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全
在頸椎病的診療中曲安奈德作為消除無菌性炎癥的藥物應用廣泛;但其毒副作用也讓醫生為難, 特別是中老年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如何在權衡利弊中找到最佳用量是每個疼痛醫生的愿望。作者經臨床觀察發現:微量曲安奈德和常規用量相比療效無明顯不同;毒副作用少于常規用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 男54例, 女66例, 年齡26~70歲, 病程1~5年;雙側疼痛, 麻木90例, 單側疼痛, 麻木30例;僅頸肩部疼痛24例, 疼痛, 麻木放射至手指96例。
臨床癥狀和體征:頸肩背臂手指酸脹痛麻木, 肌肉萎縮肌無力。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壓頭試驗陽性。
影像學檢查:X 線顯示:鉤椎關節增生, 或齒狀突偏歪,或椎間隙變窄, 骨質增生, 頸椎曲度變直, 韌帶鈣化, 椎間孔變小。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方法 針刀治療:選擇部位, 常規消毒。用4號針刀, 垂直于皮膚, 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 快速刺入皮膚, 緩慢探索到達骨面, 鏟切3~4下, 當術者手下有松動感,患者出現酸脹感(部分可向上肢放散)即可。出針后注射藥物。藥物組成:2%利多卡因2 ml, 曲安奈德1 mg, 維生素B121 mg,川芎嗪注射液80 mg。創可貼外敷治療點, 注意按壓, 防止出血。理療2 d后, 若需針刀治療進行第2次。
1.2.2 治療部位 頸椎橫突、關節突, 肩背部能引起癥狀變化的扳機點作為主要治療點。
1.2.3 對照治療
1.2.3.1 常規用量組 針刀治療中用到曲安奈德均以常規用量, 20~50 mg/次;3次治療(1周內)累計用藥60~150 mg。
1.2.3.2 微量組 針刀治療中用到曲安奈德均以微量,1 mg/次;3次治療(1周內)累計用藥3 mg。
1.3 療效評價
1.3.1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癥狀消失, 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有效:原有癥狀減輕, 肢體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3.2 副作用統計方法 以面部潮紅, 滿月臉為主要觀測目標, 重點關注用藥≥3次的患者。一般認為, 面部潮紅副作用輕, 滿月臉副作用較重, 二者并存副作用最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結果 常規組共60例, 痊愈47例, 好轉9例, 無效4例, 有效率93.3%;微量組共60例, 痊愈48例, 好轉9例,無效3例, 有效率95%。 經統計學處理, 常規組和微量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副作用出現情況 常規組共60例, 僅有面部潮紅19例,僅有滿月臉11例, 二者并存8例, 副作用出現率63.3%;微量組共60例, 僅有面部潮紅2例, 僅有滿月臉1例, 二者并存0例, 副作用出現率5%。微量組副作用出現的幾率, 程度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 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頭頸肩臂手痛為主要癥狀;宣氏[1]指出:椎管外軟組織無菌性炎癥病變的化學性刺激乃是惹起頭頸肩臂手痛重要的發病因素。所以, 消除局部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曲安奈德因此在頸椎病的治療中被廣泛應用。
3.2 曲安奈德由于毒副作用較大, 用量應嚴格控制;王文德[2]在頸椎病的用藥中提出 “少量激素”, 并強調一般經3次激素治療, 效果不明顯者, 應及時修正診斷和治療方案。但具體用量沒有提及。
3.3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 微量曲安奈德和常規用量相比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說明療效跟用量不呈正相關;微量不影響頸椎病的恢復。微量組副作用出現的幾率, 程度都明顯低于常規用量組, 這在病情復雜, 療程較長, 用藥次數較多的病例中更為突出。微量曲安奈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值得推廣。
[1]宣蟄人.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上卷).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106.
[2]王文德.針刀治療頸椎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