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軍生
摘 要:環京津地區與首都之間巨大的經濟落差嚴重影響了這一區域的一體化進程和同步發展,因此,政府應通過政策、經濟和行政等手段,探索消除環京津貧困帶的有效措施,從根本上解決環京津地區的貧困問題,構建區域和諧社會。無論從當下,還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消除環京津貧困帶都是促進該區域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前提,是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務。
關鍵詞:環京津;貧困地區;主導產業;人口密度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2-0130-02
多年來,京津冀地區一直都處于相對獨立的發展狀態,北京、天津對河北的輻射帶動作用微乎其微。如果說浙江、江蘇等地區在上海經濟的帶動下實現了快速發展,那么北京的“空吸現象”卻導致了“環京津貧困帶”的出現。經濟落差的存在,必然會導致大批以貧困人口為主的勞動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北京、天津城市中的貧困階層和貧困居住區,這不僅影響首都的社會安全和國際城市的形象,同時也逐步拉大了北京、天津與其周圍貧困地區的差距,嚴重地影響了京津冀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和同步發展。
1 研究區概況
1.1 地域范圍
在河北省的西部、北部及其與北京、天津相鄰的地區,有一個貧困人口非常集中,面積為8.3×104 km2的地帶,包括承德地區、保定鐵路以西的太行山區、滄州黑龍港流域、張家口的燕山和壩上地區等。由于冀北地區的貧困縣與京津地區之間的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環京津貧困帶是指京津以北連片的承德、張家口兩市所轄的全部縣區和保定的淶源、淶水、易縣等,共計24個區縣。
1.2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初期,河北省環京津貧困帶的32個縣與京津二市的15個遠郊縣基本處于同一經濟發展水平,30多年后的今天,兩者之間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卻出現了巨大的差異。2009年,河北省環京津貧困帶的縣均全社會固定資產總額、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分別為191 315.9萬元、4 132.5萬元和2 754.5萬元,僅為全國貧困縣平均水平的76.7%,75.3%和96.4%.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河北省環京津貧困帶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低于全國貧困縣的平均水平。
2 環京津貧困帶存在問題分析
2.1 區域生態環境脆弱
在環京津貧困帶中,僅張家口區域內的荒漠化面積目前就已達到了9.953×105 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7%;康保縣風蝕土壤面積占到了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1%.環京津貧困帶降水量小,旱災發生頻率較高,加上區域可供水資源在減少,地表水供給能力逐年降低,使永定河和潮白河流域向北京地區實際供水量在逐年減少——20世紀80 年代以前為1.23×109 m3,80年代減少到5×108 m3,而1997年實際流入官廳和密云兩庫的水量僅為3.89×108 m3。
2.2 區域資源開發強度大
區域內的水資源主要是灤河、潮白河、永定河和拒馬河等河流的地表水,由于該區域屬資源型缺水地區,因此這些河流的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在95%以上,即使在豐水年也無河水入海。區域內主要是以冶金、能源、紡織、煙草、食品等對資源依賴性較強的行業為主導。隨著人們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該區域內的資源短缺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其中,煤炭資源幾乎枯竭,而冶金行業的原材料則依賴區外的輸入。
2.3 區域內人口密度過高
環京津貧困帶的人口密度已經超過140人/km2,人們對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使得當地的土地出現嚴重退化,區內所有可利用的土地幾乎全部被人們所開發、利用。在現有耕地中,絕大部分是因旱、澇而難以保收的中低產田,基本旱作農田和水澆地只占到該地區耕地總面積的25%.在現有草場中,絕大部分都是嚴重退化的草場,人工草場和得到人工保護的可利用草場只占到草場總面積的8%. 土地資源的過墾,導致了區域內大部分縣區的土地純收益下降。
3 探索環京津貧困帶解決途徑
3.1 “輸血”與“造血”相結合
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就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其中,關鍵是要消除體制上的障礙,建立一套長久、穩定、可持續的生態補償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要對環京津貧困帶實行“造血型”扶持與“輸血型”補償相結合的策略,并制訂有針對性的財政支持政策,明確合理的生態補償內容,完善生態補償制度,使外部的“輸血補償”有效地轉化為貧困縣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最終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3.2 協調區域內的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能否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在于能否形成較為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要實現各區域經濟向跨地區共同市場的轉變,就必須打破當下行政區劃割裂開的單個經濟模式,不斷創新京津冀三方的合作制度,這既是河北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加入京津冀都市圈和壯大自身實力的需要,同時也是提升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地區綜合競爭力和整體形象的關鍵,因此,區域各級政府應在產業、信息、旅游、科技和環境等領域為京津冀區域的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共同努力。
3.3 強化自我發展意識
與南方相比,環京津貧困帶內的經濟發展思想還未徹底解放。在經濟發展中,“等、靠、要”的思想不能有,而應強化區內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并立足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努力走出一條有自身特色、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有強勢主導產業的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高偉明.張家口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1(11).
[2]劉桂環,張惠遠,萬軍,等.京津冀北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初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04).
[3]亞洲開發銀行,河北省政府.河北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05.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