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薔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26例圍手術期護理
付薔
膝關節是一個復合關節, 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平臺以及髕骨、韌帶、半月板、肌肉等共同構成。膝關節置換術可解除膝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糾正膝關節畸形和獲得長期穩定[1]。2012年8月~2013年10月, 本院共行26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經精心護理, 取得滿意的療效?,F將圍手術期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26例, 男19例, 女7例, 52~75歲, 平均年齡64歲。置換30個膝關節, 其中單膝置換22例, 雙膝置換4例。術前診斷為外傷性關節炎12例, 骨性關節炎14例, 合并高血壓4例, 糖尿病5例。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患者, 介紹自己、管床醫生、主任、護士長, 領患者熟悉住院環境, 介紹醫院的規章制度, 呼叫器的使用, 讓患者盡快適應環境。為患者準備干凈、舒適的床單元。耐心、細致地與患者談心, 介紹各項檢查的目的、注意事項, 協助患者完善各項輔助檢查。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手術的必要性, 手術目的、麻醉方式及預期效果, 講解術中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知識, 請同類手術成功的患者介紹治療與護理的配合體會, 減輕患者焦慮與不安, 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1.2 術前查體 術前要了解患者全身情況, 全面細致地進行各項輔助檢查并告知積極配合的作用、方法, 陪同患者進行。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制定實施合理的治療方案和護理計劃, 以選擇最佳的手術時機。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 請內科會診, 積極控制及對癥治療。
2.1.3 功能練習 ①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張舒縮運動,直腿抬高鍛煉。②指導患者學會并適應床上大小便, 指導患者及家屬便器的使用。③指導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 預防墜積性肺炎。④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拐杖, 為術后扶拐行走做準備。早期下床可促進血液循環及全身功能的恢復, 預防肺部并發癥。
2.1.4 飲食護理 患者易食用清淡, 富有營養又易于消化食物, 手術前要禁食禁水6 h以上。勸患者注意飲食調護,加強營養, 糾正貧血, 提高機體抵抗力。
2.1.5 用藥護理 患者入院后遵醫囑應用各種藥物, 了解患者有無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 遵醫囑做藥物過敏試驗, 備好術中用藥。
2.1.6 術前準備和指導 遵醫囑給予清潔患處皮膚或備皮,如需備皮, 備皮前應仔細檢查皮膚情況, 備皮時注意動作輕柔, 避免給患者帶來新的損傷及疼痛, 協助患者將患肢清洗干凈。術前1 d告知患者摘除活動假牙, 首飾及更換病員服等。患者術前1晚保證充足睡眠, 術前半小時肌內注射術前針, 核對腕帶。
2.2 術后護理
2.2.1 生命體征監測及術肢血液循環觀察 術后應去枕平臥6 h, 給予心電監護, 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一般給予鼻導管吸氧2~4 L/min,若氧飽和度<95%改面罩吸氧8~10 L/min,注意患者意識狀態, 出現異常及時處理。應將患肢抬高, 保持膝關節接近伸直位。嚴密觀察足趾的末梢循環、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及腫脹情況, 足趾的活動、以防止包扎過緊而引起血液循環障礙, 及時發現血栓形成的跡象[2]。
2.2.2 引流管護理 術后應保持負壓引流管通暢, 放置合理, 定時擠壓。搬動患者時應避免過度牽拉, 以防脫出。密切觀察并記錄引流液性質、顏色、量, 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拔管指征:引流24~72 h后, 如24 h引流量一般<50 ml,即可拔除引流管。
2.2.3 飲食護理 根據麻醉情況禁食禁飲6 h, 手術當天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第2天可正常飲食, 注意不要吃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颊叱R驘o法正常大小便而節制飲食, 護理應做好說服工作, 向患者說明節制飲食對疾病康復的不利影響, 鼓勵患者多進能轉化為有機質骨膠的食物, 如瘦肉、魚肉、雞蛋、牛奶、豆類食品以及新鮮蔬菜、水果, 多飲溫開水, 飲水量≥2500 ml/d,以促進排泄, 防止泌尿系感染, 保持大便通暢。
2.2.4 疼痛護理 有效控制疼痛, 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 減少疼痛刺激, 保證足夠的睡眠。宣教疼痛的評分方法, 疼痛引起的原因及減輕疼痛的方法, 如正確翻身、放松療法、轉移注意力、藥物控制, 提高患者疼痛閾值, 減輕心理負擔。分析疼痛原因, 針對疼痛引起的原因, 給予相應的處理。如調整體位, 解除局部皮膚受壓。預防性止痛劑使用, 手術切口疼痛應采用預防用藥和定時用藥, 而不是患者疼痛難以忍受時再用藥。預防性用藥所需劑量比疼痛劇烈時必須用藥劑量小的多, 鎮痛效果好,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5 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 ①感染:術后密切觀察切口有無紅、腫、熱、痛急性炎癥表現, 切口敷料有無滲血或滲液, 如果局部皮膚發紅或明顯的一小片區域發紅或暗紅伴明顯腫脹, 提示患膝有感染, 應加強觀察。密切觀察體溫的變化, 如術后體溫持續升高, 3 d在38.5℃以上, 切口疼痛未減輕反而有加重趨勢, 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及時查明原因進行處理。術后常規應用廣譜抗生素, 以預防切口感染。②壓瘡:術后患肢制動, 活動受限, 皮膚營養狀況下降, 易發生壓瘡。應做到勤觀察、勤按摩、勤整理、指導患者及家屬按時翻身,以利皮膚減壓、透氣。保持床鋪清潔干燥、無皺褶和渣屑,避免物理刺激, 減少皮膚摩擦力。③深靜脈血拴形成, 是術后常見并發癥。大部分發生于術后4 d, 主要原因: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血液的高凝狀態。鼓勵患者做踝、膝關節主動或被動屈伸運動, 做下肢靜脈泵, 藥物預防可用低分子肝素鈣, 效果較好。④墜積性肺炎:本組患者長期臥床,黏液不易咳出, 易導致肺部感染。在護理過程中, 應注意拍背、指導患者有效咳嗽, 必要時可行霧化吸入, 保持口腔清潔,注意適當改變體位。
2.3 康復護理 指導患者術后早期主動活動, 并應用下肢抬高墊抬高術肢, 使之高于心臟水平, 以促進靜脈回流。向患者說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之能夠克服困難。應以主動與被動相結合, 以主動為主, 主要鍛煉關節和肌力。①第1周:術后第2天, 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運動以及各關節屈伸功能, 循序漸進, 從被動到主動的原則, 逐步加大活動量, 堅持到術后3個月。配合CPM進行患肢膝關節被動屈伸活動, 1周內關節屈伸達到90°, 2周內達到120°可做直腿抬高訓練。②第2周:重點加強患側肢體不負重狀態下的主動運動, 改善關節主動活動范圍, 增加平地行走和上下樓梯的練習。③第3周:繼續主動直腿抬高運動鞏固以往訓練效果, 恢復患肢負重能力, 加強行走步態訓練, 平衡能力, 改善關節活動范圍。④第4周~3個月:進一步加強第3周的效果, 增加患肢活動范圍及負重能力, 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1] 陸亭仁.骨科康復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 809-810.
[2] 蘇秀菊, 馮桂萍.高齡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患者的護理.南方護理學報, 2001, 8(1):21.
2014-03-28]
271233 山東省新泰市新礦集團中心醫院骨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