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影
神經性皮炎是以陣發性的瘙癢和皮膚苔蘚樣改變為臨床特征的慢性皮膚病, 通常以肘部、頸項部和骶部多見[1]。本科2012年2月~2014年2月應用復方氟米松軟膏治療神經性皮炎, 效果顯著, 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對象 本組以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科收治的神經性皮炎患者14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的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72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44例、女28例, 年齡26~68歲, 平均年齡(48.3±11.2)歲, 平均病程(3.86±1.02)年;觀察組患者中男41例、女31例, 年齡24~72歲, 平均年齡(49.2±11.4)歲, 平均病程(3.92±1.08)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各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前均將患處皮膚清潔。對照組患者使用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均勻涂抹于患處皮膚, 2次/d、療程21 d;觀察組患者使用復方氟米松軟膏均勻涂抹于患處皮膚, 2次/d、療程21 d。
1.3 療效評價 ①療效指數>90%為治愈;②療效指數介于60%~89%為顯效;③療效指數介于20%~59%為有效;④療效指數<20%或者加重為無效。臨床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的分析和處理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42例治愈、16例顯效、11例有效、3例無效, 臨床有效率為95.83%,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26例治愈、13例顯效、16例有效、17例無效, 臨床有效率為76.39%,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5例出現皮膚發紅疼痛, 副反應發生率為6.94%, 觀察組4例出現皮膚發紅疼痛, 副反應發生率為5.56%,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神經性皮炎被認為是神經精神障礙性皮膚病的一種,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其可能與大腦皮層的功能紊亂相關。表皮的過度角化、棘層出現肥厚、表皮嵴發生延長、真皮層的毛細血管發生增生增厚、淋巴細胞浸潤于血管周圍為其典型的病理改變[2]。糖皮質激素的外用治療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手段。由0.02%的氟米松和3%水楊酸兩種主要成分組成的復方氟米松軟膏為一種具有中等強度的局部應用的甾體類藥物, 作為合成的二氟糖皮質激素在神經性皮炎的治療中效果確切。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3], 氟米松成分具有顯著的抗炎、促進血管收縮、抗過敏和抗組織增生的功效;水楊酸成分發揮著角質促成和松解的作用、促進脫屑和止癢消炎、對皮膚表面的酸性環境具有穩定作用、還有助于糖皮質激素向角質層的深部進行有效的滲透和加快其藥效的顯著發揮。本組研究中, 應用復方氟米松軟膏治療的觀察組的臨床有效率高達95.83%, 顯著的高于應用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的對照組76.39%的臨床有效率, 但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與黃為[4]的臨床研究結論一致, 表明復方氟米松軟膏是治療神經性皮炎高效、安全的藥物。
綜上所述, 神經性皮炎應用復方氟米松軟膏治療起效快、有效率高、不增加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 是一種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療方法。
[1]胡文慧.神經性皮炎對比治療81例臨床觀察.陜西醫學雜志,2011, 40(7):802-803.
[2]馬錫俊.復方氟米松軟膏治療神經性皮炎及慢性濕疹療效觀察.臨床醫學, 2010, 30(7):99-100.
[3]柯丹, 刁慶春, 伍津津.復方氟米松軟膏治療108例神經性皮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重慶醫學, 2010, 39(23):3219-3220.
[4]黃為.復方氟米松軟膏治療慢性濕疹及神經性皮炎的臨床療效觀察.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3, 24(12):2718-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