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卿++++賈開紅
[摘要] 本文回顧并總結了近5年來針灸療法、推拿手法治療、牽引療法、穴位注射、針刀療法、手術治療、中藥外敷、神經節阻滯療法及綜合療法等外治法治療頸性眩暈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 頸性眩暈;外治法;研究概況;針灸治療;推拿手法
[中圖分類號] R274.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1-0158-03
頸性眩暈是指椎動脈的頸外段受頸部多種病變的影響導致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障礙引起以眩暈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1]。反復發作且與頭頸部體位活動相關的眩暈、頸肩痛、頭痛是其主要癥狀,也可伴有耳聾耳鳴、視力減退、惡心嘔吐等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本病的發病率較高,好發于中老年人,有研究表明,50歲以上的眩暈患者中,超過半數為頸源性因素導致,且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該病的發病率也在日益攀升,引起廣大學者的普遍重視。近些年來,外治法在治療頸性眩暈方面得到巨大的發展,取得可喜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針灸治療
近些年來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報道較多,且均有很好的療效,主要方法有普通針刺療法、電針療法、艾灸療法、溫針灸療法、激光針療法、水針治療、耳針療法、挑刺療法、刺絡拔罐療法、經穴按壓療法等。針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經絡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安全無副作用的特點,在臨床上越來越受認可。何波[2]運用補腦益髓針刺法治療本病30例,以風池、完骨、天柱、頸部夾脊穴為主穴,結合中醫辯證,痰濁中阻加豐隆、間使,氣血虧虛加三陰交、內關穴,肝陽上亢加太沖、太溪,心脾兩虛加神門、血海,伴有眠差者加上星、百會、四神聰、神門,伴有頭痛者加百會、四神聰、率谷、眉沖、腦空、頭維、太陽、列缺,伴有眼部不適者加承泣、四白、攢竹、球后。每天一次,14 d為一個療程,治療30例,痊愈22例,顯效6例,好轉2例,無效0例,痊愈率73.33%,有效率100%。彭維娟[3]采用三部配穴法針刺治療頸性眩暈30例,以百會、太陽(雙側)、風池(雙側)、安眠(雙側)、翳明(雙側)、肩中俞(雙側)、公孫(雙側)、懸鐘(雙側)為主穴,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且治療后雙側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的Vm值均較治療前有顯著差異。李雪梅[4]采用電針穴位腦戶、強間,15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7.5%。
2 推拿手法治療
頸部的推拿手法不僅可以使頸部關節四周的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加強,消除關節內的積液和炎癥,減少對頸部交感神經的刺激,并通過頸部肌肉以及關節部位滲透性的推拿使血液動力學得到改善,血液流速加快,同時可以消除因韌帶僵硬而引起的疼痛、攣縮、剝離等,消除神經根炎癥、水腫、壓迫,緩解椎旁肌肉的疼痛[5]。很多研究表明推拿手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理筋整復的作用,能有效緩解頸源性眩暈。譚洛[6]等采用按摩配合點穴治療頸性眩暈癥患者65例,經1~2個療程后治愈25例,顯效18例,有效1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38%,且隨訪半年無復發。喬紅等[7]采用頸椎微調復位治療本病患者51例,10 d后評估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94.1%,較對照組78.7%高。范炳華等[8]以三步推拿法治療本病患者60例, 依次采用開源增流法、補償平衡法、解痙通暢法治療,療程結束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且在緩解眩暈程度、縮短眩暈持續時間、減輕臨床綜合癥狀和臨床綜合療效方面優于常規推拿手法。
3 牽引治療
牽引是治療頸性眩暈的公認有效方法之一,頸椎牽引能夠解除頸部肌肉痙攣, 減輕緊張肌肉對椎間盤的壓力,改善頸部及腦部的血液供應,有利于緩解頭暈、癥狀; 通過增大椎體間隙和椎間孔, 解除神經、血管所受的機械壓迫和刺激, 并可解除關節突的滑膜嵌頓, 使移位的椎間關節復位, 有利于病變組織的修復和炎癥的消退, 有利于已經突出的間盤組織消腫或回縮。劉智斌等[9]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頸椎牽引是通過調整頸椎生物力學平衡、改善椎動脈系血流動力來促進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液循環的,而且是以后伸10°~15°為牽引治療的最佳角度。邸保林等[10]認為仰臥位可以減少頭部等對頸部的重力作用,使頸部處于松弛狀態,肌張力降低,椎動脈、頸交感神經及本體感受器所受刺激減小,此時采用仰臥位持續頸椎牽引治療可以使椎間隙增寬,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減輕局部水腫,減輕鉤椎關節增生所致的壓迫,給予的小量持續牽引對患者的不適反應更小。劉敏等[11]采用DYY-3治療機控制坐式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10例,根據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牽引,取得較好的療效。
