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帆(本刊記者)
山陽群眾工作室365天不“打烊”
文/張 帆(本刊記者)
365是一年的天數,飽含便捷服務群眾的深度和廣度,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得群眾的“幸福指數”。
3月6日,山陽縣首個“365群眾工作室”在板巖鎮安門口村掛牌成立,要辦建房手續的任昌煥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村部看動靜。
“按告知單上的內容把材料備齊交來,兩天后有結果。”任昌煥沒想到,坐班村干部任富松不僅為他詳細介紹了辦事流程,還承諾了辦結時限,這讓他心里有了底。
今年3月起,山陽縣陸續在全縣318個行政村建立“365群眾工作室”,通過網格式覆蓋、坐班式管理、一站式代辦、志愿式服務,消除基層黨組織服務“空白點”,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3月7日一大早,漫川關鎮閆家店村村民阮仕才就拿著戶口本、計劃內二胎準生證等手續來到村部。二胎孩子已經半歲多,但上戶口一直耽擱著,阮仕才想到了村部新設立的“365群眾工作室”。
坐班村干部何澤長仔細詢問情況后,一邊為他開具證明,一邊承諾:“你拿著這告知單,安心回家等著,最長一天,辦好送到你家里。”
之后,何澤長交代其他村干部坐班,自己整理好所需手續,先后來到鎮醫院、勞保所、計生站蓋章,最后去派出所上戶口,一趟辦下來,已是下午3點多,顧不上歇腳的他徑直來到阮仕才家,將辦好的戶口本送上門。
“群眾張嘴,干部跑腿”,這種便民服務局面正是山陽縣設立“365群眾工作室”的目的。
山陽縣群山綿亙,溝壑縱橫,生活在溝溝岔岔的農民要想出外辦事,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一些偏遠村組的農民到鎮上辦事來回得花一天時間,若一次沒辦成,往往要跑兩次、三次……
去年10月開始,山陽縣實施“為民服務直通車”工程,試圖從民情民意直通、惠民政策直通、群眾辦事直通、干群聯系直通、矛盾調處直通、糾風監督直通等6個方面“打通”自上而下的為民服務“高速公路”,然而到村一級,因村干部不常坐班,群眾總要追著干部跑。
“‘鄉村小路’離群眾更近,更要修好!”為加快“直通車”“車速”,山陽縣決定依托村部,建立“365群眾工作室”,推行365天每天8小時坐班制,由村“兩委”干部、大學生村官、駐村干部輪流坐班,坐班干部電話24小時開通,對村民委托事務實行集中收集、集中辦理,并將22項主要代辦事項制成流程圖張貼懸掛,把印有聯系電話和監督電話的“連心卡”以及《便民服務工作手冊》送到村民家中。
很快,干部們發現:撤鄉并鎮后,即使在每個村設立“365群眾工作室”,村干部在沒車沒錢的現實面前,幫村民到鎮上代辦也是難事。
如何解決困局?上下聯動,讓群眾辦事乘上“高鐵”。
山陽在“撤鄉”的中心村設代辦點,建起8個“多村合一”的“365群眾工作室”,每天由周邊各村村干部在中心村輪流坐班,各鎮下派干部3-5名,每周不少于3天在中心村集中坐班。
十里鋪鎮原王莊鄉撤并后,44個村民小組的1056戶村民每天就靠趕早上7點唯一一趟班車去鎮上辦事。去年6月,集體辦理高齡補貼時,74歲的于忠恕被遺漏。為補辦手續,老人一次次往返于村、鎮、縣之間,來回54公里山路,他一走就是大半天,好容易交齊材料,卻遲遲等不來消息。
“以前咱追著干部辦事,現在干部主動找咱服務!”4月8日,于忠恕得知鎮上派人下來,早早來到中心村“365群眾工作室”等著。鎮干部康興林聞聽情況后,當場打電話查實。當得知檔案已建好,錢也到賬時,老人高興地說:“要是沒有群眾工作室,我還得再去縣上問情況,不知要多跑多少路!”
