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珠 李玥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081)
濫用專利權的內涵及其制止措施
高國珠 李玥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081)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經濟活動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專利權被濫用的現象。此種現象的發生不僅對競爭對手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也嚴重破壞了世界經濟的有序發展,對維護社會穩定和構建公平競爭的環境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礙作用。對專利權的保護以及打破專利壟斷行為的研究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展開來,通過運用多種手段來規范專利權的正常使用,維護世界發展秩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專利權 壟斷行為 社會秩序 經濟損失 公平競爭
專利權的濫用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如何制止濫用專利權的行為就成為目前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本文將主要針對濫用專利權行為的內涵以及制止的措施進行論述,闡述構建制止專利權濫用的體系的必要性,彌補我國相關方面存在的不足,進而營造一個公正合理的競爭環境,推動我國社會的穩步發展。
專利權屬于私權范圍,是法律賦予個人或者企業的具有長期法律效力的保護形式。其所擁有的技術或者內容對市場結構會造成比較明顯的影響。為了能夠最大化的獲取經濟收益,必然會導致專利權被廣泛的使用,如此一來就可以通過影響市場的結構來調整自身的支配地位,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收益。由于專利權屬于無目的物的范圍,法律相關的保護規定還存在著一定的漏洞,對濫用專利權的行為認定工作比較困難,使得其行為屢屢逃脫法律的制裁[1]。
對于專利來說,只有被賦予了法律獨占的權利才能在市場體現處其所具有的重要影響力。一方面法律保護專利行為的力度不斷加強,從法律效力上提高了專利所具有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專利擁有人在獲得了獨占的權力后,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收益進而濫用專利權,由于專利權濫用只是涉及到了專利權擁有者,在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下對其行為的約束比較困難,導致濫用專利權的行為日益猖獗,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公平競爭原則,對其他企業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從誠信原則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主要是指專利權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能對其他人構成影響,不得運用不正當的方式加害他人的一種約束原則。禁止權利原則的實施其實是一種彌補性原則,補充了法律規定內容存在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專利權擁有人的使用行為,保障了社會經濟秩序的公平有序。通過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的出臺適用,法官可以依據事實進行量化處理,完善了司法活動的能動性,最終突破法律在制定過程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和不足,將權利的使用導向正確的發展軌道,規范社會秩序以及經濟活動。
法學領域中的平衡是指在綜合考慮了不同利益主體的觀點后將所保護的權利處于一種平衡狀態,不偏向任何一方保持公正的姿態來進行權利的保護與約束,進而促使社會維持在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態勢。專利權的利益平衡理論主要是充分分析專利權擁有者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多元利益之間的矛盾問題,在其中尋找二者之間的矛盾平衡點,專利權擁有著既不能過分追求壟斷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其他利益方也不能通過不正當的方式來進行權利的竊取,最終社會維持在了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不同利益者均獲取了相應的利益,達到雙贏的局面[2]。
專利權的濫用在我國已經是屢見不鮮的行為,國內的相關立法機構對權利濫用依據不同的標準做出了明確的劃分,以用來約束專利權擁有者使用行為能夠處在法律的約束監管范圍下,保證其他利益方的權益。對專利權的濫用標準主要是依據其行為是否違背了公眾的利益、法律相關規定、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內容來進行行為的判定。
專利權擁有者通過法律賦予的保護權利來拒絕正當的專利權轉讓申請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自身在相關行業和領域的壟斷性身份和利益,通過拒絕許可轉讓的形式來維持目前的有利地位,并且排除了其他競爭對手參與進來的可能性,其壟斷特征比較明顯。然而由于其行為并沒有違背社會的公眾利益與法律內容,所以在實際的制止專利權濫用過程中受到了比較大的阻礙,不能夠有效的制止和約束專利權擁有者的行為,使其屢屢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專利權擁有者在獲取了專利權后并沒有有效的在實際社會經濟活動中充分實施,而且拒絕了其同行業競爭者所提出的合理的專利權轉讓申請,用來維持自身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所導致的專利權對推動相關產業或者社會技術變革方面沒有充分體現出應有的作用的行為,被稱之為不充分實施并且拒絕許可。此種專利權濫用的行為更加隱蔽,我國相關的法律在此方面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空白,對其進行約束和規范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此項內容屬于法律中的灰色地帶,單方面拒絕許可本屬于專利權擁有著的正當合法權益,目前世界各國對于這方面專利權濫用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標準,法律界定比較困難。由于專利權本身屬于私權,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公民自身的財產和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潮下,此種專利權濫用行為就成為了合法的手段,用以保護自身的領先地位,在行業競爭中能夠長期處于支配地位,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對其產生的影響也在不斷的進行研究,目前比較科學的判定是加拿大整體提出的,當專利權擁有者進入市場競爭環境中并且處于支配的地位,同時因為拒絕了轉讓申請導致的出現壟斷式發展,對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創新起到了較大程度上的阻礙作用時,可以認定為專利權濫用,采取相應的法律適用條款來進行制止,以維護正常的社會發展秩序[3]。