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療法又名水針療法,是在經絡、腧穴或壓痛點、皮下陽性反應點上適量注射液體藥物以防治各類疾病的方法 , 是針刺穴位與藥物相結合的一種方法。王宗江[12]認為頭頸部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針刺穴位與藥物作用相結合,同時發揮穴位刺激和藥物治療的協同作用,直達病所,發揮作用。曾順軍等[13]選取樞椎棘突、寰椎后結節、寰椎橫突及枕骨粗隆周圍的硬結條索狀物壓痛點,穴位處嚴格消毒后用7號針頭進針約2 cm,注入5 mL生理鹽水和0.15 mg地塞米松,隔日1 次, 5 次為1 個療程, 觀察1 個療程后評價, 總有效率93.3%。李英[14]采用頭頸部穴位注射本病患者28例,與中西醫對照組比較,穴位注射組治愈率52.6%,總有效率96.4%,明顯優于對照組。
5針刀治療
針刀療法是治療頸性眩暈的一種有效方法,其主要是通過對局部病變組織進行直接剝離松解,緩解神經、血管的卡壓,使局部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并且減輕局部組織內壓,加快組織修復,從而恢復頸部的動態平衡,達到治療的目的。黃勁柏[15]采用針刀松解術治療頸性眩暈患者,復查多普勒顯示血流參數有明顯改善,頸動脈血流速度明顯加快,頸動脈截面內徑有所增加,從而改善腦部供血不足,減輕或消除頭暈頭痛、頸部不適的癥狀。孫云廷等[16]通過小針刀治療頸性眩暈患者96例,研究結果表明,小針刀能有效提高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椎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從而改善椎動脈的供血狀況,改善臨床癥狀。鐘文等[17]對200例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頸椎病患者進行針刀治療,術后153例眩暈癥狀消失,治愈率76.5%,22例癥狀減輕,總有效率87.5%。endprint
6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頸性眩暈的基本原則是受壓迫的椎動脈徹底減壓,恢復頸椎生理曲度和重建病變節段的穩定。手術治療主要有橫突孔切開減壓術、橫突孔切開減壓合并鉤椎關節切除術、椎間植骨融合術、頸椎植骨融合加鉤椎關節切除術、椎管擴大成形術等。王體惠等[18]采用頸前路重建穩定手術治療36例頸性眩暈患者,眩暈癥狀改善率為88.9%。李曙明等[19]根據個體化治療50例頸性眩暈患者,分別采取橫突孔切開、鉤椎關節切除、椎動脈外膜剝離、橫向擴大頸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手術,隨訪6~12個月,優良率為84%。楊俊等[20]采用頸前路切開減壓脊柱內固定術治療老年頸性眩暈患者20例,治療3、6個月后隨訪效果較好。
7 中藥外敷療法
中藥外敷療法是通過中藥散劑或鮮藥調(搗)敷于患處或封包熱敷于患處,使藥物通過皮膚滲透到病變部位而發揮作用的治療方法。中藥外敷主要通過藥物的揮發性成分與藥物粉末可直接與皮膚接觸,其有效成分經皮膚滲透吸收,從而改善血液淋巴循環,促進組織機能恢復,并可刺激神經末梢作用于內、外感受器,達到活血化瘀、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解除血管痙攣之功[21]。李明英等[22]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藥碾細成末,用開水或酒精拌濕敷于大椎穴上,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孔林[23]采用中藥塌漬機器通電加溫治療本病123例,1次/d,10 d為1個療程,治療2~5個療程,總有效率為100%。
8 神經節阻滯治療
許多研究指出頸性眩暈的原因除了相關的動脈因為頸椎的退行性病變壓迫而造成對腦部的供血不足外,還存在著頸部周圍的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而造成的血管收縮而導致的腦部供血不足。因此,通過神經阻滯療法消除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從而解除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顱內、外血管舒縮功能障礙,解除血管痙攣,增加椎基底動脈的血液循環。郭慶新等[24]采用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入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馬加燕等[25]通過對43例頸性眩暈患者采用一次性輸液泵持續泵入0.25%利多卡因實施星狀神經節連續阻滯術,300 mL為一個療程,時間約6 d,總有效率達到88.4%。陳有生等[26]采用椎旁神經阻滯加常規治療本病患者42例,通過3~14個月的隨訪,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常規治療對照組,表明椎旁神經阻滯是治療頸性眩暈的有效治療方法。
