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 丁筱凈
從鼓勵發展多種經營,到“忍痛割舍”對干渠有污染隱患的項目,如今,如何利用機遇進行產業升級擺脫困境,成為擺放在南陽面前的現實課題。
河南省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所在地,水源區涉及南陽的淅川、西峽、內鄉3個縣。南陽境內干渠全長185.5公里,占總里程1/7,干渠兩側水源保護區總面積達850平方公里。這里既是南水北調的水源地,也是最長干渠的流經地。雙重身份決定其擔負雙重保護任務,水源區的保護固然重要,干渠的保護也不容忽視。在目前保護區規劃不明朗、補償資金沒到位的情況下,南陽艱難地推進著干渠保護工作。
南水北調中線干渠穿越南陽腹地,為南陽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經濟發展受限的困境。從鼓勵發展多種經營,到“忍痛割舍”對干渠有污染隱患的項目,如今,如何利用機遇進行產業升級擺脫困境,成為擺放在南陽面前的現實課題。
雙重任務
“我們工作的80%精力都放在上游水庫水源保護上。”南陽市環保局唐建力對《民生周刊》記者說。根據《丹江口庫區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涉及南陽的143個項目,除部分工業點源、尾礦庫治理項目因搬遷、停產、轉產等原因不再實施,以及西峽縣污水處理擴建計劃調整至 “十三五”規劃外,其余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目前已經關停水源區污染企業463家,關閉了所有黃姜加工和釩礦冶煉等對水質有污染隱患的企業。
泰龍紙業原本坐落在丹江源頭老鸛河的旁邊,為消除對水質的污染隱患,這家企業已經關閉九年了。在關閉期間,企業設備賤賣,廠房還留著,有時臨時出租,賺取房租。為了對企業原有職工進行生活性救助,以及解決銀行利息問題,當地政府財政支出已達二三百萬元。如今企業正在尋求轉產,當地政府也提供協助,爭取轉向不涉水的項目,目前已招來自行車鋰電池項目。新項目的啟動資金將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由職工集資、銀行貸款和財政補貼組成。據了解,國家財政將會提供5000萬元,今年先支付800萬元,3年之內資金全部到位。
與干渠沿線的企業相比,泰龍紙業無疑是幸運的。干渠沿線搬遷政策和補償資金至今尚未出臺,一些不得不關閉的企業只能停產等待資金。雖然環保局無法提供準確的數字,但記者了解到,這樣停產的企業也不多見,對于保護區內合法達標的企業,環保局很難開展工作。
根據南陽市南水北調辦3月最新的摸底統計,一級保護區內有企業110家,這些企業大部分還在生產。這一數字與同一時期其他區縣的統計相差很大。事實上,在摸底剛開始時,環保局對上報企業設定了4個門檻,分別是土地租賃手續、工商登記證照、環境影響評價和稅務登記證。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企業提供不了這些資料,最后只能把尺度放寬,只要有一樣資料,便可上報。
南陽市南水北調辦副主任齊聲波表示:“當時接到通知,要了解這方面的情況,我們的考慮是,有可能是國家要出臺政策,但是各地縣都沒有辦法挑明這個事情。所以申報項目是有些偏差的,沒有注意去核實。有些企業在綜合整治的過程中已經停產了,但是怕政策被漏掉,所以也登記上了。南陽方城有90家企業,把家庭小型養殖也報上來了,嚴格說來,這些不具備企業資格。”
他強調,這只是概念性的排查,不是普查。這個數字僅作為目前向上提政策的參考,不作為依據。一旦國家出臺政策,要逐個對企業狀況進行核查,防止虛支冒領。而對于二級保護區的排查,由于沒有補償政策,涉及范圍廣,情況比較復雜,環保局并沒有摸底。
南陽在2010年曾經按照自己測算的一二級保護區進行過一次排查,當時的一二級保護區總共有669家企業,一級保護區有83家。齊聲波認為這是比較客觀的數據。
過于安全的保護區
困擾南陽的不僅僅的是搬遷政策和補償資金的問題。齊聲波認為,保護區的劃定“比預想要大,安全系數過大”。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河南段)兩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征求意見稿的內容,“一級保護區范圍自渠道管理范圍邊線(防護欄網)向兩側外延200米;二級保護區范圍自渠道管理范圍邊線(防護欄網)向左、右兩側分別外延3000米、2500米”。
這出乎齊聲波意料之外,根據國家南水北調辦提供的公式,南陽測算的距離“都是小于等于省里的文件,沒有超過它的”。他發現南陽測算的距離都被“取整”了。“比如我們計算的時候可能只算了600米,國家后來頒布文件,不管你算多少,最少不能低于1000米。有些我們算的是1800米,但是最終按3000米來定。”
目前,河南省的一級保護區,地下水位低于渠底的是100米,地下水高于渠底的是200米。二級保護區從1000米到3000米。因為南陽地勢是左高右低,在右岸地下水位低于渠底的情況下,最窄的二級保護區為1000米。
雖然保護區的劃定早已塵埃落定,齊聲波至今仍覺得保護區范圍過大,給監管工作帶來很大困難。他表示,保護區的范圍不是越寬越好。一味地大,增加了管理區域和管理成本,同時對周邊發展限制過多。保護區沒有生態補償資金,只是單純地劃出,新項目入駐門檻很高,還要嚴格限制農藥化肥的使用,對當地百姓生計有很大影響。
產業倒逼機制
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從南陽的西南方向延伸到東北方向,像一條對角線,穿越南陽規劃區20.8公里,這是南陽集中發展的地方,自然條件相對好,交通比較便利,公共服務比較完備。渠道本身占有土地41000畝,在周邊臨時用地65000畝。如此規模的占地面積,限制了南陽經濟發展。
自2010年《方案》出臺后,南陽市南水北調辦先后受理的項目將近50家,電話詢問的有一二十家,通過不到30家。通過的項目有電子產品制造、倉儲物流、居民住宅小區房地產項目三大類。被否決的項目有加油站、石油化工的儲存設備、液化氣站等化工方面的企業。
齊聲波用“忍痛割愛”來描述當時的決定。“我們不考慮投資多少,有一些投資項目,能帶來比較好的就業和稅收,但是不能進入,還有一些是以前招商引資過來的,現在也不能進入。”
但齊聲波表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對當地經濟有拉動作用,資金的投入相應帶來建筑行業、運輸業、餐飲業發展。南陽境內有32個標段,高峰期施工人員10000人,區域內建設資金大概300億元。建設過程中,圍繞公共方面的產業建設,每年拉動GDP0.8個百分點,這一作用持續了5年。
南水北調工程對南陽產業的發展也形成倒逼機制。南陽是農業型的城市,是河南糧食主產區,糧食、棉花和油料都占全國的1%以上,有的甚至超過3%。工業主要是原料性的加工,如糧食加工、酒精生產、棉花加工、紡織業以及汽車的零部件。目前這些產業正在向光電產業等新能源的方向轉型,比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光學儀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