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江蘇 南京 210009)
圖像能直觀地反映某兩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形象地描述物理過程和物理規律.它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聯系的紐帶.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圖像法的運用對理解物理問題的本質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圖像法不僅僅是一種數學方法,而且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實驗和理論研究中.初中階段,應當使學生了解圖像法的意義和作用,會用圖像法描述、分析和解決簡單的物理問題.

圖1
關于圖像問題,傳統教學一般都是先介紹什么是圖像,然后介紹圖像對于學習物理知識、分析實驗數據、解決物理問題有什么重要意義等.例如,老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在首次出現圖像時采用了如圖1所示的“小貼士”的形式指出:“‘圖像’,我們并不生疏.地理課本中常見的‘全年氣溫變化曲線圖’就是圖像.由于圖像表示一個量(如溫度)隨另一個量(如時間)變化的情況,很直觀、很形象,所以各門科學都經常利用它.”緊接著就在正文中直接給出海波的熔化圖像,并通過文字告訴學生某一段圖像的含義.在學生剛剛接觸用圖像描述規律時,就上升到如此的高度,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
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注重科學探究.在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基本理念指導下,各個版本的物理教材在這方面都做了較大改進,各有特色.以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為例,教材圍繞圖像教學的總體目標,采用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現.大致經歷以下過程:初識圖像→體驗圖像建立的過程和圖像的意義→學習畫簡單的圖像,并利用圖像分析物理問題.
教材從第一章第二節“樂音的特性”就開始為物理圖像知識的學習做鋪墊:在談到決定音色的因素時,指出:“借助儀器可以觀察到音色不同的聲音,其圖像是不同的”.然后,給出了幾種樂器發出聲音的波形圖(如圖2).這樣處理,不僅避免了在教材中出現音色的概念,降低了難度,而且將圖像教學的起步難度降到最低,學生很容易從這些變換的曲線中看出不同樂器發出聲音的波形不同,在不知不覺中初識了圖像,學生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在討論圖像問題.
在經過一章的學習后,學生已經對物理學科有了一定認識,教材對學生的要求開始提升,在第二章第一節的“生活·物理·社會”中,給出了海平面的上升曲線,如圖3所示,曲線反映了海平面的高度隨著年份的變化而上升的趨勢,這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也容易理解.

圖2

圖3 中國沿海近十幾年的海平面變化曲線
在初識圖像之后,教材讓學生采用課后活動的方式體驗圖像的建立過程: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熱水,每隔2min用溫度計測量一次熱水的溫度,并將溫度值標在如圖4所示的一組溫度計圖上(溫度計下方已標明第幾分鐘);然后“用平滑的曲線把各溫度計上的標記連接起來.看看從中能發現什么.”

圖4
上述活動中,學生很自然地在教材的幫助下測量、記錄數據,并根據所測數據畫出了熱水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這既是對本節課的重要內容——溫度計的使用的實際操練,又克服了圖像教學的難點,學生在教材的啟發下觀察圖像,發現規律,從較深層次領悟了圖像的意義.
這一過程,體現了圖像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的橋梁,學生在實物圖上描點、畫曲線的過程,實際就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程.在這一“數形”結合的過程之后,教材指出:如果將溫度計除去,留下的就是熱水冷卻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此時,學生對圖像的意義建構已經實現,為下一節研究水的沸騰和第三節“熔化和凝固”中用圖像法分析溫度變化的規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在“研究水的沸騰”活動中,教材直接給出了實驗數據表,讓學生通過實驗測量數據,并在給定的坐標系中描點、連線.此時,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用“平滑曲線”進行“曲線擬合”的技巧,為了降低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盡快掌握作圖方法,需要老師從回顧圖4的作圖過程開始,舉例講解并進行作圖示范.可以兩個坐標點為例說明“曲線擬合”的幾種情形,再過渡到三個點……根據數據點的整體走向畫出平滑曲線,使數據點落在擬合曲線上,或均勻分布在曲線兩側.在繪出圖像后,教材采用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圖像,發現水在沸騰前、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第二章第三節的“探究冰、燭蠟的熔化特點”活動中,教材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設計出完整的實驗方案,進行分組實驗、繪制熔化圖像.經過前面的一系列教學之后,學生已經完全能夠獨立繪制燭蠟和冰的熔化圖像,也能夠從圖像中分析出一些信息.但是他們還沒有采用圖像對比發現規律的經驗,通過這部分教學,學生的圖像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進一步體會了圖像法在問題研究中的意義和作用.
八年級上冊涉及圖像教學的還有“第五章 物體的運動”.在研究直線運動規律時,教材設計了探究活動——“研究氣泡的運動規律”,如圖5所示.活動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目的,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測量,根據數據繪制氣泡運動的s-t圖像,這是通過實際應用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圖像的理解,此時,教師甚至可推薦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運用計算機軟件繪圖.

圖5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蘇科版物理教材的宏觀結構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教材中對于物理科學方法的教學,在學生剛開始接觸時,并不是急于告訴學生科學方法的名稱和概念,而是讓學生先進行簡單的體驗和運用,建立感性認識,并在后面的教學中對學生的感性認識不斷地提升,等學生充分領悟到這種方法如何使用,以及其方法論意義之后,再水到渠成地將方法顯性化、規范化.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參考文獻:
[1]劉炳昇,李容.義務教育教科書 物理(8~9年級)[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劉炳昇.李容.義務教育教科書 物理 八年級上冊 教師教學用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