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
摘要:以大別山試驗區——麻城龜峰山風景區旅游扶貧開發為例,運用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方法,探析了當地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和參與態度。研究表明,當地居民對旅游扶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正面效應感知明顯,而負面效應不敏感,對發展旅游總體上持支持態度,具有較高參與熱情。未來旅游扶貧應豐富旅游產品,鼓勵社區參與,完善旅游扶貧機制。
關鍵詞:旅游扶貧;效應評估;感知;龜峰山風景區
中圖分類號:F59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3-3187-04
Evaluating Pro-Poor-Tourism in Dabieshan Test-beds
—— Taking Guifengshan Resorts in Macheng as an Example
YE Jun
(School of Tourism Culture and Geography Science,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Taking Guifengshan Resorts of Dabieshan test-beds as an example of eliminating poverty based on tourism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participational attitude to the effect of poverty-elimination by tourism. Results showed that local residents had evident positive perception of PPT and were not sensitive to its negative effect. As a whole, they held an attitude of approval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pretty high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ion. Tourism product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PPT mechanis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ro-Poor-Tourism(PPT); effect evaluation; perception; Guifengshan resorts
貧困是一個世界性的重大課題,而“消除貧困”一直是國際社會發展援助議程的核心。自英國國際發展局1999年首次提出了“有利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Pro-Poor-Tourism,簡稱PPT)”[1]的全新理念以來,國外學者便進行了有關“PPT”理論與實證的大量研究。而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進行了旅游扶貧的政策嘗試,但正式提出“旅游扶貧”開發思路是在1991年全國旅游局長會議上,由貴州省旅游局率先提出的[2];此后在1996年,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游局相繼召開了旅游扶貧工作會議,對旅游扶貧開發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和工作總結。進入21世紀,“旅游扶貧”作為欠發達地區一種全新的扶貧模式,在全國得到了大力推廣,由此也引發了學術界關于“旅游扶貧”的研究熱潮。
近些年來,學者們對“旅游扶貧”的含義、意義、理論基礎、開發模式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開始反思“旅游扶貧”中的“旅游漏損”和“旅游飛地現象”,即旅游或休閑業雖然依托的是當地的土地和旅游資源,但其經濟的連帶作用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關聯很小,旅游者消費的物資和從事服務的中高層人員基本來自外地,或旅游者僅在旅游目的地從事游覽活動,食、住、娛、購等均在外地進行[3],特別是從旅游扶貧實際效應的評估中分析如何真正做到“有利于貧困人口的旅游”,如隆學文等[4]從人均收入、產業結構、環境問題上分析了壩上旅游扶貧效應并提出相應對策;張偉等[5]以安徽省銅鑼寨風景區旅游扶貧開發為例,從實際效應、感知效應、效應的可持續性3個方面對旅游扶貧效應中貧困人口的受益和發展情況進行評估;李佳等[6]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貧困與旅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運用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方法,探析了當地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和參與行為;李會琴等[7]通過對陜西省洛川縣谷咀村進行實地調查,分析了居民對旅游扶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應的感知??梢姡糜畏鲐毿难芯恳呀洀膯渭兊慕洕D向綜合效應,從定性分析轉向定量分析,從貧困地區轉向貧困人口?;诖耍狙芯恳月槌驱敺迳斤L景管理處的龜峰山村為例,通過實地調查從居民的經濟、環境、社會及旅游態度感知的角度來分析其旅游扶貧效應,并提出相關建議及對策,以促進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1 研究區概況
作為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大別山區經濟落后,發展緩慢。2011年湖北省政府啟動了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簡稱“大別山試驗區”)計劃,初期范圍包括湖北省黃岡市的紅安縣、麻城市、英山縣、羅田縣、團風縣、蘄春縣,孝感市的大悟縣、孝昌縣8個縣市,盡管有政策的支持,但大別山試驗區在居民收入、縣域經濟、基礎建設和產業結構等方面表現孱弱,見表1。目前,該地區農民貧困率為22.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32%,每年因災、因病等原因返貧人口約5.6萬人,貧困人口有持續擴大的趨勢。
