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豫剛
當“炒錢”成為各路理財產品的最終歸宿時,故事也就講到頭了,只有直接對接實體經濟方是出路。
2004年被稱為“銀行理財元年”。該年2月,光大銀行推出了國內銀行第一只外幣結構性理財產品——陽光理財A計劃,正式拉開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大幕;9月,光大又推出國內銀行第一只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自那時起,10年間中國銀行業的個人理財業務從無到有,截至2014年5月末,全國4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存續理財產品50918款,理財資金賬面余額已達13.97萬億元。2013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加權平均收益率為4.13%,給國內居民創造的財產性收入超過4500億元。
“理財”如何變為“炒錢”?
起初,銀行理財業務只是進行各種衍生品交易和資產證券化的嘗試,直到2006年3月,首只“非標”(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才誕生。此后,隨著金融監管的一路放松,除卻傳統意義上投向各種企業債權、股權和固定收益類資產的產品之外,近年來種種“另類投資”也不斷刷新著紀錄。無論是鉆石、紅木,還是藝術品、貴金屬,乃至拍賣抵押、門票甚至火腿都成了理財產品的標的;另類銀行理財產品的掛鉤標的甚至還包括國畫、油畫、普洱茶、白酒和翡翠等。
這些“投資品種”有一個共同特質,即它們既不像存款和債券一樣產生利息,又不像企業股權一樣可以帶來現金利潤回報,更不像土地礦產一樣可以源源不斷產出實物資源,這些“投資品種”所能帶來的回報,只能通過下一次轉手時所產生的“升值”來實現,大部分時間,它們都是躺在保險柜、倉庫和酒窖中,靜靜積灰,而不產生無論是穩定還是不穩定的現金流——它們都是不生息的“資產”。更直接地說,他們都是脫離實體經濟而承載“炒錢”功能的載體。而這些另類產品動輒許諾8%甚至10%的年化收益率,也成為抬高社會融資成本的重要動因。
與此同時,隨著金融危機之后金融監管思路的大幅轉變,各種非銀行理財渠道成為了新的通路:無論是具有全國性牌照,資金實力雄厚的信托、券商、公募基金;還是針對高凈值人群的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私募基金;乃至各種雨后春筍般浮現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貴金屬交易公司甚至典當行、拍賣行和大宗商品貿易商,都開始用“理財產品”的名義來爭食原本只能進入銀行體系的居民儲蓄結余資金。更遑論近一年來,種種P2P互聯網信貸平臺、眾籌平臺和貨幣基金平臺的加入,更使得“小兒持金”的普通消費者無從辨別。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留意了一下自己接到的各色和理財相關的推銷電話,號稱自己是從事“理財產品”業務的無名公司,不外乎以下幾種:一類是從事金、銀貴金屬交易中介的,他們甚至并不在正規交易所開戶,而是誘導客戶進入來路不明的各種電子盤進行交易,設局獲利;其二是各種擔保和貸款公司,以理財產品的名義實質上高息攬存,再轉手放貸;其三是以私募基金為名義,承攬固定回報+浮動收益分成,號稱代客炒股的“投資管理公司”。其共同特點便是不談風險,只講收益,且一般均許諾10%以上年回報,滿口“不用操心”……
縱觀近年種種跑路、違約事件,其共同特點是:離譜的預期高收益率、不出名的發行機構、產品成立至出風險的時間較短且不少產品的投向成疑問,涉嫌非法集資。追逐高收益是資金的本能,但在GDP一年增長也不過7.5%的情形之下,某些機構許諾的17%年收益不吝是鏡花水月。與此同時,缺乏金融知識的普通客戶,面對各種包裝得無比復雜,合同中動不動甲乙丙丁戊己方的“理財產品”,要想看懂這些連銷售它們的人自己都看不懂的東西,也可謂難上加難。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曾有一句笑談:機構設計了沒人能看懂的產品,讓自認為稍微能看懂一點的人賣給了根本看不懂的客戶,大家都掙錢了。
但,錢從哪來?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游戲,總有玩不下去的時候。
回歸實體經濟方是正途
正是不斷下滑的實體經濟回報、極度寬松的貨幣供給和監管政策的大幅放松合力制造了“理財”泡沫。而當經濟回歸“新常態”時,這個泡沫也已到了不可持續的時候了。
在7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央部署了多項舉措,以期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企的問題。其中,針對銀行理財環節,會議提出要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清理不必要的環節,整治層層加價行為,要求理財產品資金運用原則上應與實體經濟直接對接。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銀行理財資金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投向實體經濟,但是由于銀行理財產品沒有明確的法律框架支持,因此理財產品在交易主體的認定、核算估值制度的制定、結算賬戶和證券托管賬戶的開立等方面均存在障礙,已成為理財產品向規范的資產管理產品轉型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這也導致了此前諸多理財產品只有借助信托等通道來開展相關業務的現實。IMF的報告就稱,銀行理財產品占中國GDP比重已達約20%。理財產品規模的增長令2013年信托貸款融資幾乎翻倍,其中至少40%理財產品是由信托作中介。
今年1月7日,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在一次會議上就曾表示,理財業務改革的關鍵,從根本上講,是要按照國際通行原則,建立風險防范隔離墻,實現理財業務機構和運營、存貸款業務機構和運營的徹底分離。
7月11日,銀監會正式印發了《關于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35號文),提出銀行設立專門理財部門,不得宣傳剛性兌付等要求。通知中,銀監會要求銀行展開理財事業部改革,設立理財業務經營部門,負責統一管理全行理財業務,按照“單獨核算、風險隔離、行為規范、歸口管理”規范開展理財業務,防范業務風險。銀監會還明確了銀行不得提供含有剛性兌付內容的理財產品介紹。
此前,銀監會已在《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要求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需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而客戶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www.china-wealth.cn)”查詢產品信息,而未在理財系統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律不得銷售。
7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該文題為《規范影子銀行 調整金融結構》。文中直言“……正因為法律關系不明確,責任不明確,導致運作混亂,規則不清,于是兌付的時候,責任不明。有了收益,投資人愿意享受收益;但有了風險,投資者卻又不愿意承擔風險。賣出產品的機構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也就不得不采取各種辦法實行或隱性或顯性的剛性兌付,這使得市場秩序難以正常維護……”
“核心就一句話:買者自負”,華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彪這樣總結此文。而記者想說的是,“海燕”們,當你準備買各種理財產品的時候還是“長點心”吧,天上不會掉餡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