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法國特派記者 邢 雪 ● 鄭 濤圖片說明:上圖:制作馬卡龍的法國甜品師;右圖:拿破侖酥。法國人說:甜品,是法國人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傳統法餐中,前菜、主菜、甜品的順序為每一頓飯都畫上一個甜蜜幸福的句號。對于以浪漫熱情聞名的法國人來說,甜品不光是每天不可缺少的元素,還是法式生活的代表。馬卡龍是法式甜品代表很多法式甜品都有外硬內軟的特點,就如同法國人外表冷傲內心柔軟的性格一樣。如此說來,巧克力熔巖蛋糕成為法國人最愛吃的甜品當之無愧。一勺下去,融化的巧克力從蛋糕外皮里緩緩流出來,感受其絲滑香甜的口感,無論是看還是吃,都是一種享受。在經典法式甜品的排行榜中,烤布蕾始終榜上有名。法國經典電影《天使愛美麗》的海報里,女主角艾米麗睜大眼睛、舉著勺子、一臉神秘興奮的神情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影片中,這個造型的下一秒就是艾米麗用勺子尖敲開烤布蕾上一層脆脆的焦糖。用噴槍烤過的糖結成烤布蕾表面一層又熱又薄的脆皮,而脆皮裂開,下面是冰涼軟糯的蛋奶布丁。這款從17世紀末法國貴族中流傳而來的甜品,如今是幾乎所有法國餐廳的必備。記者最喜愛的是一種叫拿破侖酥的甜品,這是一種由幾層千層酥皮夾吉士醬制成的甜品,又叫千層酥。一口下去,便可聽到清脆的聲音,給人帶來無比愉悅的心情。而近兩年日漸流行的馬卡龍起源于中世紀的意大利,在文藝復興時期傳入法國。馬卡龍顏色豐富,小巧可愛,這些彩色的杏仁小圓餅擁有脆軟的口感,甜而不膩的味道讓越來越多的人趨之若鶩。而如今廣受歡迎的法式馬卡龍配方是在19世紀經過法國人改良后所固定下來的,當時在巴黎拉丁區風靡一時。如今經過幾代法國甜品大師的不斷研究改良,馬卡龍逐漸成為法式甜品的代表性作品。法國是甜品師的搖籃泡芙、水果塔、歌劇院蛋糕……沒有親自坐在法國的餐廳里,很難領略到法國花樣繁多、制作精美的甜品。在法國,甜品不僅是西餐中的一部分,更是一種飲食的藝術,選料、制作、擺盤,每一步都相當考究,即使是一款烤布蕾,不同的甜品師做出的口味和樣式也各具特色。正因為如此,法國成了甜品師的搖籃,每年有大批熱衷于甜品制作的人從世界各地來到法國學藝。法國人對于甜品的口味、口感和外觀都有頂級的要求,所以對制作工藝的要求異常嚴格。好的甜品師必須要有嚴謹的態度對待所有作品,才有可能創造出外表精致口感難忘的上乘甜品。近些年來,在法國學習甜品制作的亞洲面孔越來越多。還記得韓劇《加油金三順》中,胖胖的姑娘金三順就曾在法國廚藝學院學習甜品制作。然而甜品師是一份相當辛苦的職業,確實需要像金三順一般強健的體魄。20世紀前,法國甜品師始終要用手工打發奶油,這對臂力有很高要求。在現代廚房里,雖然這一繁重的體力活早已由機器代替,但手工打奶油仍是甜品師的基本功。法國有名的甜品師不勝枚舉,瑪德琳蛋糕名字來源于它的創造者女仆瑪德琳,高大上的歐培拉蛋糕最早由法國甜品大師加斯東·勒諾特在上世紀60年代所創,豐富的層次和黑巧克力的碰撞,加上優雅的造型,讓人欲罷不能。加斯東·勒諾特是法式甜品界的泰斗級人物,一生從事甜品行業,除了創造經典歐培拉蛋糕,他所創立的餐飲集團業務遍布全球,并在法國開設了專門的廚藝培訓學校。如今,法國甜品的品質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就連韓國的甜品品牌也取名為“巴黎貝甜”。最初是為了掩蓋洋蔥味雖然甜品的發源地并不在法國,但自從它們在文藝復興時期被法國貴族和精英階層接納之后,在17世紀逐漸流行于法國的小資產階級中間,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甜品逐漸走入法國普通人的生活,逐漸被發揚光大。有法國朋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最初法國人吃甜品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掩蓋主菜中洋蔥或蒜的味道,令口氣清新甜蜜,避免了在餐后與人行貼面禮時帶有尷尬的氣味。然而當食客們坐在法餐餐廳,侍者根據他們所點的不同甜品擺上各異的餐具時,甜品的意義就遠遠超出了飲食范疇。法國人對甜品有種特殊的偏愛,因為他們認為甜品代表著甜美、幸福和美好的愛情,這與他們天性中的浪漫情懷不謀而合。如今甜品帶給法國人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愉悅感和幸福感,在巴黎街頭的咖啡館里,一杯咖啡、一小份甜品、一本書、一下午,就構成了愜意佐以甜蜜的法式生活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