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勝 周桃英 楊輝德
摘要:為篩選適宜湖北省種植的雙孢菇(Agaricus bisporus)品種,以湖北省主栽品種As2796為對照,進行了江蘇17號、蘑加1號、英秀1號、浙農2號引進品種的篩選試驗。通過比較不同品種雙孢菇生物學特性指標,綜合考慮不同品種雙孢菇的性狀,浙農2號為較優的引進品種。
關健詞:雙孢菇(Agaricus bisporus);引進品種;篩選;生物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S64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3-3078-04
Varieties Screening from Introduced Agaricus bisporus
CHEN Quan-sheng,ZHOU Tao-ying,YANG Hui-de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Hubei, China)
Abstract: Using Agaricus bisporus As2793 as CK, the screen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mong Jiangsu No.17, Mojia No.1, Yingxiu No.1, Zhenong No.2 to figure out the suitable varieties of A. bisporus in Hubei province. By comparing biology character indexe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A. bisporus an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A. bisporus traits, Zhenong No.2 was found to be the elite introduced variety.
Key words: Agaricus bisporus; introduced species; screening; biology character
通過對雙孢菇優良品種引進地的調查,認為江蘇17號、浙農2號、英秀1號、蘑加1號等4個品種可適應湖北省的栽培條件,并且目前湖北省內雙孢菇(Agaricus bisporus)主栽品種是As2796,所以選擇江蘇17號、蘑加1號、英秀1號、浙農2號為引進篩選品種,與As2796對比,開展不同品種雙孢菇生物學特性比較試驗,以期從中篩選出適宜湖北省栽培條件的優良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雙孢菇品種 江蘇17號引自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英秀1號引自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浙農2號引自浙江農業大學食用菌研究所;As2796引自湖南農業大學食用菌研究所;蘑加1號引自華中農業大學菌種實驗中心。
1.1.2 培養基 母種培養基(PDA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去離子水定容至1 000 mL,pH自然;原種培養基:麥粒(含水量50%~55%)98%,石膏1.5%,碳酸鈣0.5%,pH 6.5~7.0(滅菌后); 雙孢菇培養料配方:稻草47.6%,牛糞47.6%,石膏1.2%,餅肥1.2%,尿素0.2%,過磷酸鈣1.2%,石灰1.0%,培養料需進行二次發酵[1]。
1.1.3 主要設備 LRH-70生化培養箱(蘇州江東精密儀器有限公司); GT7C臥式滅菌鍋(溫州市盛田機械有限公司); NRY-200培養搖床(福州精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食用菌無菌接種箱(蘇州奇樂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不同雙孢菇品種菌絲生長測定 菌絲在斜面培養基上表現出良好的生長勢時,每天觀察菌絲密度、菌絲顏色、氣生菌絲量、萌發時間、滿管時間。每個雙孢菇品種接種15支試管,不同菌株的菌絲生長指標的觀測均為15支試管的平均值[2]。
采用PDA培養基測定菌絲生長速度,為了提高試驗的準確性,在無菌操作下用打孔器打孔,再將菌種接種在直徑6 cm的小培養皿中,放置在24 ℃的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 d后開始測定。每個樣品設3次重復,最后求平均值。
1.2.2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體生物量比較 每瓶接入約0.5 cm2的斜面菌種2塊于一級搖瓶250 mL三角瓶(裝液量100 mL),120 r/min、26 ℃培養10 d后,分別定量取10 mL菌種轉接于二級搖瓶(250 mL三角瓶裝液量90 mL中),120 r/min、24 ℃培養7 d。將發酵液3 000 r/min離心20 min,所得沉淀即菌絲體置于預先烘干并稱重的濾紙上過濾,并用去離子水洗滌數次,然后置干燥箱中60 ℃烘干至恒重,每個處理重復3次,計算菌絲體平均干重[3]。
