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校檔案館的發展也要借助信息的力量,實現信息化發展,掙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實現檔案資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但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必然離不開人才,創新型的管理人才能有效促進高校檔案館的信息化發展。本文作者就簡單探討如何建設高校檔案館的創新型管理人才。
關鍵詞:檔案館;創新人才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校檔案館傳統的管理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發展需求了,必須要著重培養創新型的管理人才。高校檔案館的信息化發展本就是一項十分復雜和系統的工程,涉及到計算機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專業知識,對管理人才的要求標準自然也就高了很多,除了要掌握這些專業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之外,還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將所學知識創新應用,這樣才能幫助高校檔案館迎合新形勢的發展需求。
1 創新型管理人才應具備的能力
第一,思想品質、心理素質、責任感。創新型管理人才首先應該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各種成果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有益的;然后是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享受成功時不驕不躁,面臨失敗時不棄不餒;最后是有強烈的責任感,勇于承擔自己工作崗位帶來的一切后果,不推脫,不敷衍。
第二,專業知識強、能學以致用。創新型管理人才應該能透徹掌握有關專業的知識,同時還能涉獵有關學科、社會科學、邊緣科學等知識,并能將這些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第三,勇于追求和創新、正確認識創新。創新型管理人才應該具備勇于追求和創新的精神。美國著名企業家洛克菲勒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要取得成功,就必須要創新,而不是按照以往成功的老路走。”因此,創新型管理人才并不是原地踏步或是因循守舊,要具備不一樣的思維,在實際行為上要敢于接觸新事物、嘗試新東西。
2 高校檔案館創新型管理人才的建設
2.1 培養模式的轉變
第一,重新明確培養目標。各個高校應該根據自身實際和館藏特點,重新明確培養目標。檔案館的資料都是分類儲存的,所以就要分類培養管理人才。同時,培養的重點除了知識和能力之外,還要包括創新思維的培養,不能只著眼于眼前,要考慮檔案館的長遠發展。
第二,重新構建培養模式。首先,培訓內容結構設置為“基礎課+專業課+創新教育課”,從課程設置上突出創新。然后,重視實踐,創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知識結合技能培訓,給管理員提供實際操作管理的機會和平臺。還可以開展個性化培訓,根據各個管理員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全面提升管理員的實踐能力。最后,實施“星級制”培訓。對檔案館管理人員的培訓情況用星級制表示,培訓合格的內容就以五星(培訓最優秀)、四星(培訓中等偏上)、三星(培訓中等)、(培訓中等偏下)、一星(培訓合格)來表示,培訓不合格的就沒有星級。以此來強化培訓人員之間的競爭和培訓積極性,也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2.2 強化人才的建設
第一,允許自由流動。要激發管理人員的創新思維就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允許他們相互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同時允許他們接觸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在溝通交流過程中碰撞出創新型的“火花”。
第二,營造民主氛圍。要尊重每位管理人員的創新思維,不管正確與否就應該先給與表揚和鼓勵,切忌使用“行政手段”,這樣很容易對管理人員造成影響,阻礙他們創新型思維和能力的發展。
2.3 促進創新型管理人才發展
第一,完善管理制度。創新型管理人才的建設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校檔案館應該對管理人員施行“按崗位定報酬、按任務定報酬、按業績定報酬”的科學分配制度,對于創新型人才尤其要重視培養和使用,給他們創造足夠的機會和平臺。對于管理人員的創新思想和行為要予以獎勵,根據創新思維和行為產生的效果和耗費的資源決定獎勵的標準以及評獎方式。
第二,完善激勵制度。創新型管理人才的建設還應該有完善的激勵制度,有激勵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有創新。除開培訓中的各種激勵之外,在平時工作中也應該有激勵,從管理人員平時的工作業績、工作行為、工作思想、工作態度等多方面進行考核。然后根據考核情況進行“分層”激勵,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工作激情和自主性。
第三,強化保護制度。所謂保護制度就是針對管理人員的創新成果而言,高校檔案館要制定完善的保護制度保護管理人員的創新成果,如創新型理論、創新型工作模式等,這樣管理人員的成果得到了全面的保護,也避免了出現創新成果被他人盜竊或是出現爭論等情況。確保高校檔案館創新型管理人才建設工作的順利、高效、安全進行。
3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檔案館創新型管理人才的培訓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對管理人員展開培訓,通過培訓的方式豐富管理人員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二是在工作中有意識地通過各種制度培養管理人員的創新思維和能力。這樣雙管齊下,最終完成高校檔案館創新型管理人才的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馬仁杰,謝詩藝,理文.論高校檔案館創新型人才培養實習基地建設的途徑、機制及規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3(02)
[2]王彬.創新型管理人才的培養[J].企業技術開發,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