了又關照,諸如碰到意外情況立即找警察,安頓好后,先打電話回來,再寫封詳細的信……
兒子去了三天,沒有電話;兒子去了七天,依然沒有音信。史工程師夫婦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師無論如何親自去一趟學校。
正當史工程師準備去上海時,兒子的信來了。夫婦倆不啻接到福音書,迫不及待地打開。不料隨信紙帶出的是一疊發票。 乖乖,不算學雜費,光這些額外開支,就一千多!
看了兒子的信才知道。兒子這回過了把獨立癮。他去上海時,不乘公共汽車乘中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學校;到了學校后,花錢請人搬行李,乃至掛蚊帳鋪床他都未自己動手。為了搞好關系,他買了一箱冰激凌,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學、教師,還是他們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請了。第三天,他又請同宿舍的人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師看了信與發票,不知說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顆十五個吊桶般七上八下的心總算放下了。她很欣慰地說:“我這兒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師沒有接嘴,他大概正在為如何給兒子回信而傷腦筋呢。
(選自《讓兒子獨立一回》,有刪改)
讀后一思
每年大學新生報到都會引發各界的關注。在新生報到的日子里,父母去送已經極為尋常,跟在孩子后面的龐大送行“親友團”也不再稀奇。讀了《讓兒子獨立一回》這篇小說,也許你會看到周圍人或是自己的影子,什么才是真正的獨立呢?相信會引發你深刻的思考,思考過后,開始培養你的獨立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