1.2.3 不同品種雙孢菇生育期比較 將預處理后的稻草按培養料配方配制,培養料經二次發酵后,倒入長40 cm、寬40 cm、高20 cm的塑料筐中,每筐裝量折合干料約4.86 kg,每個菌株裝30筐,置于24 ℃恒溫培養,待菌絲長至2/3時覆土,土層厚約4 cm[4,5]。覆土后,室內溫度控制在20 ℃左右,要常常噴水保持土面濕潤,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每天觀察并記錄菌絲生長情況。待土縫中看見菌絲,當土層中菌絲開始紐結成絨毛狀,形成球狀大小的白點時重噴結菇水,同時加大通氣量。出現菇蕾后,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控制溫度在15~18 ℃,每天開窗通風約30 min,見菇蕾長至黃豆大小時噴出菇水,分2 d噴水,總水量為2.5 kg/m2左右。觀察各菌株在培養料上的長勢,待菌絲封面即可覆土,仔細記錄不同菌株由播種到菌絲封面期間覆土時間、原基形成期及子實體采收期所需時間,菌絲在培養料中的生長時間與相對吃料深度,以及在整個采收期間內子實體的累積產量,不同菌株的觀測均為30筐的平均值。
1.2.4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生物學性狀觀測 原基形成后計數原基數量,當子實體快成熟時,觀測不同菌株的生物學性狀,包括菌蓋顏色、菌蓋直徑、菌柄長度、菌柄直徑、單個子實體重、子實體韌性及產量。不同菌株的觀測均為30筐的平均值。
1.2.5 不同品種雙孢菇產量及生物學效率 生物學效率按常規方法計算,記錄30筐的料重、產菇量,計算生物學效率的平均值。生物學效率=(子實體的鮮重/培養料的干重)×100%。
1.2.6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分析 測定粗蛋白質、粗纖維、粗脂肪、總糖、粗灰分的含量。粗蛋白質的測定采用微量凱氏定氮法;粗纖維的測定采用食用木腐菌生理生化研究方法;粗脂肪的測定采用索氏提取法;總糖的測定采用 3,5-二硝基水楊酸法;粗灰分的測定采用干灰化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生長情況
不同品種雙孢菇在斜面培養基上菌絲的生長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在同種斜面培養基上,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的生長速度和密度存在一定差異。就菌絲顏色、菌絲密度方面來說,蘑加1號與As2796表現較好;但浙農2號從菌絲萌發時間、滿管時間方面來看優于其他品種,菌絲呈白色。
2.2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體生物量
通過液體培養得到的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體生物量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江蘇17號菌絲體生物量最高,其次是As2796、浙農2號、蘑加1號,英秀1號最低。與英秀1號相比,江蘇17號、As2796、浙農2號的菌絲體生物量均與其差異顯著(P<0.05),蘑加1號與其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的吃料情況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在培養料上的吃料情況見圖2,菌絲生長的速度跟菌絲吃料的深度呈正相關,菌絲生長總的趨勢是開始生長緩慢,5~10 d生長迅速,20 d后又趨于緩慢,這符合一般的生物生長規律。浙農2號的菌絲生長速度一直比較快,其次是蘑加1號、As2796、江蘇17號;英秀1號的菌絲在開始生長階段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可經過一段時間以后生長速度變緩。
2.4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日增長量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日增長量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浙農2號達到峰值的速度均較快,說明這4個雙孢菇品種的產菇期比較集中;英秀1號、蘑加1號后期下降較快,說明這兩個雙孢菇品種后期產量較低;As2796達到峰值的速度最慢,而且下降趨勢較緩,說明As2796的整個出菇期時間持續較長。
2.5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生物學性狀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生物學性狀見表2。由表2可知,幾個生物學性狀綜合表現良好的有As2796和浙農2號,其中As2796子實體較大,菌肉較厚,浙農2號子實體大小適中,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子實體偏小;As2796和浙農2號子實體韌性好,烘干、鹽漬和鮮銷均可;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子實體韌性較一般、易破碎,比較適合于鹽漬和烘干后銷售。
