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煒,陳 燕,劉桂娟,吳珊珊,胡蘇珍,郭玲玲,王 波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浙江寧波 315104)
由于西方發達國家護理人員的短缺和國內涉外醫療機構的不斷涌現,國內各醫學院校相繼開設了涉外護理專業,以培養國際型護理人才。雖然涉外護理專業在國內開設已有10余年,但尚未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大多依托于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存在文化沖突、溝通障礙等問題,難以滿足國際化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1]。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明確國際化護理人才的核心能力,使我國的涉外護理教育逐步與國際接軌,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研究以核心能力理論為指導,采用文獻分析和德爾菲(Delphi)專家咨詢法,構建涉外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為國際化護理人才的培養和評價提供依據,并為國際護理人員完善自身核心能力提供參考。
1.1 研究步驟
1.1.1 成立課題小組 由英語教師1人、護理專業教師5人組成課題小組,主要從事護理專業課程及護理英語的教學和研究。課題小組成員負責課題的論證、設計、實施、整理分析和評價工作,包括檢索國內外文獻、確定研究主題、開展涉外醫療機構調研、擬定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評價指標、專家咨詢及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整理和意見提取。
1.1.2 擬定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草案 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2-6]的基礎上,以核心能力理論為依據,通過對浙江省寧波、杭州、紹興、義烏等地區及上海的多家涉外醫療機構實地考察和調研,初步擬定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草案,形成函詢問卷。
1.1.3 確定咨詢專家 根據專家選擇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原則確定入選標準:副高級及以上職稱;具有國外護理院校學習或醫院進修經歷3個月以上;從事或分管涉外護理教育或涉外臨床護理工作。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浙江、上海、澳門等地區符合入選標準并愿意參加本研究的15位專家。
1.1.4 專家咨詢 共進行兩輪專家咨詢,采用電子郵件和現場調研兩種方式發放和回收函詢問卷,確保問卷的有效性。函詢問卷包含以下幾部分:第1部分為專家邀請函和知情同意書,介紹研究的背景和目的;第2部分為填表說明;第3部分為評價指標咨詢表,包括3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和41個三級指標,由專家對各個指標的重要性做出評價,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分為很重要(5分)、較重要(4分)、重要(3分)、不重要(2分)、很不重要(1分),并設有刪除或修改意見欄,便于專家對備選指標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4部分為專家情況調查表,包括對指標的熟悉程度(Cs)和判斷依據,Cs分不了解(0.2分)、了解(0.4分)、熟悉(0.6分)、較熟悉(0.8分)、很熟悉(1.0分)5個等級,判斷依據分為理論分析、實踐經驗、參考國內外資料、直觀感覺4類,判斷依據對專家判斷的影響程度分別為大、中、小。最后附有專業術語解釋。在第1輪專家咨詢結果匯總的基礎上修改形成第2輪咨詢問卷。
1.2 指標入選標準 指標入選標準為結合第1輪專家咨詢的意見后,在第2輪專家咨詢結果中同時滿足重要性賦值均數>3.50,滿分比>0.20,變異系數(CV)<0.25為標準[7],經課題小組集體評議后確認指標的篩選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和分析。指標的描述性分析用頻數、構成比、均數、標準差及CV表示;運用權威系數(Cr)、專家意見集中程度、CV和協調系數(Kendall’sW)對專家咨詢的可靠性進行檢驗。其中,專家積極系數用問卷回收率表示,專家的意見集中程度用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表示,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用CV和Kendall’sW表示。
2.1 專家基本情況 兩輪專家咨詢的專家人數均為15人,年齡42~52歲,平均年齡(46.93±3.03)歲;其中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人(13.3%)、護理教育工作4人(26.7%)、護理管理工作9人(60.0%);具有正高職稱8人(53.3%),副高職稱7人(46.7%);博士4人(26.7%),碩士8人(53.3%),本科3人(20.0%);臨床工作年限為15~26年,平均(20.07±3.86)年。
2.2 專家的積極性 由問卷的應答率來表示[8],兩輪專家咨詢的有效回收率均為100%,其中第1輪有9名專家提出了建設性的修改意見,占60.0%。說明專家對本研究的積極性較高。
2.3 專家的權威程度 專家的權威程度表示專家咨詢的可信程度[3]。Cr由兩個因素決定,即專家對各級指標的判斷系數(Ca)與專家對研究內容的Cs。在兩輪專家咨詢中,請專家對判斷依據和Cs進行自評,計算出Cr(Cr=Cs+Ca/2)為0.88,Ca為0.91,Cs為0.85,均>0.70,說明本研究的結果可信度較高。
2.4 專家的協調程度 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主要用CV和Kendall'sW表示,本研究第2輪函詢結果中各指標CV最小為0.00、最大為0.18,各指標專家意見Kendall'sW見表1,第2輪函詢結果顯示專家意見趨于協調(P<0.05),說明專家的意見在第2輪趨向一致。

