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著名的英國文豪莎士比亞曾經這樣寫道:“有的人生來就是偉大的,有的人是經過奮斗達到偉大的,還有的人的偉大是別人硬捧出來的。”經歷十年的考驗,中英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實踐充分證明了兩國偉大合作之貨真價實。十年間,中國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先后七次訪問英國,同期英國前后三位首相五次訪華。雙方創建的總理年度會晤機制連同經濟財金對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和戰略對話構成了中英關系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國與歐盟國家間最為完備的高層交往機制。此次,在英國首相卡梅倫的邀請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2014年6月16日至19日對英國展開就任以來的首次訪問,這也是三年來中國領導人對英國最高級別的訪問。
訪問期間,李克強總理拜訪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同首相卡梅倫舉行了兩國總理年度會晤,并與其共同舉行了中英全球經濟圓桌會。此外,李克強總理還出席了中英工商界歡迎晚宴和中英金融論壇,會見了包括工黨領袖及議會上院議長等英國政要。在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國際戰略研究所兩大著名智庫聯合主辦的演講會上,李克強總理發表了題為《共建包容發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講。這一系列訪問活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對于推動中英乃至中國同歐盟未來十年的合作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增長動力:中英合作的持久亮點
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在她的自傳《通往權力之路》中這樣描述30多年前的中國:“在中國,上世紀70年代末政府決定首先在農業,繼而又在更廣泛的領域內出現事實上的私營部門,從而引發經濟的迅猛發展。現在,中國經濟正在以自身的動力和獨立于中國政府的動力繼續前進。不光經濟發展過程是沒有計劃的,它最終的方向也是不可預測的。”然而,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是成功的,更是可控的,而且中英之間的經濟往來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1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到了5591億美元,歐盟連續10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其中,英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實際投資來源地和中國海外投資主要目的國。中國對英投資近兩年增長迅猛,2012和2013兩年合計達130多億美元,超過此前30年總和。中英雙邊貿易十年間從不足200億美元飆升至2013年末的700多億美元。
從中國的國情定位和未來發展戰略來看,中國未來的市場同樣擁有廣闊的機遇。在英國智庫的演講中,李克強總理談到中國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個要素,即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這兩者是中國未來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撐。中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超過9萬億美元,如果按照年均7.5%的增長率,并考慮價格因素,年經濟增量將超過1萬億美元,可比肩一個中等經濟體的經濟總量,這為中國自身和全世界都帶來巨大商機。未來5年,中國預計進口商品累計將超過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數超過5億人次。
這些數字都生動地說明,中英兩國如果推動務實合作,將創造怎樣“難以預測”的增長成就。事實上,在李克強總理訪英期間,兩國已經就多項合作達成重要協議。第一,在貿易和投資方面:中英表示要繼續維護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良好勢頭,爭取在2015年實現雙邊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鼓勵進一步加強雙方對對方的投資,促進各自的經濟增長和就業。英國對中國在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領域,尤其是核電、高鐵、海上風電和光伏等項目的投資表示歡迎。第二,在基礎建設和能源方面:中國的龐大市場、優勢裝備和英國的先進技術、創新創意理念相結合,將實現中英“共同創造”。兩國同意建立基礎設施領域戰略伙伴關系,通過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轉型領域以及民用核能方面的合作,鞏固能源合作的支柱地位。在軌道交通(含高鐵)和海上風電方面還將促進技術交流和各種務實合作。第三,在金融和自貿區建設方面:兩國歡迎人民幣國際化并在倫敦設立人民幣業務清算銀行,同時在兩國外匯市場開展人民幣對英鎊的直接交易,這也是兩國金融合作的一大亮點。兩國還準備加強上海自貿區建設的合作,并促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和中歐自貿協定的可行性研究。
訪問中,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了“包容性發展”的理念。他指出:“進入21世紀,世界更需要相互包容、共同發展。我們不僅要在一國之內實現就業增加、平衡協調、公平正義的發展,還要推動國家和地區之間實現和平共處、共同增長的發展。包容發展應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中國解決好自身13億民眾的民生問題,實現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便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包容發展。這也是對國際社會如何看待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道路的一種積極回應。
李克強總理還表示,中國是現有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維護者,將一如既往發揮建設性作用,與各方共同努力,為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完善做出積極貢獻。中國希望與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和機構加強合作,推動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的有機銜接,使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能夠共同增長,促進全球經濟實現健康穩定、包容發展。卡梅倫首相回應認為,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加強合作,抓緊推進全球經濟治理,大力倡導自由貿易,防止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共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
兩國領導人會晤后,共同見證了雙邊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數十項合作文件的簽署。簡言之,中國總理3日倫敦行,帶領100多家中國企業和200多位商界領袖隨行,為英國帶來至少300億美元的商業利益。
和平發展:中英合作的時代訴求
