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奇
研究表明, 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兒易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且好發于機械通氣48 h后, 是臨床常見的機械通氣并發癥之一[1]。本文將對本院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100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兒給予臨床研究, 從而探討小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分布情況及其耐藥性, 為臨床醫生用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0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兒中, 其中男57例, 女43例, 年齡3個月~11歲, 平均年齡(5.57±1.34)歲,機械通氣持續時間2~21 d, 平均時間(7.13±1.46)d, 原發疾病:胎糞吸入綜合征7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2例、肺透明膜病22例、腦挫傷7例、病毒性腦炎41例、脊髓炎2例、重癥肌無力4例、瑞氏綜合征12例、神經根炎3例。
1.2 方法 采用一次性無菌吸痰管經套管抽吸或氣管插管采集痰液后, 接種于伊紅美蘭瓊脂平板、選擇性巧克力瓊脂平板、5%~10%羊血瓊脂平板, 霉菌則采用沙保弱氏瓊脂培養基培養, 北京天壇有限公司提供藥敏紙片, 記錄痰液標本實驗室檢查結果(病原菌分布情況及耐藥性), 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指定1名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實驗室檢驗醫師完成100份痰液標本檢驗工作。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原微生物分布情況分析 100份痰液標本共檢驗出100株致病菌, 其分布情況如下:肺炎克雷伯菌44株(44.00%)、大腸埃希菌21株(21.00%)、銅綠假單胞菌15株(16.00%)、金黃色葡萄球菌12株(13.00%)、其他(鮑曼復合不動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流感嗜血桿菌、克氏檸檬酸桿菌、臭鼻克雷伯菌等)8株(9.00%),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最高, 對比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耐藥性分析 100株致病菌耐藥性分析結果如下:①大腸埃希菌:亞胺培南20%、慶大霉素91%、頭孢哌酮77%、哌拉西林58%、環丙沙星31%、頭孢曲松0%、頭孢他啶20%、頭孢唑林0;②肺炎克雷伯菌:亞胺培南26%、慶大霉素86%、頭孢哌酮100%、哌拉西林59%、環丙沙星29%、頭孢曲松13%、頭孢他啶18%、頭孢唑林0;③銅綠假單胞菌:亞胺培南18%、慶大霉素80%、頭孢哌酮60%、哌拉西林60%、環丙沙星0、頭孢曲松0、頭孢他啶50%、頭孢唑林0;④金黃色葡萄球菌:萬古霉素0、亞胺培南17%、慶大霉素78%、頭孢哌酮20%、頭孢曲松45%、頭孢唑林22%、哌拉西林67%、環丙沙星43%。由此可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等主要致病菌對慶大霉素、頭孢哌酮、哌拉西林等臨床常用藥物未發生敏感, 提示對此類藥物具有較高耐藥性, 不適于臨床治療使用, 而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對慶大霉素、哌拉西林敏感性較高, 提示對此類藥物具有較低耐藥性。
有研究顯示, 患兒在住院治療期間獲得的感染稱為院內感染, 包括住院期間感染或住院期間獲得而出院后感染[2]。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屬于院內感染, 是指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48 h后至拔管后48 h內出現的肺部實質性感染疾病[3]。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屬于常見的肺實質性院內感染疾病, 其發生原因為機械通氣使患兒呼吸道屏障消失, 且局部留有創傷, 因此利于細菌侵入機體引發炎癥反應。近年來, 隨著臨床醫學水平不斷進步, 機械通氣已廣泛應用于兒科患兒治療過程中, 雖可對其原發疾病治療效果提供幫助, 但若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則將加重機體病情, 增加其脫離呼吸機治療難度, 延長住院治療時間, 對其身心均造成嚴重影響, 甚至造成死亡等嚴重后果, 應引起廣大醫護工作者高度重視[4]。
本文研究可知,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兒主要致病菌為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高達44.00%), 但仍有少數患兒出現鮑曼復合不動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等不常見致病菌感染, 且患兒大多對亞胺培南、慶大霉素、頭孢哌酮、哌拉西林等抗生素藥物具有較高耐藥性, 應用此類藥物治療將無法獲得滿意效果, 提示臨床醫生對此類患兒進行治療時, 不應僅憑以往經驗盲目用藥, 以免貽誤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
綜上所述, 臨床醫生應對疑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兒進行及時的實驗室檢驗, 明確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后給予針對性的用藥治療, 從而保障患兒獲得滿意療效及預后, 提高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1]邵麗佳, 朱以軍, 徐瑞龍, 等.小兒肺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調查.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20(17): 2699-2701.
[2]鐘和悅, 馮寧益.小兒肺炎480例痰液細菌培養及耐藥性分析.廣東醫學, 2010, 31(6): 770-771.
[3]劉明華, 張慶玲, 府偉靈.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流行病學和診斷進展.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4, 14(1): 116-118.
[4]劉漢楚, 鮑連生, 盧珊榮, 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原菌培養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16):3517-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