2.6 不同品種雙孢菇生育期比較
不同品種雙孢菇生育期比較見圖4。從圖4可以看出,浙農2號從播種到菌絲封面的時間最短,其次為蘑加1號與英秀1號,As2796與江蘇17號時間較長。覆土之后浙農2號最早形成原基,江蘇17號菌絲封面后經11 d才形成原基,再經7 d便可開始采收,As2796菌株原基形成和采收時間均比其他菌株晚,與浙農2號相比,其播種至采菇時間相差5 d。
2.7 不同品種雙孢菇前三潮菇的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比較
不同品種雙孢菇前三潮菇的平均產量及生物學效率見圖5。從圖5可以看出,浙農2號的平均產量最大,生物學效率最高,達到43.95%;其他依次為As2796、江蘇17號、英秀1號,生物學效率分別為40.87%、39.60%、36.41%,蘑加1號生物學效率最低,為31.62%。
2.8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分析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分析見圖6。從圖6可以看出,粗蛋白質含量As2796最高,其他依次是浙農2號、英秀1號、江蘇17號、蘑加1號;粗脂肪含量浙農2號最高,其他依次是英秀1號、As2796、蘑加1號、江蘇17號;粗纖維含量浙農2號最高,其他依次是As2796、英秀1號、江蘇17號、蘑加1號;總糖含量浙農2號最高,其他依次是As2796、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粗灰分含量蘑加1號最高,其他依次是英秀1號、浙農2號、江蘇17號、As2796。
3 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湖北省雙孢菇主栽品種As2796子實體大小、單菇重等性狀較好,產量與生物學效率較高,但出菇較晚。浙農2號子實體大小適中,產量高、子實體韌性好、生物學效率高,出菇期集中,且浙農2號子實體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總糖含量均處于較高水平,主要營養成分含量均衡。綜合考慮不同品種雙孢菇的性狀、產量、生物學效率、主要營養成分,浙農2號為較優的引進品種。
參考文獻:
[1] 馬 琴,張福元.雙孢菇母種培養基優選試驗[J].食用菌,2003(2):20-21.
[2] 景小蘭,田洪嶺.醋糟與稻草栽培雙孢菇比較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9):90-92.
[3] 劉樹才,劉國宇.雙孢菇標準化栽培及培養料發酵管理技術[J]. 蔬菜,2013(3):19-21.
[4] 周希華,姜國華,張學玲.雙孢菇的品種類型及菌種質量[J].北方園藝,2008(4):244-245.
[5] 靳立榮.雙孢菇覆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北方園藝,2008(11):179-180.
1.2.4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生物學性狀觀測 原基形成后計數原基數量,當子實體快成熟時,觀測不同菌株的生物學性狀,包括菌蓋顏色、菌蓋直徑、菌柄長度、菌柄直徑、單個子實體重、子實體韌性及產量。不同菌株的觀測均為30筐的平均值。
1.2.5 不同品種雙孢菇產量及生物學效率 生物學效率按常規方法計算,記錄30筐的料重、產菇量,計算生物學效率的平均值。生物學效率=(子實體的鮮重/培養料的干重)×100%。
1.2.6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分析 測定粗蛋白質、粗纖維、粗脂肪、總糖、粗灰分的含量。粗蛋白質的測定采用微量凱氏定氮法;粗纖維的測定采用食用木腐菌生理生化研究方法;粗脂肪的測定采用索氏提取法;總糖的測定采用 3,5-二硝基水楊酸法;粗灰分的測定采用干灰化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生長情況
不同品種雙孢菇在斜面培養基上菌絲的生長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在同種斜面培養基上,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的生長速度和密度存在一定差異。就菌絲顏色、菌絲密度方面來說,蘑加1號與As2796表現較好;但浙農2號從菌絲萌發時間、滿管時間方面來看優于其他品種,菌絲呈白色。
2.2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體生物量
