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玲 任光鐸
子宮腺肌病保守性手術治療32例回顧分析
雷曉玲 任光鐸
目的 評價子宮腺肌病保守性手術治療臨床效果。方法 對32例患者進行保守性手術治療, 即剔切除腺肌病病灶后再成型子宮, 保留完整子宮形態。結果 追蹤32例患者術后結果, 術前痛經癥狀全部緩解, 月經恢復正常, 復發率低。結論 單純子宮腺肌病保留子宮手術有較好治療效果。
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保留子宮
子宮腺肌病是育齡婦女常見良性病變, 藥物治療易復發,回顧10年來, 作者采取了保守性手術治療32例, 取得了較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2001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手術治療患者32例, 臨床診斷為子宮腺肌病26例, 手術中發現為子宮腺肌瘤患者6例, 總計32例, 術后經病理確診為子宮腺肌病。患者年齡32~46歲, 平均年齡39.5歲。病程最短3個月, 最長5年, 平均病程2.5年。有痛經癥狀24例,月經量過多或延長28例, 體檢發現4例。32例患者全身情況良好并要求保留子宮。
1.2 手術方法 選擇連續硬膜外麻醉, 取下腹恥骨上橫切口, 探查無異常選擇該手術方式。提拉起子宮, 用橡皮條在子宮血管上方穿透闊韌帶環繞一周阻斷子宮血流, 明確子宮腺肌病病灶范圍。對于子宮腺肌瘤, 從瘤體中間縱型切開暴露出邊緣, 再沿瘤體邊緣剔除病灶。對于彌散型子宮腺肌病,術中采取梭型切除法, 切除前壁、后壁增厚的全部病變肌層組織。對月經量明顯增多患者, 可直達子宮腔并切除少部分子宮內膜, 并在宮腔內置細導尿管一根達陰道以防止子宮腔粘連, 手術后2周拔掉。瘤腔處理:采用3層縫合法, 1號可吸收腸線間斷縫合子宮肌層兩層, 漿肌層鎖邊連續縫合,創面噴灑防粘連膠, 腹腔放入100 ml低分子右旋糖苷, 腹壁層可吸收線縫合[1,2]。
1.3 手術后處理 婦科常規護理, 導尿管留置48 h, 會陰部擦洗2周直到拔掉子宮腔引流管, 廣譜抗菌素靜脈應用1周。手術后2周開始口服內美通3~6個月。
2.1 患者癥狀改善 32例患者, 痛經癥狀全部消失或減輕,月經量明顯減少月經期縮短。
2.2 月經恢復 術后3~6個月停用內美通后恢復正常月經20例, 其余12例停用內美通3個月后逐漸恢復, 但經量明顯減少。
2.3 術后并發癥 5例患者術后1周出現腹痛, 經解痙止痛對癥處理治愈。1例患者術后8個月懷孕, 門診人工流產發生子宮穿孔。
2.4 術后隨訪 32例患者于手術后6個月, 1、2、3、5、8、10年, 進行婦科常規及彩色超聲追蹤檢查。手術后2年追蹤32例患者超聲發現子宮增大3例, 但癥狀較術前明顯減輕。追蹤手術后3年患者30例無復發新增病例。手術后5年追蹤28例, 發現復發患者6例, 另有3例已經絕經。追蹤手術后8年和手術后10年患者, 均未再出現新復發病例。32例患者, 術后時間最短2年, 最長10年, 有5例曾出現妊娠早期進行術, 1例術后3年足月妊娠進行剖腹分娩, 9例患者已經絕經, 復發患者6例, 但癥狀與手術前相比明顯減輕, 其余患者術后全身情況良好。
子宮腺肌病病因至今不清楚, 多數研究者認為與雌激素高分泌有關, 還有人認為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有關, 病灶形成是基底層內膜細胞增生浸入到基層間質周期性累計的結果。彌漫型病灶為腺肌癥, 局限型病灶為腺肌瘤, 32例患者中大多數為腺肌癥, 少部分為腺肌瘤。臨床主要表現有月經量增多和經期延長以及漸進性痛經, 典型病例為30~50歲經產婦[3]。本報道中月經過多占87.5%, 一般出血量與病灶深度和廣度呈正比例, 有3例雖然病灶范圍小但月經過多, 因病灶所在位置與內膜貼近有關。32例患者痛經占75%, 臨床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癥狀和超聲檢查, 與子宮肌瘤易混淆。治療目前可采用假孕療法, 缺點為副作用大以及停藥后短時間內癥狀易復發, 費用也高, 不易于基層推廣。如果合并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或年齡較大應行子宮全部切除或次全切除術[3,4]。作者觀察的32例手術患者, 均有生育史且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 手術中探查確定為單純子宮腺肌病, 采取此手術方法。通過追蹤32例患者手術后情況, 有6例復發出現在手術后5年內, 可能與病灶切除不徹底有關, 5年后沒有新復發病例。因此在手術后盡早使用內美通治療3~6個月抑制殘余病灶的生長, 其次子宮腺肌病是性激素依賴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 雌激素水平逐漸下降, 即使病灶復發其速度相當慢, 在絕經前復發癥狀遠不如手術之前明顯[5]。通過臨床治療回顧, 認為子宮腺肌病治療可以采取剔切除病灶保留子宮的手術選擇方式。
[1] 肖喜榮, 李斌.有生育要求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腺肌病患者的保守治療.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3, 29(7):530-532.
[2] Osada H, Silber S, Kakinuma T, et al.Surgical procedure to conserve the uterus for future pregnancy in patients sufferring from massive adenomyosis.Reprod Biomed Online, 2011, 22(1):94-99 .
[3]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1300.
[4] 豐有吉, 沈鏗.婦產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377.
[5] 周清平.子宮腺肌病患病臨床因素的相關性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05, 20(3):296.
2014-04-08]
471012 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人民醫院婦產科(雷曉玲);河南科技大學洛陽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任光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