9 綜合療法
谷婷婷[27]研究指出:采用電針加溫針結合中成藥的綜合療法治療頸性眩暈患者急性發作,可快速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供應,效果顯著。丁喜瑞等[28]運用頸椎牽引、針灸、推拿綜合治療本病58例,10 d為一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結果,總有效率94.83%。馬崢嶸等[29]采用正骨手法聯合針刀治療本病46例,痊愈率為71.7%,總有效率97.8%。顧利軍[30]運用綜合療法治療頸性眩暈患者80例,通過針刺雙側風池可促進血液循環,保證大腦供血,華佗夾脊穴可以減輕頸部病變部位對神經的刺激,有效緩解椎動脈痙攣;在針刺的同時采用TDP照射和穴位注射,效果更為顯著,注射黃芪、丹參、當歸等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余明亮等[31]采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本病患者31例,針灸取穴以風府、百會、印堂、上星、風池、完骨、天柱、頸夾脊穴、大椎、豐隆、陰陵泉、三陰交為主,配合推拿手法,治療4個療程后,治愈22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
10 結語
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神經科、骨傷科、針灸推拿科、耳鼻咽喉科等諸多科室,對頸性眩暈發病機制的研究百家爭鳴[32],由于椎動脈解剖結構的復雜性,決定了頸性眩暈發病原因的復雜性[33],因此本病的治療方法更是多種多樣。通過大量的論述及臨床資料可見,近年來外治方法在頸性眩暈的康復治療上取得可喜的成績,尤其是中醫針灸、推拿及牽引等方法得到飛速的發展,其療效肯定、操作簡便、價格低廉且安全無副作用,因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由于本病多是因年老或生活習慣不良而致頸部骨性結構或軟組織發生退行性改變,影響血管神經的功能,進而影響平衡系統的正常功能而發病[34],所以本病的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單一的治療方法難以完全控制其復發。臨床上為提高療效,常多選用多種手段綜合治療,如針灸推拿并用、針藥結合、中西醫結合、內外結合等,以期取得更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張伯臾. 中醫內科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04.
[2] 何波.補腦益髓針刺法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 現代中醫藥,2011,31(2):34-35.
[3] 彭維娟. 三部配穴法針刺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D]. 云南中醫學院,2012.
[4] 李雪梅. 電針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 26(5):325.
[5] 陳省三. 實用推拿手冊[M]. 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9-10.
[6] 譚洛,李巍,李普海. 按摩配合點穴治療頸性眩暈癥65例[J]. 中醫外治雜志,2012,21(6):42-43.
[7] 喬紅,張雷,唐鳴岐,等. 頸椎微調復位治療頸性眩暈臨床觀察[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6):705-706.
[8] 范炳華,王新華,王鵬,等. 三部推拿法治療頸性眩暈120例臨床療效觀察[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4):581-583.
[9] 劉智斌,牛文民,王淵,等. 旋轉牽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家兔模型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J]. 陜西中醫,2008,29(10):1414-1415.
[10] 邸保林,楊舉,董國順,等. 仰臥位持續頸椎牽引治療重度頸源性眩暈75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3):41-42.endprint
[11] 劉敏,井月,王琳,等. 彩色多普勒觀測椎動脈型頸椎病牽引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評價[J]. 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67-68.
[12] 王宗江. 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09,28(2):90-91.
