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愷
那邊世界杯還在較勁,這邊羅大佑開始較真:他是否以裁判和教練身份與“三朝元老”那英、“留守”汪峰、“歸來”楊坤一起出現在浙江衛視與騰訊視頻同步播出的《中國好聲音》第3季現場,卻也成了足球式懸疑。而與前兩季不同,在成就史上最大互聯網營銷合作之外,本屆還賦予了“互聯網思維”,提供前所未有的多觸點互動途徑,“觀眾”由此變為節目的一環。
首季《中國好聲音》便遭遇過倫敦奧運,但“音量”照樣不減,并火了前年整個夏天。這一原產荷蘭、經版權引進且本土化的音樂類真人秀節目,著實提升了中國電視綜藝的品相品質。此后,各種“好”以及“爸爸”、“花樣”雨后春筍,可大都出不來什么花樣,一哄而起必然一哄而散;而此前,由于版權意識淡薄淡化,往往“模仿”秀,“拿來”就秀,卻也常水土不服,更多屬東施效顰、照貓畫虎四不像。好在更多電視人一直想著如何讓觀眾覺得“秀”色可餐,在有意識地學習和“實習”當中積蓄經驗和技能,逐步掀起內地真人秀一個個高潮。
最近,連產房也成了演播室——把分娩全程搬上屏幕。而從1991年北京臺首播相親節目《今晚我們相識》到前年的《中國好聲音》,內地真人秀在大屏中屏小屏上走完了相親選秀生孩子的歷程,但觀者卻總有看人家熱鬧之感,自找的“帶入”與節目導致的“傾心”,有如咱不少球迷面對沒有中國隊的世界杯那樣令友邦驚詫也不時讓自己莫名的“我愛你與你無關”。直到一個叫《你正常嗎》的號稱“全國首檔大型調查類真人秀”在2014年4月10日的出現。
與你我多少相關的這個網絡視頻周播節目也許是個個例,但其背后的支撐卻很具普適性——“大數據”是整檔節目的根基,它讓每位觀者與網友都成為節目的一份子。大數據這種能夠收集和分析海量數據的新技術就像望遠鏡能讓我們感受宇宙、顯微鏡可使我們觀測微生物那樣,幫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了解自己。
《你正常嗎》試圖從勁爆好玩的節目中“敲開”網民內心,使之發聲真心話,充分利用互聯網便捷的互動功能,特別是通過海量的大數據調查,小至“裸睡”之類的個人癖好與隱私,涉及生活行為方式與心理層面,大至“裸婚”等反映社會價值形態的種種現象,尤其挖掘當下國人關注的熱點、疑點與困惑,更多地了解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社會,思考如何解決所反映出的種種問題。
這些問題具體成一個——正常嗎?所有“答案”全部由網友自由投票產生,他們遍布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職業和年齡,不少題目的參與者人數每道均近千萬,假如顯示超過50%的人做過題目中所涉及的類似行為或閃過的類似念頭,那就被認為是普遍的,答案即“正常”,反之則被看作“不正常”。大數據通常用概率說話,但對同一個問題,人們可以有不盡相同的選擇,而“少數派”也并非一定就是不正常。網眾也大都明白,節目并非鼓勵“從眾”。
果然,《你正常嗎》如創作者所愿而廣受關注,并“一石激起千層浪”,當天播放量便達到了3460萬,加上隨后兩期,當月總點擊數破億(超過1.12億)。在6月下旬收官前,節目出品方騰訊公司披露,它成為二季度位列熱播綜藝前5名的唯一一個網絡出品節目(排名第4)。
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通過它來解決諸多問題是未來發展方向,也意味著網上視頻節目的巨大空間。在經歷了野蠻生長、版權爭奪、高價“搶劇”等殘酷階段開始進入大數據時代之后,利用自己獨特優勢(如騰訊超大用戶量所構成的數據庫)而大力原創自制節目(劇),早已成為視頻網站實現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必經之路和未來最核心的戰略之一,而該劇一改網絡節目給人的小成本自娛自樂、小場地自說自話的印象,在投資規模、主創構成與社會影響等多方面都不次于其他一些電視“中國好節目”。在騰訊眼里,中國網絡視頻行業已經處于產品精異化、內容差異化合作與競爭的時代。
電視臺自然也心里有數而采取對策。湖南衛視就已在微博表態,今后其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自制節目,將由“芒果TV”獨播,在互聯網版權上一律不分銷,以此打造自己的互聯網視頻平臺。對觀眾來說,這只不過是不能在其他視頻網站看到“芒果”而已,但對整個行業,這一舉動肯定會帶來連鎖反應。
其實,正如專家所言,媒介發展的趨勢本就是相互融合,電視臺也可以通過與網絡合作達到《你正常嗎》這樣的觀眾深度互動;而電視臺的人才儲備與豐富經驗也遠非目前網站所及,雙方更應緊握雙手,到最后,觀眾分不清何為電視臺,啥是網絡——均為內容輸出方,都仍以內容為王。所謂你死我活,并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