龜峰山村(原名大塊地村)位于麻城市東部,大別山中段,距麻城市區23 km。境內的龜峰山最高海拔1 320 m,是大別山主峰之一。龜峰山村版圖面積649 hm2,村地面積553 hm2,耕地面積23 hm2,103戶人家,368口人。該村由6個村民小組組成,其中4個小組已搬遷至龜峰山風景區旅游服務中心,2個小組的村民仍居住在原地。全村以茶葉為主要產業,近些年依托龜峰山的大面積杜鵑大力發展旅游業,從事旅游業的人數達200余人,2009年人均收入達到6 328元,村級收入實現10.23萬元。
2 資料來源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資料為主。2013年8月,筆者深入龜峰山風景區進行了2 d的調查訪談,調查的對象是龜峰山村的農戶居民,調查程序是首先發放調查問卷,然后輔以座談、觀察等方法,以獲得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資料。問卷調查的內容分為5部分:一是調查對象的人口經濟學特征;二是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經濟影響的感知;三是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社會影響的感知;四是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環境影響的感知;五是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總體態度。調查共發放問卷103份,收回有效問卷81份。
表2反映了被調查居民的基本情況,從中可以看出樣本包含了不同年齡、學歷、職業的人群,隨機性較強,可信度較高。其中被訪村戶中青年占絕大多數,原因是其大多接受了初、高中教育,能獨立完成調查問卷;調查顯示絕大部分村戶從事與旅游相關的工作,但其中不乏來自于麻城其他區域的租賃人員,且年收入較高。
3 龜峰山村旅游扶貧效應評估
旅游扶貧效應是指旅游開發對消除貧困方面的作用和意義,包括宏觀效應和微觀效應。而宏觀效應多以省、市等區域為對象,計算出旅游業的乘數效應,如收入乘數、產出乘數、就業乘數等;微觀效應則是以貧困人口的實際收益情況和旅游感知作為分析對象,更符合扶貧目標。本研究采取的正是微觀效應分析法,通過調查問卷,采用5分制法(用1~5分分別表示非常反對、反對、一般、贊同與非常贊同)對當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態度進行評估,從而在微觀層面上更加準確地獲取旅游開發的綜合效應。
3.1 經濟效應
2006年11月,麻城市委市政府為了更好地發展龜峰山旅游業,正式成立麻城市龜峰山風景區管理處。短短幾年時間,龜峰山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連年“井噴”增長。僅以門票收入為例,2007年20萬元;2008年100萬元;2009年300萬元;2010年800萬元;2011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億余元,其中門票收入達到1 000萬元,累計接待游客30萬余人;2012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億余元,門票收入1 200萬余元,累計接待游客57萬余人。
旅游業的引入帶動了龜峰山村社會經濟的重大變革,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產業結構,形成了旅游商品、農家樂、旅游運輸等產業鏈,拓寬了當地富民興村的道路,龜峰山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2 0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7 000多元,可見旅游發展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
貧困人口對旅游發展及由此產生的生活變化的感知和態度是旅游扶貧實際效應的重要體現[5],調查結果(表3)顯示,當地居民普遍認為旅游發展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生活水平,并對旅游發展所帶來的負面經濟效應持中立態度,其中對物價、房價的上漲存在一定感知,并不認同“旅游開發使少數人受益”的觀點。
3.2 環境效應
在龜峰山風景管理處和龜峰山村委會的共同努力下,硬化了民俗村至陳家垸的公路,完成了民俗村街道的美化、綠化和亮化工程,興建公廁8座,修建3處停車場同時可停車3 000余輛,飲用水衛生合格率為100%,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生活垃圾定點清運存放率為99%,已建大型垃圾處理場1處,原生態仿木垃圾桶200個,原生態實木造型垃圾箱60個,有固定垃圾運輸車1臺,環衛清潔工作人員50余人,成立了專門的環境衛生管理部門,采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對生活垃圾等固體廢棄物集中清運處理。居民生活環境大大提高,推動了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有改善。調查結果(表4)顯示,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帶來的正面效應感知強烈,認為旅游發展美化了環境,改善了交通,提高了本地居民的個人衛生狀況。對旅游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呈現一種中立態度,這說明環境問題已經出現,但由于處在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強大的扶貧效應屏蔽了這種認識。