[13] 曾順軍, 曹淑華. 穴位注射治療寰樞關節紊亂引起頸性眩暈30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32(1):43-44.
[14] 李英. 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0):273-274.
[15] 黃勁柏. 針刀松解對頸性眩暈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3):76-77.
[16] 孫云廷,宋新波,王淑玲. 小針刀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5):1140-1142.
[17] 鐘文,胡敏瑤. 針刀治療頸性眩暈200例臨床分析[J]. 中醫臨床研究,2012,4(24):36-37.
[18] 王體惠,韓德韜. 頸前路重建穩定手術治療頸性眩暈36例分析[J]. 福建醫藥雜志,2010,32(5):26-28.
[19] 李曙明,趙為公,白斌. 個體化減壓穩定手術治療頸性眩暈50例[J]. 陜西醫學雜志,2011,40(7):804-805.
[20] 楊俊,周江軍,趙敏,等. 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老年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46-47.
[21] 王京紅. 當歸補血湯加味并中藥蒸敷治療頸性眩暈29例[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4):55-56.
[22] 李明英,李易霞. 中藥封包大椎穴治療頸源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13,33(5):12-13.
[23] 孔林. 中藥塌漬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2013, 5(10):104-105.
[24] 郭慶新,王樹亮,張立喜. 星狀神經節組滯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分析[J]. 河北醫藥,2013,35(16):2479-2480.
[25] 馬加燕,張永勝,任永生,等. 星狀神經節連續阻滯術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 醫學信息,2009,22(11):2458-2459.
[26] 陳有生,王素偉,賴曉敏,等. 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0,10(3):47-49.
[27] 谷婷婷. 頸性眩暈急性發作期電針+溫針灸結合中成藥治療與傳統西藥療法的比較[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5):48-50.
[28] 丁喜瑞,古永明. 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8例[J]. 中醫外治雜志,2010,19(4):10-11.
[29] 馬崢嶸,沈嘉平. 正骨手法結合針刀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 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10,12(6):475-477.
[30] 顧利軍. 針灸刺血拔罐、TDP 照射、穴位注射聯合眩暈停治療頸性眩暈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2):146-147.
[31] 余明亮,羅文斕. 針灸配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31例[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5):320.
[32] 舒劍鋒,范炳華. 頸性眩暈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 中醫外治雜志,2013,22(1):51-54.
[33] 旭明, 趙智. 頸性眩暈的發病原因及治療進展[J]. 脊柱外科雜志,2009,7(3):176-179.
[34] 兌振華. 頸性眩暈的研究概況[J]. 甘肅中醫,2009,22(10):72-74.
(收稿日期:2014-03-05)endprint
[11] 劉敏,井月,王琳,等. 彩色多普勒觀測椎動脈型頸椎病牽引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評價[J]. 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67-68.
[12] 王宗江. 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09,28(2):90-91.
[13] 曾順軍, 曹淑華. 穴位注射治療寰樞關節紊亂引起頸性眩暈30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32(1):43-44.
[14] 李英. 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0):273-274.
[15] 黃勁柏. 針刀松解對頸性眩暈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3):76-77.
[16] 孫云廷,宋新波,王淑玲. 小針刀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5):1140-1142.
[17] 鐘文,胡敏瑤. 針刀治療頸性眩暈200例臨床分析[J]. 中醫臨床研究,2012,4(24):36-37.
[18] 王體惠,韓德韜. 頸前路重建穩定手術治療頸性眩暈36例分析[J]. 福建醫藥雜志,2010,32(5):26-28.
[19] 李曙明,趙為公,白斌. 個體化減壓穩定手術治療頸性眩暈50例[J]. 陜西醫學雜志,2011,40(7):804-805.
[20] 楊俊,周江軍,趙敏,等. 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老年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46-47.
[21] 王京紅. 當歸補血湯加味并中藥蒸敷治療頸性眩暈29例[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4):55-56.
[22] 李明英,李易霞. 中藥封包大椎穴治療頸源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13,33(5):12-13.
[23] 孔林. 中藥塌漬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2013, 5(10):104-105.
[24] 郭慶新,王樹亮,張立喜. 星狀神經節組滯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分析[J]. 河北醫藥,2013,35(16):2479-2480.
