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楓
開封市,位于中國河南省中東部,八朝古都,11-12世紀曾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當時,隨著東西方貿易的往來,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在這里交會,開封成為絲綢之路貿易的貨物集散地。如今,隨著鄭(州)汴(開封)一體化建設,這里已是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區域。未來,開封將以怎樣的定位融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采訪了開封市市長吉炳偉。
深厚的歷史積淀、豐富的文化資源
“開封,古稱汴梁、大梁、東京,是一座有著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作為北宋時期(公元9 60年-1127年)的首都,開封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清明上河圖》中所展現出的繁榮景象,正是當時開封的真實寫照。”吉炳偉首先向記者全面介紹了開封的歷史背景。
北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科技最繁盛時期之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除造紙術以外,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這三項發明均產生于北宋時期。另外,書法、繪畫、戲曲、詩詞等亦在北宋時期達到顛峰。
開封保存了完整的北宋文化,且自北宋以來一脈相傳中間沒有斷代。《東京夢華錄》是一本記錄北宋時期開封城市風貌的筆記。它記錄了當時居住在開封的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建筑細節,包括每一條街道、每一家店鋪都有詳細記載,文化的遵循性、傳播性非常強。
開封圍繞北宋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建設也都是有確鑿史料可查的。如依據《清明上河圖》所建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依據《金明池爭標圖》原址所建的金明池,以及依據保留下來的圖紙所建的城門、城樓、鼓樓等,都是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古都開封的原貌。
吉炳偉說,開封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名勝古跡1945處、非物質文化項目139項,有部分已經列入非遺名錄,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這是開封的文化實力,也是開封的優勢。
文化需要傳播,也需要引進
“文化,放在開封,保護得很好,如果不走出去,沒人來看,也沒有意義。”作為一個城市的規劃者,當地政府對開封的未來也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吉炳偉說:“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正好給了開封市文化交流與創新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在吉炳偉的理解中,絲綢之路是一條經濟帶,同時也是一條“文化帶”。
當年張騫出使西域,并由此開通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物品通過這條通道運往中亞和歐洲,并將石榴、葡萄、核桃等西方農作物移植中原。不僅如此,伴隨著這條路的貿易往來,中國的鑄鐵技術流傳到歐洲;而印度的佛教、希臘的雕刻藝術也隨之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沿途弘揚了中原文化,他回來時也把西方文化帶回來。在物質交流中伴隨著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的交流對物質的交流又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物質和文化是相通的。中國的幾次民族大融合,包括元、明、清等民族大融合也都同時伴隨著文化的融合。”
吉炳偉介紹說,開封現有的文化中,也包含了與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比較有意思的是,開封是一座內陸城市,但當地的一道名菜“扒廣肚”,其選用的主要食材為花膠(也稱魚肚,為大魚的魚鰾),最早就來源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這說明海洋文化在若干年前就已融入到開封文化中。吸取外來文化中的營養,豐富開封本地文化的內涵,這已成為當地政府的共識。在復建的清明上河園,近兩年就曾多次舉辦木偶節、秋千大賽等各種文化活動,吸引了很多外來元素,受到市民們的熱烈追捧。同時,開封本土文化也開始走出去,開封雜技團常年在世界各地巡演,開封的書法藝術與外地交流活動頻繁,開封的汴繡、官瓷、木版年畫等地方藝術品也暢銷國內外。2013年,開封與以色列莫茨金市結為友好城市,雙方在旅游、文化藝術、文物保護、農業技術等各方面加強合作。
“開封市下一步要借力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使傳統文化能交流出去,新的理念能引進來,作好文化交流、融合與創新,使我們的文化生生不息。”
借力新絲綢之路,發展文化產業
毋庸質疑,發展經濟、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是一個政府的職責所在。如何利用優勢、找準定位、發展經濟,開封市政府已做好長遠準備。
吉炳偉介紹,開封應該充分發揮文化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來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吉炳偉說,文化是一個地方的軟實力,經濟是硬實力,現在很多軟實力可以轉化為硬實力。如,文化產業占GDP比重最高的是美國,占到25%,日本占比是17%,英國占比是10%。而中國文化產業占GDP比重只有3%,河南只占到2.26%,而開封能占到5.5%,高于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這就是我們的優勢。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是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帶動開封的經濟發展,可以帶動開封社會事業各個方面的發展。
吉炳偉強調,文化產業是今后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文化服務業可以安排勞動力,促進就業,又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所以要借助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把開封的文化發展和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引進新的理念,把死的文化做成活的文化,把沒有經濟效益的文化變成有經濟效益的文化。
吉炳偉向記者介紹,開封市提出了“文、商、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文化產品旅游化、旅游產品文化化、文化和旅游產品市場化——使旅游產品與文化結合,以商業運作的模式來做旅游文化產品。比如由“東京藝術中心”改造的小宋城綜合商業區現已成為游客體驗開封特色小吃和民俗藝術的首選地,被喻為“開封人的待客廳”;再如開封的新名片“一河兩街三秀”——包括北起龍亭湖南連包公湖的御河、書店街和古樓街兩條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大型室內歌舞劇《千回大宋》以及水上演藝《銀基O秀》,都是公司化運營。“這個路子開封市政府已經經過了兩年的探索,現在越來越感覺這個路子對頭,我相信通過這樣的發展,開封的文化產業一定能做得很好。”
吉炳偉說,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也是以人文的交流促進產業互動。我們在關注文化的同時,也會關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產業互動和交流,隨著交流的增多,外來旅游的人數多了,體驗文化的人多了,自然會帶來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既是一個經濟帶,也是一個文化帶,通過新絲綢之路,通過這兩條紐帶的聯系,對世界的和平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