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寧(本刊記者)
志丹足球何以“紅火”
文/張國寧(本刊記者)
志丹縣兩次被世界所關注,一次因為中國革命,一次則因為少年足球。
見到丁常保時,他正在打電話與人商談電影劇本——關于志丹少年足球隊。丁常保是志丹縣足協主席,此次帶領志丹17名孩子1名教練去德國參加了中德青少年友誼賽,最終雖0∶2踢輸了,但志丹少年足球隊在柏林得到了正在訪歐的習近平的探望,媒體的矚目狂熱襲來。他的電話成為熱線,除了各地媒體記者外,找他談合作和詢問如何加入球隊的話題驟然增多。
盡管與習近平、彭麗媛的交談握手已過去近20天,可陜北黃土高原上這個不足15萬人的小縣依然津津樂道,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志丹足協網站迎來了瀏覽高峰,最高值達到了一天3000余次的點擊量。4月1日,這支隊伍在延安火車站又受到了異于常規的迎接:延安副市長帶隊,志丹縣體育局、外事辦以及縣政府的人員隨同。
此次“留洋”是德國大眾公司支持的“彩虹橋工程”公益項目一部分。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介紹下,去年10月,該項目在延安選擇了志丹縣少年足球隊。
志丹有“赤色之都”之稱,高達33米的革命將領劉志丹雕像立在城南。在學生總數為1.8萬多人的志丹縣,有5000多名青少年在踢球,這一將近30%的比例無疑高于全國普及率。2008年開始,縣足協開始組織一年一度的全縣小學生足球聯賽。2010年起,聯賽開始接納中學生球隊。“聯賽參賽隊伍穩定在22支以上。”丁常保說。
2012年6月起,縣足協將足球普及至幼兒園。通過互聯網的教程和接受中國足協的培訓,縣足協也漸漸地“上道兒”了,他們在幼兒園開展足球操和足球游戲,以培養幼兒對足球的興趣。“我們會設一個球門,幼兒踢進去獎勵一塊糖。”志丹科技局副局長、足協副主席李建勇說。
盡管是“縣足協主席”或“副主席”,這些頭銜卻都是“兼職”。縣足協的10名教練也均為兼職人員,這些人中有公務員,有采油工人等。10名教練中有7名剛考取了足協校園足球D級教練資格證,D級為從事足球訓練的業余體校教練。
天空飄著雨,記者跟隨丁常保來到保安鎮沙道子完全小學,幾個班的學生正在操場上體育課,所謂的“操場”就是一塊沒有跑道沒有體育設施的水泥空地。在課間記者見到了赴德國訓練比賽的幾名足球少年,其中包括15歲的隊長徐志雨,12歲的王毛毛,13歲的薛海洋,14歲的張劍、閆莉莉、馮文倩、金巧巧,他們稚嫩的臉上有著堅定自信的目光,年齡不大但都是球場“老將”。
隊長徐志雨穿著從德國買的巴西隊服就像個小大人,已經踢過全國大小比賽150多場的他,是球隊里的大師兄,更是小隊員的“偶像”教練。在與沃爾夫斯堡隊的友誼賽中他被對方看中,認為他即使在沃爾夫斯堡U15隊也能打上主力。現在徐志雨正在等待對方消息。
聊到這次德國訓練之行,除了談及習主席關心他們之余首先是對德國球員技術的贊嘆。“街道上走幾步就會看見一塊草坪上有人在踢球。”金巧巧羨慕地說。“德國的草坪很柔軟,摔倒了不疼。”年齡最小的王毛毛略帶害羞說道。
“你的夢想是什么?”聽到記者提問,孩子們不假思索給出了一致答案:“將來給志丹建一個有著天然草坪的球場。”不等記者接話,王毛毛一句“真的,建一個場地”讓人震撼也令人感動。
恰巧,在《當代陜西》記者采訪期間碰到一場球賽,由保安派出所對陣保安中學。平均1.4米身高的孩子,和身高1.8米的對方球員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但比賽過程卻讓人大跌眼鏡,“小蘿卜頭”似的保安中學孩子們打得派出所的西北大漢沒有還手之力,以5∶0大勝,他們在場上表現出的腳下技術、傳切配合和攻防套路都像模像樣。大比分的輸贏,這是對志丹校園足球堅守11年的最好注解。
“連操場都沒有,不過這已經比從前好多了。”丁常保邊開著借來的面包車邊無奈地說。
縣足協的最初成立并非協會形式,而是2003年由3名干部成立的“足球俱樂部”。“2002年世界杯中國隊輸得很慘,丁常保說我們也來搞個足球隊,10年不行,那就100年,立志搞出個中國的皇馬。”李建勇說。
丁常保當時是縣科技局干部,李建勇是他的同事,而姚功輝則是縣農業局干部。3名足球愛好者一合計,決定成立志丹縣足球俱樂部。
俱樂部成立后著手組建球隊,要在人口15萬的志丹縣找到二三十個愛踢球的人并不難,但如何提高足球訓練水平和成績成為一個大問題。俱樂部成立沒幾個月,3人帶著孩子們首次走出志丹,到西安參加了省內比賽,結果以1∶8慘敗。“我們3人都不知道說啥,很沮喪。”李建勇說。
“2003年,為了提高球技,我利用出差到西安丈八溝(足球訓練基地)冒著酷暑和蚊子叮咬偷看訓練,特別是守門員訓練,我們沒有守門員教練,這么多年都是在網上看教材,邊摸索邊記錄,我們都是半路出家,不專業,只有學習技術才能提高。”獸醫專業出身的姚功輝說,他兼任志丹足協副主席,1973年出生,現在還經常下基層給牲畜治病打針。
事情到了2007年出現轉機。在中央臺著名評論員、時任北京國安俱樂部副董事長張路的建議下,丁常保他們折騰了很久,才在民政局注冊成立了志丹縣足協。
當年的插隊經歷令張路至今仍有一縷延安情懷。“我對延安是有感情的,丁常保對足球的熱情也讓我感動。”張路說。

志丹少年足球隊(紅衣)在參加中德青少年友誼賽。 丁常保/攝
