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岱
摘 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媒領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網絡媒體、手機媒體、自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知識,工作、生活、學習、娛樂的主要渠道和平臺。針對傳媒領域出現的“三俗”現象——庸俗、低俗、媚俗,認真分析其復雜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從加強行業自律、從嚴行業管理、正確指引輔導、提高全民素質等方面四管齊下,凈化行業空氣和社會環境,為建設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媒體新形態;輿論引導;價值重建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2-0131-03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在傳統媒體影響力受到顛覆和挑戰的大背景下,主流媒體如何擔當社會責任,以積極、健康的社會價值觀引導讀者,努力克服眼球經濟、圍觀效應造成的負面影響,重建社會新聞的正確價值體系,成為所有媒體的任務和需要研究的課題。本文試圖從當前社會媒體的新形態和所有媒體發布社會新聞應該樹立正確的導向意識、原則方面入手,論述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新聞的價值導向應該如何重建,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1 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新形態及其特點
隨著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加之智能手機的普及和計算機與手機的高度融合,我們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特征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方便、快捷、實時地獲取信息、資訊、知識,觀賞電影、電視、文藝節目,與網絡實時互動,通過網絡完成學習、休閑和娛樂。而且,移動互聯網時代讓每一個個體都成為“自媒體”,人人是記者,人人是作家,人人是媒體,大家都可以成為輿論的焦點和社會的熱點。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社會新聞價值引導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和顛覆。許多名人、明星、網絡大V的微博、微信、博客擁有的粉絲、受眾、訂閱者比新華網、《人民日報》、省級黨報、黨刊擁有的讀者還要多。一位明星發布一條自己感冒了的信息,很快會有700萬粉絲知曉;一位名人發表一張自己女兒的照片,關注的人比關注中央會議的人還要多。
借助于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革命,傳統意義上的媒體無不面臨著全新的變革和洗牌。擺在傳統媒體面前的出路只有兩條——要么適應形勢變化,進軍網絡媒體領域;要么自生自滅,關門???上驳氖?,盡管傳統媒體的行動稍顯緩慢、吃力,但是,近十年來還是在不斷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在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的互相努力和共同作用下,我國的媒體形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形成了以下幾種形態。
1.1 傳統紙媒
從《人民日報》《求是》到各省市的黨報、黨刊,由于受發行政策和劃拔經費的保護,仍然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但是,其閱讀量卻在逐漸下降,影響力日漸減弱。而教輔、娛樂、休閑、體育、科技和時尚等分類報刊,由于精準的市場定位仍保留著相當的市場空間,但在移動互聯網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它們的生存和發展將會越來越難。
1.2 電視
曾幾何時,電視媒體獨領風騷,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娛樂休閑的重要渠道。但是,隨著網絡電視的興起,傳統的“你播我看”的被動選擇模式面臨著巨大挑戰。年輕人借助電腦、手機、PAD等終端,在互聯網上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和娛樂方式,從而催生、倒逼了傳統電視行業的變革,網絡電視臺、云電視、機頂盒等新生事物的出現,讓選擇權回歸到觀眾手中,進而使傳統電視行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3 廣播
幾十年前,廣播曾經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現在,它只是圍繞某些特定時段、特定群體在苦苦經營——晨練的老人、出租車司機、上下班途中的車內一族、半夜加班的寂寞工人等,其影響力和輻射力與網絡媒體不可同日而語。
1.4 網絡媒體
幾年前,我們所說網絡媒體大多指借助電腦和互聯網實現傳播的媒體。而今天,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的主力軍逐步被智能手機所取代。特別是在4G時代,由于無線網絡速度的提升,手機媒體成為主要的傳播渠道和信息載體。據CNNIC《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06,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手機網民的數量首次超越臺式電腦網民的數量;中、低端智能手機降低了上網門檻,使用手機收看視頻的用戶已經超過1億人。顯然,在2012年,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手機媒體并非獨立的媒體形態,即并非第五媒體,而是網絡媒體的延伸。
1.5 自媒體