3.3 社會文化效應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經濟落后、社會交往有限等原因,貧困地區較易形成所謂的“貧困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能改變這種現狀,如當地人在旅游接待過程中增強了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收入的增加帶來了自信心的增長等。這些在龜峰山村體現得尤為明顯,調查結果(表5)顯示,龜峰山村居民普遍認為旅游的發展更好地保護了當地的傳統文化,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特別以“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為豪,部分受訪居民還自豪地認為龜峰山村是湖北旅游名村,是麻城最富有的地區;改變了當地農民傳統務農思想,開始嘗試商品經濟中的開發理念;針對“游客的擾民現象”并無明顯感知,同時反對“旅游發展導致犯罪率上升”,認為這也是由于當地旅游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所致。
3.4 總體態度
理論上,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決定其對旅游發展的態度和參與意愿。從表3至表5可以看出,龜峰山村居民對旅游扶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正效應感知明顯,其中對旅游扶貧的經濟效應感知尤為顯著,這決定了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持積極肯定的態度。特別是在看到了農家樂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絕大多數居民愿意參與旅游住宿經營和餐飲接待,而受訪的部分年輕人在看到本地旅游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愿意投身家鄉旅游事業,特別是景區講解、管理的行列。從表6中可以看出,居民對旅游的態度均值都達到了3.55以上,這說明龜峰山村居民對旅游發展極力支持,旅游扶貧效果良好。
4 結論及建議
從2006年景區啟動至2013年“五一”小長假期間8.8萬人次的日游客量,短短7年時間,龜峰山村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口碑效應,旅游扶貧效果明顯。居民對旅游扶貧的正效應感知明顯,普遍認為旅游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美化、傳統文化的保護、知名度的提升等;對旅游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如物價上漲、噪音污染等持中立態度;對旅游收益不均存在一定感知。這充分說明居民對旅游業發展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并希望旅游業使其脫貧致富;并且由于龜峰山村旅游還處在起步階段,負面效應并未突顯,再者由于當地居民的知識水平有限,不能預見旅游的負面影響?;诖?,龜峰山村的旅游扶貧要想可持續發揮效應,還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 深度挖掘資源,豐富旅游產品
龜峰山是大別山試驗區的拳頭產品,但其現有的產品模式主要是一日觀光游,無法更好地將游客留下來,產品類型單一。為了讓更多的居民受益,首先必須將“蛋糕”做大,深度挖掘本地的杜鵑文化、桑蠶養殖、茶園觀光、農家休閑等特色資源,形成豐富的旅游產品線路,讓更多的居民有機會參與到旅游行業中來。
4.2 鼓勵社區參與,分享旅游收益
社區參與是真正實現旅游扶貧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現有的旅游從業隊伍中,不乏外來人員。為了避免“旅游飛地”現象及隨之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地政府應積極鼓勵社區居民從旅游決策、旅游規劃、旅游經營、旅游從業等各個方面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來,讓社區既成為旅游吸引物,又分享旅游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收益。
4.3 完善扶貧機制,提供制度保障
長效機制的缺失是現有旅游扶貧中的最大障礙,為此,相關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完善扶貧機制。如組建旅游協會,制定社區參與旅游的政策方案,鼓勵有條件的農民自主經營并給予政策優惠,制定利益分享方案,培訓當地居民的旅游從業技能等,構建旅游扶貧的實現機制。
致謝:本研究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得到龜峰山風景管理處劉曉琴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謹致謝意。
參考文獻:
[1] 張 朋,王 波.國外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對我國的啟示——以英國南彭布魯克為例[J].福建地理,2003,18(4):38-45.
[2] 丁煥峰.國內旅游扶貧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4,19(3):32-36.
[3] 申葆嘉.旅游學原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 隆學文,馬 禮.壩上旅游扶貧效應分析與對策研究——以豐寧縣大灘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5(1):74-80.
[5] 張 偉,張建春,魏鴻雁.基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扶貧效應評估——以安徽省銅鑼寨風景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5,20(5):43-49.
[6] 李 佳,鐘林生,成升魁.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和參與行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8):71-76.
[7] 李會琴,李曉琴,侯林春.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區旅游扶貧效應感知研究——以陜西省洛川縣谷咀村為例[J].旅游研究,2012,4(3):1-6.