全天候、不間斷、代跑腿,是“365群眾工作室”的主要特點。山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史小濤介紹說,365是一年的天數,飽含便捷服務群眾的深度和廣度,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得群眾的幸福指數。
4月9日早6點,法官鎮法官廟村黨支部書記趙貽根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村部,打開音響,清掃衛生,這成了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不一會兒,伴著歡快的音樂,村部前的小廣場就聚集了20多名婦女,一字排開,在“能人”周平嬌的帶領下,跳起了廣場舞。
去年10月,法官廟村村部建成,漂亮的二層樓里,遠程教育、農家書屋、音響設備等配置齊全。然而,因為村干部不坐班,村部大門緊鎖,聯系服務群眾的作用并不明顯。
“現在情況可大不同,有了群眾工作室,想辦事的辦事、想看書的看書、想跳舞的跳舞,村部成了群眾第二個‘家’。”周平嬌告訴記者,干部坐班后,村部天天都開門,音響美、廣場大、圖書多,成了村民的好去處。“一有空大伙都來村部轉轉,如今打麻將的人少了,跳舞看書的人多了,鄰里矛盾少了,大伙感情更好了。”

“365群眾工作室”是村民辦事、求助的首選。
為了給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山陽縣專門細化了“365群眾工作室”的規范要求,統一掛牌,在村部顯眼處公示干部坐班安排、監督電話和服務熱線,完善一次性告知制、首問責任制、全程代理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服務承諾制等多項制度。
“坐沒坐班、辦沒辦事,群眾都盯著呢,加上縣鎮專項督查組進行督導,對上對下,誰敢馬虎懈怠?”十里鋪鎮高二村村主任崔景波說,看到群眾辦成事滿意的樣子,心里有說不出的充實。
“說說話、跑跑腿、想想招、聊聊天”,村干部通過這些親民方式,讓“365群眾工作室”成為“村官”形象的主窗口、群眾求助的首選地、干群之間的連心橋。
“最近身體咋樣,這活能干動不?要是吃力就吭聲,再給你找其他活干。”十里鋪鎮高二村村文書李文田主動關心本村五組村民王建設。60歲的王建設常年有病,不能干重體力活,日子過得緊巴巴。不久前,他找到“365群眾工作室”,希望村干部能給找個零活,貼補家用。李文田立即和村班子協商,第二天便將他安排到村部打掃衛生。
高壩鎮高壩街村移民新區居民樂海水借“365群眾工作室”為自己解決了煩心事。不久前,樂海水家漏水,不小心將樓下鄰居家的天花板泡花,被索賠5萬元,這讓樂海水苦惱不已。緊急關頭,他想到了“365群眾工作室”。
“村干部就像‘娘家人’,要不是他們幫忙調解,我們只能靠打架斗毆來解決了。”原來,受理此事的坐班干部程時宏找來村支書、主任和村上能人,一同到現場查看,發現樓下的損失并不大,通過村干部輪番做思想工作,并讓村上能人和親戚共同說和,最終賠償1萬元,使鄰里矛盾得到化解。
山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宋寶民表示,“365群眾工作室”做的都是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但要做到群眾的心坎上并不容易,只有急民所急、想民所想、解民所困,才能贏得群眾為其“點贊”。
“黨員馮旺明幫扶困難群眾徐光順種黃姜、科學管理核桃園;黨員李家金幫扶困難群眾成良志外出務工;黨員吳治林幫扶困難群眾楊順明種植九眼蓮;黨員徐啟銀幫扶困難群眾王記明拉活跑運輸……”
作為漫川關鎮水碼頭村“365群眾工作室”的負責人,村支書兼主任吳治林在黨員聯系困難群眾登記冊上,整齊地記錄著每個黨員幫扶的具體事項。自“365群眾工作室”成立以來,水碼頭村將有能力的黨員和困難群眾逐一梳理,15名困難群眾全部成了黨員干部的“責任田”。
依托“365群眾工作室”,山陽縣以黨員中心戶為核心,劃分網格單元,根據網格內黨員自身擅長,采取“一幫一”“一幫多”等形式,主動出擊,開展志愿服務。
高壩街村正街組組長郝新懷做天麻生意,看到身邊群眾家里滯銷的天麻心急如焚。他先以每公斤100元的價格將積壓的5噸天麻全部收購,再銷售出去,盤活了大伙的資金。“多虧了郝組長,要不是他幫忙,我們可就賠慘了!”
棟青村距移民新區30多里山路,全村1200人,卻只搬遷不到一半。
“村民思想沒做通,新區建得再好不頂用。”已搬遷的老黨員劉道鋒自覺當起“宣傳員”,義務宣傳政策,幫村民寫申請、辦手續,自家的摩托車成了“公車”,來回往返于山路間,次數多得數不清,受到村民稱贊。
法官鎮法官廟村黨員劉勝強是當地有名的種蓮大戶,村上成立“365群眾工作室”后,他負責幫扶困難戶王能記家。王能記家人均年收入2000元,僅有的三間老屋也因地震裂了縫,生活貧苦。
“先幫他多流轉4畝地,然后預支給蓮菜種子錢,收獲時再幫他聯系合作社統一銷售……”劉勝強尋思著幫扶的具體步驟。
“現在劉大哥就是我的主心骨,按他說的辦,預計今年10月就能賺28000元,還上種子錢,能凈賺14000元呢!”說起預期收益,王能記一臉滿足。
“常見干部面,難事幫忙辦;黨員俯身走,結親手拉手;你夢、我夢、中國夢,共為紅火好光景!”社火藝人自編的段子把“365群眾工作室”的效果說到了村民心坎上。
據了解,目前全縣“365工作室”共聯系群眾5769戶,解決群眾反映的生產生活實際問題3000多個,辦實事1200余件,調解民事糾紛140多起,使群眾有怨能在“室”里消,有難能在“室”里解,群眾滿意率達98%。
“從實踐上看,‘365群眾工作室’是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必須持續發力,一抓到底。”山陽縣委書記李吉斌表示,通過設立“365群眾工作室”,徹底解決群眾家門口“最后一公里”的服務問題,逐步建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群眾參與為動力、群眾評價為標尺的群眾工作運行機制,走出一條實實在在的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