表1 各指標專家意見Kendall's W
2.5 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對專家意見的匯總分析,對各級指標進行修改,兩輪專家咨詢共刪減5個條目,增加6個條目,修改10個條目,最終形成的指標體系共包括3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41個三級指標,具體見表2和表3。

表2 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

續表2

表3 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三級指標)
3.1 咨詢專家的特點分析 參與此次研究的專家來自于浙江、上海、澳門等地區,均為從事或分管涉外護理教育或涉外臨床護理工作的專家,具有學科代表性和地區代表性,能從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國涉外護理的水平。另外,在Delphi咨詢法中,調查表回收率是專家意見匯總的基礎,回收率達到50%結果可用于分析和報告,回收率達70%則表示為非常好,本研究兩輪咨詢問卷在規定時間內的有效回收率均為100%。此外,專家還針對涉外護理教育或涉外護理臨床實際情況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意見,說明專家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通常Cr>0.70是一項比較好的Delphi專家咨詢,本研究Cr為0.88,說明參與本研究的專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研究結論可靠。
3.2 各級指標充分體現相關主題 課題小組在深入研究國際化護理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內涵及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綜合專家意見建議明確了國際化護理人才除了應具備一般護理人才所必需的知識、技能、能力外,還需具備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并綜合考慮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對護士的人文素質要求,以及學習和研究能力等,確定了國際化護理人才評價的一級指標體系包括專業能力、語言能力和其他綜合能力。二級指標緊緊圍繞上述三個方面展開,專業能力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和文化理念;語言能力包括公共語言交流能力和專業語言交流能力;其他綜合能力包括護理倫理與法律、自主學習能力、人文素質、循證與科研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凸顯了涉外護理工作中多元文化護理、語言交流能力和其他綜合能力的重要性。三級指標的內容較具體,如針對護理專業能力中的技能,包括了綜合健康評估技能、突發或應急情況處理、護理問題的確定、護理問題的優先秩序、各項護理操作技能、健康促進與患者教育、疾病預防與母嬰保健,圍繞護理程序展開;而針對文化理念,包括了宗教信仰與習俗、文化與健康以及文化一致性護理;而針對專業語言交流能力,包括了病歷書寫與病程護理記錄能力、綜合溝通能力、護患溝通能力、關注服務對象的語言與非語言的反應等4個三級指標,值得重點指出的是此處的語言并非就指英語,當然英語可能是其中用的最多的一種語言。專家對各項指標重要性評分的賦值均在4分以上,說明指標體系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能充分表現有關的主題。針對具體的評價依據,專家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經課題小組討論接受專家意見對評價指標進行了修改,例如在一級指標專業能力中增加二級指標文化理念和相應的三級指標宗教信仰與習俗、文化與健康等,在二級指標護理倫理與法律中增加三級指標尊重服務對象的權利、尊重服務對象的隱私。對于描述籠統、不易實施的指標進行了修改,使評價更清晰、具體,如三級指標中的關注服務對象的語言和非語言反應、護理研究能力、護理科研成果的運用能力等。通過兩輪的專家函詢,取得了意見趨同的預期效果。
3.3 指標的權重分析 本評價體系的一、二、三級指標的權重是通過科學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計算出來的。如原一級指標中專業能力的權重0.55,語言能力的權重為0.33,可以看出專家首先重視專業能力,其次是語言能力,而其他綜合能力的權重偏低,僅為0.12,考慮到其他綜合能力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經課題組討論決定,將一級指標的權重調整為專業能力的權重為0.50、語言能力的權重為0.30、其他綜合能力的權重為0.20。
參考文獻:
[1] 王娟,藍宇濤.國際護理人才需求與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6:24-25.
[2] Canadian Nurses Association (CNA) (2005) Position Statement: Regul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Nurse Applicants into the Canadian Health System[EB/OL].http://cna-aiic.ca/ CNA/documents/pdf/publications/PS79_Regulation_e.pdf
[3] Tanya,Bieski.Foreign-educated nurses:an overview of migration and credentialing issues[J].Nursing Economics,2007,25(1):20-23,34.
[4] Takeno,Yukari.Facilitating the transition of Asian nurses to work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10,18(2):215-224.
[5] 王薇,吳婉英.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價工具在護理教育中的研究現狀[J].護理與康復,2010,9(7):572-574.
[6] 周彩華,張玲芝,饒艷,等.護理專科生臨床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與信效度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3,12(9):815-818.
[7] 程書肖.教育評價方法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7-59.
[8] 李玉革,曹明芹,劉金寶.德爾菲法在新疆艾滋病綜合評價指標篩選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統計,2013,30(1):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