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威
婦科門診陰道炎病原體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馬海威
目的 研究婦科門診陰道炎患者病原體分布的特點以及相應的影響因素。方法 514例陰道炎患者, 對其實施陰道分泌物檢查, 同時對其相應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 通過對病原菌進行檢測發現, 檢出率最高的為陰道細菌, 清潔度III、IV及高于I~II級;年齡未超過20歲以及年齡在20~49歲之間的患者患有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陰道炎以及細菌性陰道病的幾率明顯比年齡超過50歲年齡段的人群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一年四季均可檢出的病菌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 但對見于秋冬季節, 檢出率最低的為滴蟲陰道炎。結論 婦科門診患者感染的情況比較多見, 主要與年齡和季節相關。
婦科門診;陰道炎;病原體;影響因素
由于女性生理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容易出現陰道感染現象, 致病菌主要有真菌、病原菌以及滴蟲等導致其發病的原因很多, 而且容易反復發作[1]。本院選擇2012年8月~2013年8月間診治的514例陰道炎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選擇2012年8月~2013年8月間診治的514例陰道炎患者, 年齡在18~76歲之間, 平均年齡(38.1±12.0)歲;患者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 陰道分泌物增多,患者就診前的7 d未應用任何藥物實施治療。
1.2 采集標本 所有患者應選擇非經期就診, 就診前的3 d禁止性生活。醫生用無菌棉拭子將陰道分泌物擦拭下來, 將其放入盛有1~2 ml的生理鹽水試管中, 取兩支拭子分別放在2支無菌管中, 立即送去化驗。
1.3 方法 通過高倍鏡顯微鏡對陰道上皮細胞、陰道桿菌以及白細胞數量分度進行測量, 以此來診斷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鏡下可見有線索細胞, BV檢驗為陽性, pH不低于4.5;滴蟲性陰道炎:鏡下可見有滴蟲。
1.4 臨床表現 ①細菌性陰道炎:少部分患者臨床無明顯的癥狀, 一些患者可見白帶有魚腥臭味, 陰道有瘙癢及灼熱感, 陰道黏膜可有或無紅腫及充血現象。②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喊讕г龆? 外陰瘙癢, 色白或黃, 白帶略黏稠, 可呈乳凝塊狀或者豆腐渣樣, 伴有陣發性瘙癢。③滴蟲性陰道炎:陰道口或者外陰瘙癢, 伴有特殊的臭味, 白帶呈泡沫狀, 質地較稀。
1.5 統計學方法 進行統計學分析時采用SPSS15.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病原菌進行檢測發現, 檢出率最高的為陰道細菌,清潔度III、IV及高于I~II級;年齡未超過20歲以及年齡在20~49歲之間的患者患有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陰道炎以及細菌性陰道病的幾率明顯比年齡超過50歲年齡段的人群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一年四季均可檢出的病菌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 但對見于秋冬季節, 檢出率最低的為滴蟲陰道炎。
成年女性中, 陰道炎是多發病和常見病, 患者常常由于陰道分泌物有異味、分泌物增多或者外陰瘙癢等癥狀前來就診。陰道炎雖然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但是病情容易反復發作,不易治愈,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2]。臨床常見的陰道炎類型主要有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非特異性陰道炎以及滴蟲性陰道炎等幾種疾病。因而臨床在實施治療前應確定陰道分泌物為真菌、病原菌還是滴蟲感染, 進而實施對癥治療。盲目的治療臨床效果不顯著, 而且病情容易反復發作, 引起患者對抗菌藥產生耐藥性, 導致菌群失調。
陰道內數量最多的常駐正常菌群為乳酸桿菌, 其在女性的陰道內表現為微生態平衡狀態。如患有陰道炎時, 將微生態的平衡狀態打破, 引起致病菌大量繁殖。許修禮等學者研究指出, 患有細菌性陰道炎的患者, 陰道微環境均出現程度不等的變化, 引起假絲酵母菌感染幾率及滴蟲感染幾率增加。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是因條件致病菌假絲酵母菌導致的外陰陰道疾病。通過對病原菌進行檢測發現, 檢出率最高的為陰道細菌, 清潔度III、IV及高于I~II級;年齡未超過20歲以及年齡在20~49歲之間的患者患有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陰道炎以及細菌性陰道病的幾率明顯比年齡超過50歲年齡段的人群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一年四季均可檢出的病菌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 但對見于秋冬季節,檢出率最低的為滴蟲陰道炎。但是至今為止對于季節對陰道菌群的影響情況尚未達成統一的意見, 并且在對病菌進行檢驗的過程中還受到人為因素以及實驗誤差的干擾, 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擴大標本量, 更加深入的對其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 在生育期的年齡段最容易患有各類陰道炎,具體發病機制與季節有一定的相關性, 在女性陰道炎中最常見的類型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 如能早期發現、明確病因, 早期治療, 能夠有效的提升陰道炎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復發幾率, 而且檢驗人員要認真負責。
[1] 羅秋玲.探討婦科門診患者陰道炎發病情況及相關因素.中外醫學研究, 2012, 24(30):548-549.
[2] 吳宏宇, 王敬華, 祁建青, 等.細菌性陰道炎危險因素分析.中國醫藥導刊, 2011, 20(12):31-32.
2014-04-18]
132011 吉林市船營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