通過液體培養得到的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體生物量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江蘇17號菌絲體生物量最高,其次是As2796、浙農2號、蘑加1號,英秀1號最低。與英秀1號相比,江蘇17號、As2796、浙農2號的菌絲體生物量均與其差異顯著(P<0.05),蘑加1號與其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的吃料情況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在培養料上的吃料情況見圖2,菌絲生長的速度跟菌絲吃料的深度呈正相關,菌絲生長總的趨勢是開始生長緩慢,5~10 d生長迅速,20 d后又趨于緩慢,這符合一般的生物生長規律。浙農2號的菌絲生長速度一直比較快,其次是蘑加1號、As2796、江蘇17號;英秀1號的菌絲在開始生長階段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可經過一段時間以后生長速度變緩。
2.4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日增長量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日增長量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浙農2號達到峰值的速度均較快,說明這4個雙孢菇品種的產菇期比較集中;英秀1號、蘑加1號后期下降較快,說明這兩個雙孢菇品種后期產量較低;As2796達到峰值的速度最慢,而且下降趨勢較緩,說明As2796的整個出菇期時間持續較長。
2.5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生物學性狀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生物學性狀見表2。由表2可知,幾個生物學性狀綜合表現良好的有As2796和浙農2號,其中As2796子實體較大,菌肉較厚,浙農2號子實體大小適中,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子實體偏小;As2796和浙農2號子實體韌性好,烘干、鹽漬和鮮銷均可;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子實體韌性較一般、易破碎,比較適合于鹽漬和烘干后銷售。
2.6 不同品種雙孢菇生育期比較
不同品種雙孢菇生育期比較見圖4。從圖4可以看出,浙農2號從播種到菌絲封面的時間最短,其次為蘑加1號與英秀1號,As2796與江蘇17號時間較長。覆土之后浙農2號最早形成原基,江蘇17號菌絲封面后經11 d才形成原基,再經7 d便可開始采收,As2796菌株原基形成和采收時間均比其他菌株晚,與浙農2號相比,其播種至采菇時間相差5 d。
2.7 不同品種雙孢菇前三潮菇的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比較
不同品種雙孢菇前三潮菇的平均產量及生物學效率見圖5。從圖5可以看出,浙農2號的平均產量最大,生物學效率最高,達到43.95%;其他依次為As2796、江蘇17號、英秀1號,生物學效率分別為40.87%、39.60%、36.41%,蘑加1號生物學效率最低,為31.62%。
2.8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分析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分析見圖6。從圖6可以看出,粗蛋白質含量As2796最高,其他依次是浙農2號、英秀1號、江蘇17號、蘑加1號;粗脂肪含量浙農2號最高,其他依次是英秀1號、As2796、蘑加1號、江蘇17號;粗纖維含量浙農2號最高,其他依次是As2796、英秀1號、江蘇17號、蘑加1號;總糖含量浙農2號最高,其他依次是As2796、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粗灰分含量蘑加1號最高,其他依次是英秀1號、浙農2號、江蘇17號、As2796。
3 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湖北省雙孢菇主栽品種As2796子實體大小、單菇重等性狀較好,產量與生物學效率較高,但出菇較晚。浙農2號子實體大小適中,產量高、子實體韌性好、生物學效率高,出菇期集中,且浙農2號子實體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總糖含量均處于較高水平,主要營養成分含量均衡。綜合考慮不同品種雙孢菇的性狀、產量、生物學效率、主要營養成分,浙農2號為較優的引進品種。
參考文獻:
[1] 馬 琴,張福元.雙孢菇母種培養基優選試驗[J].食用菌,2003(2):20-21.
[2] 景小蘭,田洪嶺.醋糟與稻草栽培雙孢菇比較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9):90-92.
[3] 劉樹才,劉國宇.雙孢菇標準化栽培及培養料發酵管理技術[J]. 蔬菜,2013(3):19-21.
[4] 周希華,姜國華,張學玲.雙孢菇的品種類型及菌種質量[J].北方園藝,2008(4):244-245.
[5] 靳立榮.雙孢菇覆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北方園藝,2008(11):179-180.