李肇星前外長曾經在《說不盡的外交》一書中這樣評價英國:“縱觀數百年的近代史,孤懸一隅的島國英國依靠工業革命,成為對世界資本主義影響最大的國家,成為跨越兩個世紀的世界領頭羊。鼎盛時期,英國的殖民地總面積相當于其本土的111倍,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為稱霸世界,英國在近400年里發動了230多場戰爭。”如今中國正處于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國際社會非常關注崛起中的中國在政治安全方面的一舉一動。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歷史藏著一切智慧,不學習歷史注定要重蹈覆轍。”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必然要吸取包括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在內的各種國際政治歷史經驗和教訓。
前英國外交大臣赫德在介紹英國數百年外交策略的《挑選你的武器》一書中曾總結英國外交的一條重要原則:做出決定前后,誠懇地、清晰地向對手解釋原因。中國同樣需要向國際社會不斷清晰地闡釋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緣由和決心。
選擇和平發展道路,最符合中國自身的國家利益,進行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因此這是一種自主性的必然選擇。選擇和平發展道路,還符合中國一貫愛好和平的傳統和建國以來的外交方針,中國從來都是“國強必霸”邏輯的堅定反對者。選擇和平發展道路,更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許,也是中國責任的最直接體現。
中國已經展現出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訪英期間李克強總理再次重申,中國將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愿與世界各國一道致力于創造持久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始終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政策,愿與所有鄰國和睦相處。不過必須強調的是,對于挑起事端、損害和平的行為,中國也必須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制止,防止局勢失控,促使事態回到對話談判的正確軌道上來,以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安寧的環境。
近年來,中英兩國在政治和安全方面不斷增進對彼此的政治互信,雙方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一致認為應該密切合作應對21世紀的全球挑戰,根據《聯合國憲章》以及國際法為促進國際和平、安全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并希望在雙邊、中歐和多邊框架內加強國際合作,堅持以對話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爭端的原則,積極推動解決包括伊朗核問題、朝核問題、烏克蘭危機、敘利亞內亂、恐怖主義威脅等焦點問題。中英兩國還希望就國際發展、糧食安全、防擴散等全球挑戰保持定期交流,就聯合國維和行動加強協調合作。
在國際治理方面,中英兩國在此次領導人會晤期間,發表了針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聯合聲明,顯示出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協作共識。兩國都強調在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締約方大會上,各國應當汲取以往氣候變化國際會議的教訓,共同努力建立氣候變化行動全球框架,最終達成具有實質意義的國際協議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成果,促進各自國內向低碳型轉變,緩解日益緊迫的全球氣候危機。兩國還將通過氣候變化工作組加強雙邊政策對話和務實合作。
當然,在政治安全方面,中英兩國還有很多存在已久的分歧,不必說爭論不休的人權話題,以及反復交涉的軍售解禁問題等等,僅在外交方面也同樣如此。以中英建交的歷程為例,英國早在1950年1月6日就在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承認新中國,但是卻經歷了曲折的22年,直到1972年3月13日中英才建立全面外交關系,建交過程耗費近四分之一世紀。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解決中英間各種錯綜復雜的政治安全分歧,雙方都應具備充分的耐心、誠心和信心。
人文交往:中英合作的未來基石
中英兩國都是具有極強人文魅力的國家,雙方的人文交往如今開展得如火如荼。目前,每年有超過100萬人往來于兩國之間,赴英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已達13萬之多,占中國赴歐盟國家留學人員的一半,10年間增長了3倍以上,中國在英國海外留學生來源國中居于首位。中國目前在英國共建立了25所孔子學院和94個孔子課堂,中國文化熱在英國方興未艾。英國同時是中國全球第二大科技合作伙伴,對于中國的科技引進有著重要的幫助。中英雙方在文化藝術、語言學習等方面同樣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
在李克強總理此次訪問英國期間,中英兩國在人文交往方面達成了多項非常重要的協議,對促進兩國社會交流影響巨大:
第一,在教育交流方面,雙方鼓勵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學生和科研人員展開各個層面和領域的合作,推進漢語和英語在對方國家的教學。在未來5年,中國將派出1萬名留學生赴英學習,而英國準備在2020年前輸送8萬名學生來華學習。雙方還鼓勵赴對方國家的實習交流機會。
第二,在科技交流方面,中英共同創立聯合科學基金,總額達2億英鎊,旨在促進衛生、環保科技、水和食品、城市化、能源和教育等六個優先發展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李克強總理介紹稱,雙方第一個合作項目即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兩國間的牛頓獎學金、博士伙伴關系、科技創新橋和氣候科技伙伴關系等項目也先后啟動。雙方還將共同推動“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項目。
第三,在領事簽證方面,英國將在武漢、中國將在貝爾法斯特新開設總領館,兩國還同意推動雙邊領事條約的商談。值得一提的是,兩國同意進一步采取積極措施,便利和簡化簽證申請手續,密切兩國人員往來,促進旅游業發展,這將為雙方經濟都帶來新的活力,有助于進一步夯實中英關系的民意基礎。
最后,在文化交流方面,雙方將促進文化創意產業、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例如中英當代經典作品互譯。兩國還將2015年定為中英文化交流年,上、下半年分別在英國和中國舉辦文化季活動,更好地推動雙方文化交流,深化兩國民眾的理解和認知。
出訪英國前,李克強總理曾在英國倫敦的泰晤士報上撰文提出其訪英的三個主要目的:一是討論如何深化雙方的合作,促進彼此經濟增長;二是要呈現中國的真面貌,改變人們對中國的錯誤印象;三是吸取英國的看法和經驗。可見,李克強總理的此次訪問非常圓滿地實現了上述目標,更為中英兩國下一個十年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確立了良好的開端。法國的《歐洲時報》評價此次訪問時表示:“李克強此次訪英,實際上是中國對歐洲‘全方位外交的又一里程碑。中國領導人訪問歐洲的個人魅力,中國在歐洲展示的‘和平崛起與‘互利雙贏的誠意,中國對歐洲建設力挺與救援‘歐債危機的作為,都向歐洲人說明,中國人是可信賴的朋友與伙伴。”中國和英國,正在以積極的姿態,迎接屬于兩國共同增長與包容發展黃金十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