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蘆 荻 本報記者 張 旺新西蘭著名乳品生產商恒天然27日宣布,將出資購買中國本土嬰幼乳品生產商貝因美最多20%股份,成為后者第二大股東。同時,國際最大并購機構之一KKR也確定將收購中國最大雞肉生產商福建圣農的股份,出資額達到4億美元。分析觀點認為,盡管關于中國經濟成長性與市場潛力的負面判斷始終存在,但外資在華投資實體經濟依然能夠獲得較豐厚收益,這也促使外資對于入股中國企業繼續持樂觀立場,其投資方向進一步走向多元化。英國《金融時報》27日報道說,作為全球最大乳品廠商之一,恒天然將注資貝因美但不追求對后者經營權的主導。恒天然收購金額最多為6.15億新西蘭元(約合31.6億元人民幣),折合貝因美股份2.045億股,即最多20%的股份。同時雙方達成協議,將在澳大利亞建設合資嬰幼兒奶粉廠,以及探討在中國聯合建設牧場,以提升奶源供應質量等。 除投資中國乳品企業外,外資還將近期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中國肉類供應商作為投資對象。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說,國際最大并購機構之一KKR將出資4億美元,購買福建圣農發展股份公司18%的股份,后者是中國最大的從事肉雞飼養、屠宰加工和雞肉供應廠商。此外,KKR近年還連續將收購和轉讓目標瞄準中國食品業,2013年該公司將其所持有的中國現代牧業股份出售給了蒙牛,收益率近300%。今年該公司又投資中糧集團旗下的豬肉生產公司,投資額達到2.7億美元。對于國際資本注資中國奶粉產業,外界普遍看好其前景。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14年是中國奶粉行業轉型之年,奶粉價格已經進入拐點,整體進入下行通道。與恒天然合作后,貝因美將長期獲得優質低價奶粉資源,保障企業在未來競爭中的優勢,而恒天然可以借助貝因美來獲得中國嬰幼兒奶粉長期發展的紅利。還有分析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此前因肯德基、麥當勞原料供應商福喜爆發丑聞,外資企業此時將注資重點放在這些實體產業“顯得比較不尋常”。 《金融時報》將KKR針對中國食品企業的一系列投資比喻為“符合中國政府利益的投資”。中國政府正致力于加強食品安全質量監管,提升供應商質量,而外資企業加強對中國食品企業的投資,顯然會受到中國的歡迎,有助于中國改善食品業“臭名昭著”的狀況。路透社稱,中國食品業在國際上聲譽不佳,但購買這樣的資產“從長期意義上有投資價值”。特別是,外資食品企業將在與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或戰略合作中,因品牌的可信賴度而輕易占據優勢。但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2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贊同上述觀點。朱毅稱,從1980年開始外資就進入中國食品領域,我們對外資有崇拜情緒,希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能夠隨著外資進入而一起到來。但是最近幾年,“洋食品”相繼在中國出現問題,中國人對外資的崇拜已經由“福喜事件”透支一部分。我們認為中國食品不安全,希望外資的進入帶來安全。但事實證明,大的、洋的并不一定就是安全的,外資進入中國后,只看到增長,營業額、市場占有率,并沒有帶動技術溢出,中國食品業還是在低端徘徊。對于外資進入中國的收益前景,外媒還是比較看好。路透社評論稱,盡管外界擔心,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減速可能”,但考慮到盈利前景依然可以預期,外資對于中國實體經濟的投資依然保持源源不斷地進入狀態。在過去一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1176億美元,連續21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的首位。通過歐盟中國商會等外資在華企業商會的調查,在中國投資的85%的外資企業是盈利的,90%以上的外商希望保持或擴大在華投資,這表明,外資對中國企業的投資依然有較強信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