1.2.4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生物學性狀觀測 原基形成后計數原基數量,當子實體快成熟時,觀測不同菌株的生物學性狀,包括菌蓋顏色、菌蓋直徑、菌柄長度、菌柄直徑、單個子實體重、子實體韌性及產量。不同菌株的觀測均為30筐的平均值。
1.2.5 不同品種雙孢菇產量及生物學效率 生物學效率按常規方法計算,記錄30筐的料重、產菇量,計算生物學效率的平均值。生物學效率=(子實體的鮮重/培養料的干重)×100%。
1.2.6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分析 測定粗蛋白質、粗纖維、粗脂肪、總糖、粗灰分的含量。粗蛋白質的測定采用微量凱氏定氮法;粗纖維的測定采用食用木腐菌生理生化研究方法;粗脂肪的測定采用索氏提取法;總糖的測定采用 3,5-二硝基水楊酸法;粗灰分的測定采用干灰化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生長情況
不同品種雙孢菇在斜面培養基上菌絲的生長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在同種斜面培養基上,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的生長速度和密度存在一定差異。就菌絲顏色、菌絲密度方面來說,蘑加1號與As2796表現較好;但浙農2號從菌絲萌發時間、滿管時間方面來看優于其他品種,菌絲呈白色。
2.2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體生物量
通過液體培養得到的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體生物量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江蘇17號菌絲體生物量最高,其次是As2796、浙農2號、蘑加1號,英秀1號最低。與英秀1號相比,江蘇17號、As2796、浙農2號的菌絲體生物量均與其差異顯著(P<0.05),蘑加1號與其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的吃料情況
不同品種雙孢菇菌絲在培養料上的吃料情況見圖2,菌絲生長的速度跟菌絲吃料的深度呈正相關,菌絲生長總的趨勢是開始生長緩慢,5~10 d生長迅速,20 d后又趨于緩慢,這符合一般的生物生長規律。浙農2號的菌絲生長速度一直比較快,其次是蘑加1號、As2796、江蘇17號;英秀1號的菌絲在開始生長階段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可經過一段時間以后生長速度變緩。
2.4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日增長量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日增長量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浙農2號達到峰值的速度均較快,說明這4個雙孢菇品種的產菇期比較集中;英秀1號、蘑加1號后期下降較快,說明這兩個雙孢菇品種后期產量較低;As2796達到峰值的速度最慢,而且下降趨勢較緩,說明As2796的整個出菇期時間持續較長。
2.5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生物學性狀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生物學性狀見表2。由表2可知,幾個生物學性狀綜合表現良好的有As2796和浙農2號,其中As2796子實體較大,菌肉較厚,浙農2號子實體大小適中,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子實體偏小;As2796和浙農2號子實體韌性好,烘干、鹽漬和鮮銷均可;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子實體韌性較一般、易破碎,比較適合于鹽漬和烘干后銷售。
2.6 不同品種雙孢菇生育期比較
不同品種雙孢菇生育期比較見圖4。從圖4可以看出,浙農2號從播種到菌絲封面的時間最短,其次為蘑加1號與英秀1號,As2796與江蘇17號時間較長。覆土之后浙農2號最早形成原基,江蘇17號菌絲封面后經11 d才形成原基,再經7 d便可開始采收,As2796菌株原基形成和采收時間均比其他菌株晚,與浙農2號相比,其播種至采菇時間相差5 d。
2.7 不同品種雙孢菇前三潮菇的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比較
不同品種雙孢菇前三潮菇的平均產量及生物學效率見圖5。從圖5可以看出,浙農2號的平均產量最大,生物學效率最高,達到43.95%;其他依次為As2796、江蘇17號、英秀1號,生物學效率分別為40.87%、39.60%、36.41%,蘑加1號生物學效率最低,為31.62%。
2.8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分析
不同品種雙孢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分析見圖6。從圖6可以看出,粗蛋白質含量As2796最高,其他依次是浙農2號、英秀1號、江蘇17號、蘑加1號;粗脂肪含量浙農2號最高,其他依次是英秀1號、As2796、蘑加1號、江蘇17號;粗纖維含量浙農2號最高,其他依次是As2796、英秀1號、江蘇17號、蘑加1號;總糖含量浙農2號最高,其他依次是As2796、江蘇17號、英秀1號、蘑加1號;粗灰分含量蘑加1號最高,其他依次是英秀1號、浙農2號、江蘇17號、As2796。
3 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湖北省雙孢菇主栽品種As2796子實體大小、單菇重等性狀較好,產量與生物學效率較高,但出菇較晚。浙農2號子實體大小適中,產量高、子實體韌性好、生物學效率高,出菇期集中,且浙農2號子實體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總糖含量均處于較高水平,主要營養成分含量均衡。綜合考慮不同品種雙孢菇的性狀、產量、生物學效率、主要營養成分,浙農2號為較優的引進品種。
參考文獻:
[1] 馬 琴,張福元.雙孢菇母種培養基優選試驗[J].食用菌,2003(2):20-21.
[2] 景小蘭,田洪嶺.醋糟與稻草栽培雙孢菇比較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9):90-92.
[3] 劉樹才,劉國宇.雙孢菇標準化栽培及培養料發酵管理技術[J]. 蔬菜,2013(3):19-21.
[4] 周希華,姜國華,張學玲.雙孢菇的品種類型及菌種質量[J].北方園藝,2008(4):244-245.
[5] 靳立榮.雙孢菇覆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北方園藝,2008(1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