4.1 深度挖掘資源,豐富旅游產品
龜峰山是大別山試驗區的拳頭產品,但其現有的產品模式主要是一日觀光游,無法更好地將游客留下來,產品類型單一。為了讓更多的居民受益,首先必須將“蛋糕”做大,深度挖掘本地的杜鵑文化、桑蠶養殖、茶園觀光、農家休閑等特色資源,形成豐富的旅游產品線路,讓更多的居民有機會參與到旅游行業中來。
4.2 鼓勵社區參與,分享旅游收益
社區參與是真正實現旅游扶貧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現有的旅游從業隊伍中,不乏外來人員。為了避免“旅游飛地”現象及隨之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地政府應積極鼓勵社區居民從旅游決策、旅游規劃、旅游經營、旅游從業等各個方面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來,讓社區既成為旅游吸引物,又分享旅游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收益。
4.3 完善扶貧機制,提供制度保障
長效機制的缺失是現有旅游扶貧中的最大障礙,為此,相關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完善扶貧機制。如組建旅游協會,制定社區參與旅游的政策方案,鼓勵有條件的農民自主經營并給予政策優惠,制定利益分享方案,培訓當地居民的旅游從業技能等,構建旅游扶貧的實現機制。
致謝:本研究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得到龜峰山風景管理處劉曉琴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謹致謝意。
參考文獻:
[1] 張 朋,王 波.國外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對我國的啟示——以英國南彭布魯克為例[J].福建地理,2003,18(4):38-45.
[2] 丁煥峰.國內旅游扶貧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4,19(3):32-36.
[3] 申葆嘉.旅游學原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 隆學文,馬 禮.壩上旅游扶貧效應分析與對策研究——以豐寧縣大灘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5(1):74-80.
[5] 張 偉,張建春,魏鴻雁.基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扶貧效應評估——以安徽省銅鑼寨風景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5,20(5):43-49.
[6] 李 佳,鐘林生,成升魁.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和參與行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8):71-76.
[7] 李會琴,李曉琴,侯林春.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區旅游扶貧效應感知研究——以陜西省洛川縣谷咀村為例[J].旅游研究,2012,4(3):1-6.
4.1 深度挖掘資源,豐富旅游產品
龜峰山是大別山試驗區的拳頭產品,但其現有的產品模式主要是一日觀光游,無法更好地將游客留下來,產品類型單一。為了讓更多的居民受益,首先必須將“蛋糕”做大,深度挖掘本地的杜鵑文化、桑蠶養殖、茶園觀光、農家休閑等特色資源,形成豐富的旅游產品線路,讓更多的居民有機會參與到旅游行業中來。
4.2 鼓勵社區參與,分享旅游收益
社區參與是真正實現旅游扶貧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現有的旅游從業隊伍中,不乏外來人員。為了避免“旅游飛地”現象及隨之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地政府應積極鼓勵社區居民從旅游決策、旅游規劃、旅游經營、旅游從業等各個方面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來,讓社區既成為旅游吸引物,又分享旅游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收益。
4.3 完善扶貧機制,提供制度保障
長效機制的缺失是現有旅游扶貧中的最大障礙,為此,相關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完善扶貧機制。如組建旅游協會,制定社區參與旅游的政策方案,鼓勵有條件的農民自主經營并給予政策優惠,制定利益分享方案,培訓當地居民的旅游從業技能等,構建旅游扶貧的實現機制。
致謝:本研究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得到龜峰山風景管理處劉曉琴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謹致謝意。
參考文獻:
[1] 張 朋,王 波.國外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對我國的啟示——以英國南彭布魯克為例[J].福建地理,2003,18(4):38-45.
[2] 丁煥峰.國內旅游扶貧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4,19(3):32-36.
[3] 申葆嘉.旅游學原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 隆學文,馬 禮.壩上旅游扶貧效應分析與對策研究——以豐寧縣大灘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5(1):74-80.
[5] 張 偉,張建春,魏鴻雁.基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扶貧效應評估——以安徽省銅鑼寨風景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5,20(5):43-49.
[6] 李 佳,鐘林生,成升魁.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和參與行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8):71-76.
[7] 李會琴,李曉琴,侯林春.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區旅游扶貧效應感知研究——以陜西省洛川縣谷咀村為例[J].旅游研究,2012,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