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阮艷平
[提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必須在形式和內容上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以認同理論為基礎,黨建工作深入學生社團,增強了學生對黨的認同和親近,提高了黨建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認同理論、學生社團、黨建
一、黨建工作進大學生社團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的黨支部普遍建在院系上,在年級和班級教育管理中充分發揮了核心作用,有利于吸收優秀的學生加入,有利于提高黨員教育和培養的力度。但是,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這種單一的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與現實不相適應。一方面學分制的發展淡化了傳統行政班級概念,形成以課程為紐帶的各種教學班,班級成員不固定,流動性增強,導致了學生缺乏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對黨建工作產生不利影響,黨組織的作用也無法正常發揮。大學生社團隨著數量增加和成員人數增多,已成為第二課堂主要陣地,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其廣泛的參與性、活動的豐富性、氛圍的活躍性、成員的多樣性等特點正好彌補了當前黨建工作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缺乏再教育平臺、自我教育平臺、組織平臺、實踐平臺等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突出問題,將社團與黨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有效克服這一問題,實現黨組織設置的科學化、學生黨員教育體系的系統化。黨建進社團,能夠為社團的發展提供符合大學生需求的理論學習,推動社團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雖然我國已有不少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存在技術手段落后,形式單一等問題,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切入點使黨建和社團發展有效的結合起來,進而協調發展。
二、基于認同理論的學生社團黨建工作目標
認同理論源自于西方學術界,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社會學、心理學和哲學三個領域,并構成了其他學科認同研究的理論基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認同理論為基礎,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得到社會的認同是一個政黨生存、發展的基礎和根脈所在,獲得這種廣泛的認同支持,黨建工作才能全面、準確的把握青年學生的思想脈搏,才能更加有效的開展黨的理論政策教育。因此,運用認同理論在社團中開展黨建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于高校黨建工作理論更是一次創新嘗試。
認同理論指導下的高校學生社團黨建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目標:第一層次是社團成員對社團黨建“工作形式”的認同。社團黨建的組織機構應具有符合青年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引導社團健康發展的特性。第二層次是社團成員對社團黨建“工作模式”的認同。相對于依靠黨建人員或輔導員的工作模式,社團黨建工作更依賴于理論社團和專業指導教師的開展。第三層次是實現社團成員對黨的真正認同,踐行黨的宗旨,遵守黨的紀律,擁護黨的路線方針,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把對黨、對人民的愛內化到自己的行動中去。因此,要達到上述三個層次目標,社團黨建工作必須在理論上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社團黨建責任主體的問題。部分高校黨委對社團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造成社團黨建工作缺乏相應的責任、聯動工作機制,合力沒有形成,責任主體缺位。要做好社團黨建工作,必須明確規定高校黨委是這項工作的責任主體,其它各方起協助和配合各級黨組織開展社團黨建工作的作用。
第二、社團黨建與傳統院系黨建之間的關系。學生社團黨建的重點在哪里?組織形式如何建立?工作如何開展?等問題,許多黨組織沒有明確的認識,看不到社團黨建工作的內涵本質,而僅僅照搬傳統的院系黨建工作模式,復制其基本職能,導致功能重復。其實,社團黨建不等于傳統院系黨建工作,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第三、社團黨組織的定位問題。黨組織在社團中究竟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其重心是什么?很多高校黨組織對此認識模糊。有的認為黨組織應發揮著管理的作用,有的認識黨組織要發揮著指導作用。黨組織進社團主要是全面深入的把握青年學生思想動態,發現并解決青年學生學習、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難,使宣傳教育與引導服務學生相結合,進而有效的開展黨建工作。
三、高校學生社團黨建發展的路徑選擇
社團黨建工作要著眼于社團中的黨員,發揮認同在大學生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將黨組織的作用滲透到社團及其各項活動中去。
(一)增強對社團黨建工作形式的認同
一方面高校要始終堅持黨委對黨建工作進社團的領導地位。把黨建工作進社團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規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貫徹社團發展的始終,切實做到社團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活動內容多元化的密切結合,達到人性發展與思想建設的統一、興趣愛好與思想認識的統一。因此,高校必須從原來的院系黨建模式中走出來,由統轄轉變為引導,成立黨委領導下的社團黨建工作辦公室,安排專職人員負責社團黨建工作的開展,做好黨建進社團的各項基本活動,為學生黨員在社團中發揮先鋒作用提供舞臺。
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團黨組織機構。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關于設立黨支部的規定,社團應該在社團黨建工作辦公室的領導下,建立社團黨支部,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延伸,建立網絡黨支部,消除學生社團黨建工作的盲點,實現黨建工作的全覆蓋。在社團黨組織建立后,要增強學生黨員身份的認同,為其在社團活動中提供組織依靠,更好的發揮黨員先進性作用;要認真抓好社團黨員的教育和管理,發揮社團黨支部功效,使之成為校園文明的建設者、道德品質的示范者、先進思想的傳播者、刻苦學習的榜樣者。
(二)增強對學生社團黨建模式的認同
傳統的院系黨建工作是依賴專職黨建工作人員的形式,要增強學生對社團黨建模式的認同,就要依靠理論社團和專業指導老師。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充分提高專業教師的積極性,選派具有專長和責任心強的教師指導學生社團建設。高校要將社團導師制作為社團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拔政治素質硬、理論水平高、專業能力好、責任心強的黨員教師擔任社團導師,他們既要指導社團的專業活動,也要對社團成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追求真理具有時代的特性,這要求方法和手段不斷創新。既要積極組建高校理論社團,使之成為大學生接受理論教育和學習主要陣地,為更大范圍占領學生思想陣地打下基礎,也要推動理論社團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有計劃的為社團成員開展形勢報告會、主題教育活動、專題輔導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濃厚的理論學習環境,促使社團發展保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提高政治成熟度。
(三)在實踐鍛煉中提高對黨的認同
社團最大的優勢就是實踐性和參與性,因此必須充分調動社團成員的積極性,寓教于實踐之中,有利為社團搭建學習平臺,推動社團規范化發展,深化學生的理論認知。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
社團黨組織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主題活動、形勢政策活動,將黨建工作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引導社團成員自覺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自己并內化為自身的品質;搭建志愿服務、專業服務、校園文明建設的平臺,引導社團黨建走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在實踐中長才干、受教育、作奉獻,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在思想、理論上的優勢,把黨建工作拓展到社會中去,保證社團實踐活動方向性,體現出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高校社團黨建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增長點和重要途徑,是高校黨建工作的又一創新點。以認同理論為基礎,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社團積極健康發展,延伸高校黨建工作的領域,更好的實現黨建工作和大學生社團的有機結合,最終達到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威孚,董杰.試析大學生黨員先進性的主要表現形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2]鄭禮平.關于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3]應飚,申瑋,李金林.高校學生社團的體制目標及其工作理念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0,(8).[4]趙靜,王莉萍.認同的三種理論取向概述[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2).[5]陳必華.論教育認同理論下的高校學生社團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