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心房顫動為一種常見心律失常, 主要由嚴重感染、代謝異常、心房重構、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及冠心病等因素引起, 可導致患者產生心力衰竭、血管栓塞等疾病[1]。心房顫動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眩暈、氣短、心悸及胸部不適等, 若不進行及時治療, 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甚至危及生命。胺碘酮為常用治療心房顫動藥物, 雖具有一定療效, 但效果不佳, 患者用藥后復發率達35%。厄沙貝坦是一種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 具有延緩心房重構, 預防心房顫動發生等功效。本文對本院收治的心房顫動患者給予胺碘酮及厄沙貝坦聯合治療, 取得滿意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64例, 均經常規或動態心電圖檢查確診為陣發性心房顫動, 主要臨床癥狀均為心悸、氣短及眩暈等, 排除合并其他心、肺、肝及腎等嚴重疾病患者、電解質紊亂患者及對本文所用藥物過敏患者。將所有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32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 女7例, 年齡30~78歲, 平均年齡(59.4±3.2)歲, 病程1 d~5年, 平均病程(2.2±0.5)年, 發作持續時間45 s~8 h,平均發作持續時間(1.3±0.3)h, 發作次數12~35次, 平均發作次數(23.2±5.4)次;對照組男24例, 女8例, 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59.1±3.3)歲, 病程1 d~5年, 平均病程(2.1±0.6)年, 發作持續時間45 s~8 h, 平均發作持續時間(1.4±0.2)h, 發作次數12~35次, 平均發作次數(23.5±5.5)次。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及發作次數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胺碘酮(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254)治療, 口服, 0.2 g/次, 3次/d, 連續治療5 d, 服藥中如轉為竇性心律, 從次日進入第2周治療, 服完第1周按常規做心電圖1次, 以了解胺碘酮對心臟電生理的影響, 特別關注QT間期, 如無異常, 從第2周起調整用藥劑量, 0.2 g/次, 12 h/次, 服藥中如發作終止, 轉為竇性心律, 從次日起進入第3周治療, 第2周后再常規做心電圖1次, 如仍無異常, 再次調整用藥劑量, 0.2 g/次, 1次/d, 連續治療5 d, 休息2 d, 總療程為3個月。若患者在第1周或第2周服藥期間陣發性心房顫動消失, 則從次日起調整用藥劑量,0.2 g/次, 1次/d, 連續治療5 d, 休息2 d, 總療程為3個月。觀察組再給予厄沙貝坦(修正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3912)治療, 口服150 mg/次, 1次/d, 若患者血壓低至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則考慮調整劑量[2]。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個月后竇性心律維持情況為觀察組28例(87.5%),對照組24例(75.0%);6個月后竇性心律維持情況為觀察組25例(78.1%), 對照組16例(50.0%)。觀察組患者各時間點竇性心律維持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陣發性心房顫動為常見心律失常, 若不及時治療, 將影響患者生活。臨床上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常用藥物為胺碘酮,雖然該藥具有明顯臨床效果, 但其不良反應也不可忽略, 如導致患者發生過敏反應、甲狀腺功能紊亂等。研究表明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在減少心房纖維化和預防心房顫動中具有滿意效果。厄沙貝坦為一種ARB, 在延緩心房重構,預防心房顫動方面具有一定效果。本文對所有心房顫動患者均給予胺碘酮治療, 而觀察組患者再給予厄沙貝坦治療, 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竇性心律維持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這說明這兩種藥物聯合治療具有滿意效果。
總之, 胺碘酮聯合厄沙貝坦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療效確切, 副作用小, 應用方便, 安全可靠,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王用, 邢玉龍.胺碘酮聯合厄貝沙坦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療效觀察.安徽醫藥, 2013, 17(3): 492-493.
[2]梁珍玲, 孫葉海, 彭衛平, 等.厄貝沙坦聯合胺碘酮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3): 2836-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