上述的專利許可行為都是發生在同行業競爭中的專利申請行為,專利權擁有者和被授予權力的競爭者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但是當申請轉讓權利的申請者和權力擁有者不處于同一個競爭市場中,其申請同行都會得到權力擁有者的同意,但是會在轉讓過程中添加諸多限制性條款,比如固定的價格競爭、定價過高以及強迫性一攬子許可等條款。這些條款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擁有轉讓權限的申請者在自身的行業中發展受到了諸多的限制,蒙受了較大程度上的經濟損失。但是由于其在轉讓過程中并未強迫申請者必須同意條款,雙方是在達成了一定的協議后履行的轉讓行為,即使是專利權申請者處于明顯的下風不利位置,法律也無法進行干預和介入,其行為的管理存在著極大的盲點,說明法律體系啊還不是非常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定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法律賦予了專利權擁有者在未經過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使用具有獨占權的專利權來進行生產活動過程中可以采取相應的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但是在實際的生產活動中,專利權擁有者往往會通過向潛在的競爭對手發出警告函、律師信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來達到自身的目的。由于具有法律效力的警告函和律師信會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其所使用的程序目前均已從法律文件內容上剝除,以防止惡意使用等造成市場參與者失去繼續從事行業的信心或者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相關的法律制定工作需要經過漫長的豐富完善以及審批等流程,在這期間專利權擁有著還可以利用法律的漏洞來進行打擊潛在競爭對手的行為,相關的法律存在著較大程度上的漏洞[4]。
專利權濫用行為的表現形式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隱蔽性,我國的法律在專利權的保護研究工作上起步較晚,目前的法律體系在相關的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法律體系構建比較松散,造成了比較明顯的法律漏洞,讓專利權擁有著能夠通過這些漏洞來進行市場結構的影響、打擊潛在競爭對手、獲取豐厚的經濟收益的行為能夠逃脫法律的制裁。同時我國法律針對專利權濫用的制止內容還不完善,缺失現象比較嚴重,無法有效地對專利權濫用行為做出有效的界定,缺乏針對性,造成了我國目前專利權濫用現象比較嚴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行業競爭和總體的技術進步受到了諸多的限制,法律約束和制止工作任重道遠。
我國的法律在濫用專利權行為的界定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和準確的文本條款,造成了對專利權濫用行為的制止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專利權保護與反壟斷的法律,造成了目前在法律適用上存在的法律界定模糊,制止行為發生的法律約束力低的局面。我國在專利權保護上主要采用的法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涉及到了專利保護方面的內容,但是相應詳細的條款卻并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專利權濫用行為的猖獗,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作為重點來進行改進和完善,確保濫用專利權的行為處在正確的法律監管范圍內,推動社會和諧發展[5]。
國外發達國家對專利權擁有者濫用專利權行為給競爭對手以及社會公眾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都會采取相應的救濟手段和措施來進行彌補工作的開展。然而在我國這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概念或者思維,主要采取的手段只是通過法律給予受害者一個相對公正的審判裁定,此種做法不僅深深傷害了相關行業參與者繼續從事本行業的信息以及資金,還導致了對我國法律的權威性和完善性的質疑,嚴重影響了國家司法機關的社會形象,隨社會秩序的穩定帶來了比較嚴重的影響。相應的救濟手段和措施的缺失所造成的嚴重后果需要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手段來保證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針對專利權濫用行為進行嚴厲懲處,確保法律的公平以及權威性[6]。
針對專利權濫用行為的界定需要需要出臺專門的法律文件來進行針對性的管理。法律作為一種制度的保障,需要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行為進行約束,才能夠有效的保障社會秩序處在一個相對公平合理的態勢。專利權濫用隨著經濟形勢的迅猛發展變得越來越隱蔽,傳統的法律文本已經無法準確的作出相關的裁定,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具有高度專業化的法律文本來進行日常行為的約束和制止,保障我國的經濟秩序穩定向前發展[7]。
我國在專利權濫用后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采取的補救手段目前還是一片空白,這就在客觀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切實豐富和完善相應的救濟手段和措施,保證權益被侵犯的市場參與者能夠得到公正的對待,提高其參與競爭的積極性,推動市場經濟結構的調整,貫徹落實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法律的制定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在制定期間可以充分的參考國外發達國家有關專利權濫用行為的制止措施和適用的法律內容來豐富我國的法律體系,從已經被廣泛使用的法律體系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來促進自身的法律體系的構建的構建工作,保證我國制定的關于專利權濫用行為的制止措施和手段科學合理,在為社會提供健全完善的法律服務過程中,對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行彌補,樹立我國法律的權威性和司法工作規范化,保證社會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穩步推動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8]。
綜上所述,專利權濫用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比較惡劣,對行業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創新及變革起到了比較嚴重的阻礙作用,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保障我國總體經濟健康平穩的向前運行,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繼而提升我國的綜合競爭能力,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中國法律體系的風采。
[1]尹新天.濫用專利權的內涵及其制止措施[J].知識產權,2012,12(04):3-9+2.
[2]楊黎明.專利權濫用的反壟斷法規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0.
[3]劉志華.關于標準中專利權濫用的法律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0.
[4]喻琴.論專利權濫用及其法律規制[D].山東大學,2011.
[5]張婕.專利權濫用的認定[D].安徽大學,2011.
[6]劉瓊.專利權濫用及其反壟斷法控制問題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
[7]劉廣俠.專利權濫用的法律規制研究[D].揚州大學,2012.
[8]王心罡.論專利權的濫用及其法律規制[D].蘭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