傳統意義上的媒體都是黨派、政府、組織、機構成立和運營的,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等形式的出現,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借助網絡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件,同時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就有了自媒體。特別是在微信、Facebook、Twitter大行其道的今天,自媒體的影響力日漸深遠。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型媒體形態的出現使信息的傳播更加方便、自由,也使新聞、信息傳播的管理和引導更加困難、復雜。特別是對以吸引眼球、制造圍觀,進而“圈地、圈人、圈錢”的互聯網經濟來說,要加強對其的管理和控制,難度可想而知。
2 眼球經濟與“三俗現象”的形成
移動互聯網時代最主要的特點是免費模式、眼球經濟、圍觀效應。一家網站或某一應用(業務應用、APP、軟件)要想賺錢、贏利,一開始往往是免費的,待聚集了相當的人氣、擁有了一定的用戶之后,經營方再通過加載廣告、第三方付費、出售衍生產品等方式來實現贏利的目的。這一點就注定了互聯網經濟是眼球經濟,而為了吸引眼球,他們往往會在“三俗”上做文章。
2.1 “三俗”之風甚囂塵上
所謂“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它們是網絡媒體與自媒體慣常使用的招數,往往表現為標題制作語不驚人死不休,通稱“標題黨”;在內容上,關注色情暴力、婚外情、亂倫、同性戀等五花八門訴丑聞的惡行;在思想言論上,表現為游走于正義與道德的邊緣,刺激人的原始本能,迎合人的低級趣味;從傳播效果上看,重視人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而無視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具有不容忽視的負面作用。
近年來,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借助網絡媒體、手機媒體、電視娛樂節目、手機短信等平臺和渠道,全方位地影響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干露露的扭捏作態到鳳姐的恬不知恥,從小沈陽、郭德綱的惡俗表演到獸獸的性愛視頻博取眼球,從陳冠希的“艷照門”到文章、姚笛的“出軌門”,所有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迎合的都是人性中等而下之的低級趣味,其一言一行所鼓吹、宣揚、展現的是一種裸露文化、審丑文化、拜金文化、銅臭文化、享樂文化、墮落文化,這些媒體、個人所作的傳播和宣傳,嚴重污染了公眾的視聽,挑戰了社會公共道德最基本的底線,侵蝕了我們美好的精神世界和純凈的心靈,特別是對青年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造成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此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
2.2 “三俗”的成因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社會新聞傳播中的價值取向總體情況良好,主流是健康的。但是,由于網絡經濟的興起,確實有個別媒體、個別文化單位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出現了庸俗、低俗、媚俗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2.2.1 網絡經濟的逐利性
任何經濟模式都是逐利的,但是,網絡經濟的逐利性是通過眼球經濟來實現的,因此,人氣和關注度是網絡經營門戶、平臺、應用最為關鍵的指標。為了聚焦人氣、吸引網民、黏住眼球、綁定在網時間,網絡采編團隊會無所不用其極。而上網的主要群體是青少年,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喜歡尋找刺激、好玩的東西。同時,在網絡的世界里很少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因此,要想吸引這部分群體的眼球,“三俗”內容是最有殺傷力的。
2.2.2 未及時制訂與網絡媒體有關的法律
網絡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出現,一方面,它們自身法律意識淡漠,不能嚴格遵守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法律法規對網絡媒體的約束和管理缺乏清晰、明確的規定。這就致使一些網絡經營單位和個人打“擦邊球”,玩“躲貓貓”。
2.2.3 監管難度大,力度弱
由于網絡傳播具有容量大、動態性、特殊性等相關特點,所以,給監控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雖然我國近些年一直在加大這方面的監管力度,但是,由于“三俗”內容與完全涉黃、涉黑、涉反的內容還不完全一致,界限辨別十分模糊,所以,給“三俗”的生存和發展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2.2.4 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由于我們過度重視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建設相對薄弱,致使一些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混淆了人們的視聽,影響了人們的判斷。特別是社會上一切負面現象,比如貪污腐敗、黃賭毒、包二奶、婚外情、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等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人們價值取向的建構和樹立。這無疑為網絡媒體上“三俗”現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和相關條件。
2.2.5 外來頹廢文化的負面影響