[25] 馬加燕,張永勝,任永生,等. 星狀神經節連續阻滯術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 醫學信息,2009,22(11):2458-2459.
[26] 陳有生,王素偉,賴曉敏,等. 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0,10(3):47-49.
[27] 谷婷婷. 頸性眩暈急性發作期電針+溫針灸結合中成藥治療與傳統西藥療法的比較[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5):48-50.
[28] 丁喜瑞,古永明. 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8例[J]. 中醫外治雜志,2010,19(4):10-11.
[29] 馬崢嶸,沈嘉平. 正骨手法結合針刀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 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10,12(6):475-477.
[30] 顧利軍. 針灸刺血拔罐、TDP 照射、穴位注射聯合眩暈停治療頸性眩暈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2):146-147.
[31] 余明亮,羅文斕. 針灸配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31例[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5):320.
[32] 舒劍鋒,范炳華. 頸性眩暈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 中醫外治雜志,2013,22(1):51-54.
[33] 旭明, 趙智. 頸性眩暈的發病原因及治療進展[J]. 脊柱外科雜志,2009,7(3):176-179.
[34] 兌振華. 頸性眩暈的研究概況[J]. 甘肅中醫,2009,22(10):72-74.
(收稿日期:2014-03-05)endprint
[11] 劉敏,井月,王琳,等. 彩色多普勒觀測椎動脈型頸椎病牽引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評價[J]. 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67-68.
[12] 王宗江. 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09,28(2):90-91.
[13] 曾順軍, 曹淑華. 穴位注射治療寰樞關節紊亂引起頸性眩暈30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32(1):43-44.
[14] 李英. 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0):273-274.
[15] 黃勁柏. 針刀松解對頸性眩暈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3):76-77.
[16] 孫云廷,宋新波,王淑玲. 小針刀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5):1140-1142.
[17] 鐘文,胡敏瑤. 針刀治療頸性眩暈200例臨床分析[J]. 中醫臨床研究,2012,4(24):36-37.
[18] 王體惠,韓德韜. 頸前路重建穩定手術治療頸性眩暈36例分析[J]. 福建醫藥雜志,2010,32(5):26-28.
[19] 李曙明,趙為公,白斌. 個體化減壓穩定手術治療頸性眩暈50例[J]. 陜西醫學雜志,2011,40(7):804-805.
[20] 楊俊,周江軍,趙敏,等. 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老年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46-47.
[21] 王京紅. 當歸補血湯加味并中藥蒸敷治療頸性眩暈29例[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4):55-56.
[22] 李明英,李易霞. 中藥封包大椎穴治療頸源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13,33(5):12-13.
[23] 孔林. 中藥塌漬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2013, 5(10):104-105.
[24] 郭慶新,王樹亮,張立喜. 星狀神經節組滯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分析[J]. 河北醫藥,2013,35(16):2479-2480.
[25] 馬加燕,張永勝,任永生,等. 星狀神經節連續阻滯術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 醫學信息,2009,22(11):2458-2459.
[26] 陳有生,王素偉,賴曉敏,等. 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0,10(3):47-49.
[27] 谷婷婷. 頸性眩暈急性發作期電針+溫針灸結合中成藥治療與傳統西藥療法的比較[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5):48-50.
[28] 丁喜瑞,古永明. 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8例[J]. 中醫外治雜志,2010,19(4):10-11.
[29] 馬崢嶸,沈嘉平. 正骨手法結合針刀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 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10,12(6):475-477.
[30] 顧利軍. 針灸刺血拔罐、TDP 照射、穴位注射聯合眩暈停治療頸性眩暈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2):146-147.
[31] 余明亮,羅文斕. 針灸配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31例[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5):320.
[32] 舒劍鋒,范炳華. 頸性眩暈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 中醫外治雜志,2013,22(1):51-54.
[33] 旭明, 趙智. 頸性眩暈的發病原因及治療進展[J]. 脊柱外科雜志,2009,7(3):176-179.
[34] 兌振華. 頸性眩暈的研究概況[J]. 甘肅中醫,2009,22(10):72-74.
(收稿日期:2014-0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