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輝
小兒短暫性突發性跛行62例臨床分析
王玉輝
目的 評估小兒短暫性突發性跛行的臨床特點和肌電圖變化。方法 回顧性分析62例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和肌電圖表現。結果 患者均在10 d內痊愈出院。35例患者出院后復查EMG示雙側NCV無異常。結論 小兒短暫性突發性跛行可能由于感染后導致下肢神經的脫髓鞘性炎癥, 臨床表現較輕, 預后較好。
跛行;突發;短暫性;小兒
近年來, 因小兒短暫性突發性跛行而就診者比較常見,雖經適當治療均能痊愈, 但其發病原因及機理目前仍不十分明確。有文獻報道[1,2], 發病機理可能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病毒感染有關, 2010年4月~2014年2月本科收住的小兒突發性跛行65例, 現將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 EMG)資料完整的62例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62例患兒中男47例, 女15例, 年齡1.3~6.6歲, 無明顯季節特點。病前4周內有明顯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者41例(66.13%)或有接種史者18例(29.03%), 無外傷及臀部注射史。跛行至入院最短2 d~2周, 最長達1個月。自然病程可達1個多月不愈, 少數患兒可再發或多次發生。院外曾牽引治療者2例, 推拿按摩3例, 均無效。
1.2 臨床表現 所有患兒均因發現孩子走路或跑行時單側下肢跛行而就診。其中5例患者跌倒較平常增多, 運動能力無明顯障礙, 無疼痛表現。雙下肢均無紅腫或壓痛, 關節活動度良好, 肌力與肌張力無異常, 腱反射對稱, 病理反射陰性。
1.3 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者血常規無貧血, 白細胞≤15×109/L;心肌酶譜檢查29例正常, 33例有單項或多項增高, 但均小于正常的雙倍;血生化、血沉、CRP均正常;MP-IgM均陰性。拍雙下肢膝關節及踝關節片6例, 無異常;3例曾因懷疑“滑膜炎”而做關節MRI, 未發現異常。所有患者行雙下肢表面肌電圖檢查, 均有單或多根神經傳導速度(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下降:32例右腓總神經, 并合并右脛神經6例;20例左腓總神經, 合并左脛神經者3例。
所有患者按單神經炎予以靜點能量合劑及營養神經藥物, 地塞米松或強的松應用5 d, 患者均在10 d內痊愈出院。35例患者出院后復查EMG示雙側NCV無異常。
有關小兒急性短暫性突發性跛行的臨床研究資料較少。本組患者的特點是:①發病突然, 起病隱襲;②雖均有跛行,除少數患者易跌倒外, 大多運動能力及功能無明顯異常, 無痛苦表現;③深反射無明顯受累, 巴氏征陰性;④肌電圖均提示下肢單或多神經傳導速度(NCV)降低;⑤肌酶無明顯異常, 影像學檢查無異常;⑥預后好, 治療后均能在1周左右恢復正常;⑦可反復多次發病, 不同次發病跛行可出現于不同側下肢。
跛行是指由不同病損所致的下肢活動功能障礙, 神經系統、軟組織、及骨關節病變均可引起。EMG是通過描述神經肌肉單位活動的生物電流, 來判斷神經肌肉所處的功能狀態, 利用肌電圖檢查可幫助區別病變系肌源性或是神經源性。NCV的測定用于各種原因的周圍神經病的亞臨床病灶, 能區分是軸索損害還是髓鞘脫失;結合EMG可以鑒別前角細胞、神經根、周圍神經及肌源性損害等。當有嚴重軸突變性及繼發性髓鞘脫失時則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肌電圖則有異常改變,在節段性髓鞘脫失而軸突變性不顯著時, 傳導速度變侵, 但肌電圖可正常, 軸突病變表現為波幅降低, 而脫髓鞘病變表現為神經傳導速度變慢[3]。
本組患者缺乏中樞神經與運動組織病變的征候, 僅有下肢肌電圖檢查提示NCV下降, 故存在周圍神經病變。根據本組患者特點, 診斷為急性單/多神經炎較為妥當, 也有診斷小兒單側下肢急性跛行(弛緩性麻痹)的文獻[4];臨床上只有較輕微的肌無力而跛行, 缺乏典型的下肢癱瘓癥狀。在急性周圍神經病變時腱反射可無明顯減弱甚至增強[5]。NCV下降則可能與病毒感染或免疫反應導致髓鞘脫失有關, 因有66.13%的患者在起病前4周內有感染, 這與感染后致自身免疫的時間相一致。
基于下肢神經脫髓鞘的可能性, 本組患者在治療上重點使用了糖皮質激素, 不僅臨床上取得了良效, 且隨后復查NCV均能恢復正常。對周圍神經病而言, 神經電生理檢查是敏感指標[6], 尤其是開展復合肌肉動作電位與F波檢測是鑒別神經病變的重要手段。鑒于本院條件有限, 對本組患者僅進行了神經傳導速度的測試, 有關本病的特點和診治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 林學鋒.小兒單側下肢急性跛行(遲緩性麻痹)臨床分析.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0, 1(4):47-48.
[2] 阮秀花, 范振遠, 田蔥, 等.病毒感染與小兒急性短暫性跛行發病關系的研究.臨床薈萃, 2012, 27(21):1874-1875.
[3] 呂子春.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治療措施.健康必讀雜志, 2013, 3(3):62.
[4] 左啟華.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645-652.
[5] 蔣雨平.臨床神經疾病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1999: 418.
[6] 王莉, 張琴.神經傳導功能和F波在下肢癱瘓兒童中的診斷價值.中華兒科雜志, 2008(46):146.
2014-04-15]
454150 河南省焦作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