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樂
學生素質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關鍵。語文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語文教學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間的本質聯系。 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方面發揮著得天獨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學教學大綱》提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币虼?,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使之“入于學生之耳,根于學生之心,導于學生之行。”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筆者認為應該注重以下三點。
1 解讀課題融入德育切入點
小學語文教材明顯不同于品德教材,品德教材的德育滲透意圖幾乎是直述給學生的。單從課文標題上看,就十分明顯。比如《做人要正直》《熱愛祖國》等等。而小學語文教材的德育滲透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采取直接表達的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在利用教材進行滲透時,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內容,又要設計好巧妙的滲透方法,使學生在接受課文知識的同時,不自覺地接受品德教育。比如,在講解《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時,當我講到“邱少云為了戰友,為了整個班,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時,我先讓同學們想象火燒身的痛苦,再問同學們是什么力量促使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的,當學生答出是他那種集體主義精神、自覺遵守紀律的精神支撐著他時,我對同學們講道:是呀,正是他那種集體主義精神、自覺遵守紀律的精神,讓他能在烈火燒身時紋絲不動。他身上的這種精神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我們的班級體就象一個大家庭,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們就應該熱愛它,要有集體意識,你的一言一行代表著我們大家。為班級體做事,并不是讓你有多大的貢獻,而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接下來的日子我發現同學們的行為有很大的變化。班里的門閂壞了,有同學把它修好;凳子壞了,有同學將它釘好。看著同學們的變化,我感到無比欣慰。
2 分析講解課文時抓住滲透點
文以載道,課文是思想內容的載體,兩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學中如能把二者緊密結合,有利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又能使思想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境界。
如《珍貴的教科書》,以教科書為線索,通過具體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的高貴品質。教師可反復指導朗讀張指導員的話和表現他的行動的句子,在充分體會和理解張指導員的一些語言和行動的基礎上,滲透德育:在戰爭環境中,張指導員非常關心同學們的學習,為了使孩子們讀到書,光榮地犧牲了,這件事一直激勵著“我“前進,也激勵著我們全體同學要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學習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再如《白楊》,幫助學生咬文嚼字,細細體會分析比較,領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對“高大挺秀”一詞,教師問:白楊樹在眾多的樹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為什么偏用“秀”來形容它呢?通過討論學生體會到白楊美在它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不畏懼艱難困苦的品格上。教師可問: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使學生更能體會到具有白楊一般品格的建設者們的堅強意志和高大形象,發現作者蘊涵在文中對不畏艱辛的建設者們的敬佩和贊嘆之情,從而引起共鳴,誘發心靈激蕩,產生奮發向上的情感追求。
3 認真研究學生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學生接受,才能達到教育培養的目的。因為, 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優越,深得父輩的寵愛,缺乏對他人的關愛、給予與奉獻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識面廣、生活經驗豐富、叛逆心強、容易與教師唱反調……這些,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到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不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不能結合課文內容適時開展德育工作,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不成功的,就沒有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語文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內容極其豐富,有著廣闊的天地,面對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兒童,我們既要教會學生學知識,又要教會學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視文道結合,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滲透教學全過程,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和思想情操陶冶為一爐,就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