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媒體評論員
若當地不改變以往對涉黃產業的高度依賴,不斷然斬斷權力與市場之間的利益關聯,“脫黃”并不樂觀。
據報道,廣東東莞市日前召集全市娛樂場所經營管理者,就整治涉黃問題警示談話并簽訂責任書。與此同時,警方還出臺了針對“房、床、鎖、燈”等十個重點監管部位的管理規定,被稱“史上最嚴十規”。據介紹,目前東莞已有1134家娛樂場所恢復營業,復業率近80%。
經歷5個多月的全面停業整頓,東莞近八成娛樂場所陸續復工了。這很正常,不必大驚小怪。整頓的目的不是整死,而是為了規范經營,更符合公眾的觀瞻。疾風暴雨滌蕩之后,本來就應該回歸常態。
更何況,當地此前的集中掃黃行動,已經抓獲犯罪嫌疑人700人,處理違規人員1552人;在長效管理制度的構建上,也頗費了一番力氣。比如,與經營者簽訂責任書,還有史上“最嚴十規”等等。公眾注意到,無論是此前的強力整頓,還是眼下的基本全面復工,個中的一個關鍵詞均是“依法”。不過,公眾的疑慮、擔心,恰恰正在于能否“依法”。
不必諱言,東莞娛樂場所之所以能夠“繁榮昌盛”,甚至博得“性都”帽子,并不是像有些官員所說的那樣,是外界的抹黑,而是長期失序狀態下,黃、毒等黑色產業的野蠻生長。這一情形,即便沒有央視的暗訪,也公行于市,全無遮掩。
另一方面,也在于地方政府、監管部門一直以來的曖昧態度,甚至將這一產業視為當地支柱產業。這其中,不排除一些公職人員,甚至是警察,充當色情場所的保護傘。也就是說,很多只能在港臺劇中看到的爛俗劇情,在東莞娛樂場所的生態中并不鮮見。有開場子的就有看場子的,有臺前的招搖就有幕后的保護傘。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利益關聯,每一次掃黃過后,都會出現報復性反彈。
此前全面整治,也有一些警察受到處理,但似乎并不能消弭社會公眾的焦慮。這些焦慮表現在,其一,警察涉嫌違紀、充當保護傘的相關信息公開嚴重不足,語焉不詳,輕描淡寫,比如,“處理違規人員1552人”,這其中有多少是經營者,又有多少屬于公職人員?僅僅公布一個看似很巨大的數目,未免失之籠統,不僅不足以教育當事人,更不可能“以儆效尤”。
其二,在此番復工之際,當地拿出的預防治理舉措,更多指向具體的娛樂場所經營管理者,“最嚴十規”云云,也只是一些具體規定,卻并沒有提及規范執法、防范公權力充當保護傘等“軟環境”、關鍵內容。而后者顯然至關重要。任何嚴厲的制度規定,都離不開人的執行,若無對公權力的監督、制約,又怎么可能保證復工的娛樂場所不再重操舊業?
事實上,即便在當地警方的公開信息中,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趨勢”。東莞部分歌舞場所仍存在營利性陪侍現象,當地媒體多有報道。
總之,“最嚴十規”等制度能否讓東莞脫黃,并實現真正的娛樂業繁榮,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看看當地能否拿出切實的行動。而從更深的層面講,若當地不改變以往那種對涉黃產業的高度依賴,不斷然斬斷權力與市場之間的利益關聯,“脫黃”并不樂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