國門洞開,在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優秀文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讓國外一些頹廢、腐朽、甚至帶有反動意識的形態、文化產品和生活方式得以混入。這也對“三俗”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3 “三俗”的責任主體
在“三俗”形成和發展的利益鏈條中,有一連串的責任主體,認真分析其在“三俗”傳播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有利于我們進一步加強管理,明確責任,凈化社會風氣,進一步推動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設。
2.3.1 網絡媒體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無疑是“三俗”的主要推手,打開電腦、手機,形形色色的“三俗”內容充斥在我們面前。特別是一些黑網站、低俗網站,更是以“三俗”甚至黃色內容吸引網民,牟取利益。
2.3.2 網民
網民的構成人群十分復雜,但主要是以青少年和部分中年人為主。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0-01)中提供的信息可知,20歲以下的青少年占網民總數的32.9%,這部分網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沒有完成建立、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內容和信息的影響、誤導,而且網民中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占到總數的75.8%,文化水平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欣賞水平。
2.3.3 新聞作品和文化產品生產者
新聞作品和文化產品的生產者主要是指新聞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在經濟利益和轟動效應的雙重吸引下,他們往往忘掉、喪失了“靈魂工程師”應有的道德水準和法律意識,加入了制造“三俗”的行列中。
2.3.4 管理部門
某些管理部門也存在因為利益輸送而玩忽職守、置若罔聞的行為。
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點擊量、收視率和發行量、票房分別是新聞和文化產品接受市場檢驗的重要指標。但是,網絡媒體也罷,傳統媒體也罷,甚至是自媒體,都應該自覺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恪守道德良心,成為先進文化宣傳的陣地,自覺、堅決地抵制“三俗”現象,絕不給腐蝕人們心靈、敗壞社會風氣的信息和文化垃圾提供傳播的渠道。
3 如何擺脫“注意力經濟”的魔咒
3.1 加強行業自律
在他律和法律之前,首先是行業自律,要加強準入制度,提高準入門檻,經營網絡媒體或傳統媒體必須具有相應的資質。傳媒要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培養、健全國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有利于廣大人民生產、生活的角度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和贏利模式,杜絕靠“三俗”吸引眼球、謀取利益的現象出現。行業應該建立自律公約,依靠內部的監督和制約來凈化輿論傳播空氣,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2 加大治理力度
黨和國家為了治理“三俗”與網絡犯罪,已經采取了許多有力的措施。 近日,社會上最關注的事件之一就是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統一開展“掃黃打非凈網2014”專項行動。國家要完善這方面的立法,堵塞法律漏洞。同時,我國要加大治理力度,依靠先進的監控手段和技術加強日常管理;要充實管理隊伍,防止在管理中留下“死角”和“灰色地帶”;要加大懲處力度,讓敢于觸碰“高壓線”和游走于“邊緣地帶”的媒體、傳播者受到應有處罰和制裁。對秦火火、薛蠻子案件的查處和對無良藝人的抵制、封殺,就產生了非常好的作用。
3.3 加強正確引導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改變固有的、落伍的宣傳工作方式,政府和主流媒體要善于揣摸公眾心理,利用互聯網媒體和平臺,藝術地對人們進行正確的引導。要善于造勢、借勢,不要生硬地灌輸和教導;要平等溝通,循循善誘,不要耳提面命,說空話和套話;要有意識地在網民中培養“意見領袖”,借助他們在網民中的影響力和權威性,從價值觀、人生觀方面給予正確的引導。
3.4 提高全民素質
全民素質的提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和工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處在一個較低的階段。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心浮躁,價值觀缺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也為“三俗”的盛行提供了土壤。因此,加強公民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養,培養健康、積極的欣賞趣味,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在中小學教育中列入相應的課程,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和欣賞趣味;單位、社區、農村要加強常態化的教育和引導,通過舉辦講座、交流等方式,用高雅、健康的文化活動熏陶大家。
參考文獻
[1]楊光斌.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國家權力[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2]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3]王求.網絡傳播對網民行為方式的影響力[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5(2).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