志丹縣在2009年11月被納入“中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計劃”,次年,在張路的引薦下,志丹縣成為中國足協“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這是當時全國僅有的三個試點縣之一。這意味著,從2011年開始,志丹足協每年可以從中國足協獲得20余萬元的撥款。
而在此前,志丹足協幾乎無任何經費來源。資金主要來自足協的私人關系。“我當年跟姚功輝跑了好多地方,也遭了不少白眼。”丁常保說。
為了做通教育局的工作,姚功輝每天早8點就到局長辦公室門前堵著。就這樣蹲守兩個月,才如愿以償。教育局向志丹縣各中小學下發了《關于開展陽光體育活動,促進足球運動發展的通知》以及《志丹縣中小學足球活動實施辦法》等文件,志丹足協大力發展全縣中小學校園足球的愿望終于得以實現。
接下來的事情都水到渠成。2008年7月,志丹縣小學生足球聯賽開幕,當時只有8所學校的12支男女足球隊參加,而到今天,志丹縣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已經有四個組別共23支球隊,此外還有9支球隊參加的成人聯賽、“縣長杯”金杯賽以及“足協杯”市鎮小學足球運動會等賽事,而多所學校也建立起了校內聯賽。2009年,志丹縣被正式納入中國關工委、教育部和體育總局共同主辦的“中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計劃”中,成為校園足球工作示范縣。
“志丹縣有7所幼兒園、19所小學、4所中學開展校園足球活動。”丁常保說,作為全國首個足球試點縣,志丹縣足球人口比例是國內最高的。
11年的堅持,丁常保相信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因為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這個“全國校園足球發展樣板”的背后有怎樣的辛酸和汗水。
2006年,開始招生時來了100多名學生,滿心歡喜地挑選了三四十名學員后,煩惱很快也來了:盎然的興趣之后,訓練時卻很少有人過來。“我們就給過來訓練的孩子們發錢,一人兩元,后來還發過米、面和水,最后還一人發一個足球。”
在成績被視為考量教育質量最重要指標的環境中,丁常保和其他教練要隨時上門做家長的思想工作。用得最廣的一條說服理由為“你孩子不踢球就會去網吧打游戲”,此外,他們也會給家長講道理:踢足球能強身健體,出去打比賽能增長見識,踢得好能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進重點高中。
小球員馮文倩從四年級開始踢球,她認真地說,在德國不僅學到了足球,而且別人的素質很高。在我們志丹的水泥道上踢球也很快樂,疼也樂意。“最起碼踢球可以釋放自我,別的女同學都不敢邁出這一步,她們下課只有睡覺和聊天。”
“參加足球運動,對培養孩子們互幫意識和良好性格非常有益。”李建勇說,“守門員白金波就是例子,他原來性格靦腆、內向,但自參加球隊以來,不但性格開朗了,還喜歡幫助他人。”
縣教育局局長薛治銀表示,學校開展足球運動,剛開始家長不理解不支持,當看到踢球并沒有影響學習,反而提高了孩子身體素質和學習積極性時,家長們才放下心來。“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活動:2009年與西安中學簽訂輸送特長生,2012年與中國人大附中簽訂10年輸送協議——家長看到娃娃踢球的希望,逐漸轉變態度。”
2010年,志丹足球隊代表延安參加陜西省聯賽,獲得第三名,這是近20年最好成績。“足球在最近三年的縣《政府工作報告》中,作為一項工作專門提出,要知道科技局這樣的大局也是一兩句帶過。”李建勇說。
從沒有球隊到全縣每年舉行各級足球比賽300多場,志丹足協通過聯賽等活動不遺余力提高足球水平,聽上去一年30來萬元的預算不算少,但真正用起來也是捉襟見肘。志丹足協現有10名工作人員,大部分從來沒有從足協領取過報酬,屬于長期志愿兼職。
縣教育局黨委副書記蘇紅林介紹說,志丹足球有傳統,女子足球隊上世紀80年代在全省拿過兩連冠,這批人后來都分配了工作。在教育局,記者看到剛剛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園足球工作的實施意見》,“跟其他地方相比,青少年足球志丹搞得最好,現在已有三塊草皮,縣體育場可以無償使用,志丹還是全國藝體教育先進縣,第一個全國校園足球試點縣。”
“同時,加大對優秀球員的培養力度。向省隊輸送女隊員4名、男隊員2名,輸送足球特長生陜師大附中2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2名、廣州恒大皇馬足校14名。13名隊員入選中國足協‘希望之星’和‘玫瑰之星’。”蘇紅林說。
“志丹足球”在張路看來,這種以普及而非拔尖為主的模式是可以復制的,因為這成本并不高,也無需特殊的條件。“中國足球這么落后,根子在于沒什么人踢球,3000人一起踢球,肯定有出類拔萃者。能否當國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足球改變志丹縣的人口素質。”他說。
志丹少年足球隊(紅衣)在參加中德青少年友誼賽。 丁常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