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就四川縣域經濟分類考核辦法專訪省財政廳基層財政管理處
本刊記者 周淼葭 潘興揚
6月27日,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試行)》(下簡稱《考核辦法》)。《考核辦法》選取16個指標對四川省183個縣(市、區)進行年度考核,并一改以往“一刀切”的考核方法,將所有縣(市、區)劃分為市轄區、重點開發區縣、農產品主產區縣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四個類區,依據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實行分類賦權、分類考核,相應地在指標考核權重上予以區分,并按照全省拉通排名和類區分類排名相結合的辦法選取確定“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
為此,《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專訪了四川省財政廳基層財政管理處相關負責人,深入了解《考核辦法》出臺背景、相關內容等情況。
激發縣域競相追趕新動能
四川省幅員廣闊,人口多、底子薄,地區差異較大,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現實的基本省情決定了發展始終是四川省的第一要務,經濟建設仍然是興省之要。為更好地體現四川省委十屆三次會議提出的“三大發展戰略”,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格局,夯實底部基礎的戰略取向,極有必要整合現有的各類考核辦法,重構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機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四川省委十屆四次全會也提出,要“建立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
目前,四川省對縣域經濟的評價考核種類較多,有評價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實力的“十強縣”評比,有評價落實生態保護政策的生態縣建設考核,有農民增收書記縣長負責制考核,還有評價縣域經濟發展的先進縣激勵獎勵等。雖然各自都在其領域發揮了一定的促進和引導作用,但是整體協調性較差,政策信號比較零亂,不利于發揮考核機制的整體效應。
對縣域經濟實施考核,旨在激發縣域經濟競相追趕、跨越發展的新動能,促進全省經濟形成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聯動互助發展的生動局面。而縣域經濟統籌發展,就是需要因地制宜,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如果只是“一刀切”,只按照某一種考核辦法,必然不能充分地發揮出各地的優勢,因此可說分類考核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可讓縣域經濟走上了一條更好更良性的發展之路。
充分考慮不同地域類型差異
此次考核最顯著的特點是實行綜合分類考核,既要體現不同類別縣的發展取向和發展重點,又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域類型的發展基礎和條件差異,還要激發經濟弱小縣發展積極性。因此,按照全省拉通排名和類區分類排名相結合的辦法選取確定“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體現了縣域差異與多層次激勵相結合。如此,使不同基礎、特點、發展取向的縣域有了可比性,既保證了考核結果的科學性,也使先進縣(市、區)對于同類縣域具有更強的示范引領作用。
《考核辦法》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環保等三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綜合分類考核,以發展質量、速度和成果共享為考核重點,設置了16項考核指標。在權重賦予上,既體現各項指標相對均衡,又對更能體現該類區發展取向和發展重點的指標賦予較高權重。為鼓勵加快發展,對各項指標的總量和速度按45%:55%分配權重,導向明顯。
在發展成效方面,選取體現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效益、促進加快發展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及增速、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及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和服務業增加值及增速、城鎮化率和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占比等8項指標,綜合反映縣域發展成效。
在發展質量方面,則選取控制發展成本、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率、空氣環境質量指數等4項指標,考核發展質量。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GDP)及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及增速”,體現了科學發展理念。
在發展目的方面,選取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落實全面小康目標、促進發展成果共享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增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等4項指標,且4項指標在四類區縣中都保持較高的權重,表明發展成果共享依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出發點,突出發展成果共享,促進全民小康的目標。
歷經10個月反復論證
新的縣域經濟考核辦法從起草論證到最后由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經歷了10個月的時間,多次征求市縣和省級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并組織專家進行了反復論證。在今年5月10日召開的縣域經濟工作會議上,將《考核辦法》初稿印發給四川省21個市州和183個縣區的黨政主要領導人,以征求更為廣泛和專業的意見。在立足四川省實際情況、考慮不同訴求、反復試算求證的基礎上,確定了考核辦法的最終指標和權重。
從表彰的35個“2013年度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來看,不同基礎、特點和發展取向的縣都有入圍,既有平原地區經濟發達縣,也有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縣,既有重點開發區縣,也有重點生態功能開發區縣,體現了縣域差異與多層次激勵相結合,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考核理念。
《考核辦法》中劃分的4個類區考核各有側重。對市轄區和重點開發區縣而言,經濟發展依然是重中之重,重點考核的7個促進經濟加快發展的指標,權重達50%;對農產品主產區縣,經濟指標權重雖然達到45%,但主要集中在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及增速、糧食總產量及增速兩項指標上;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縣,重點考核貧困人口變化率,森林覆蓋率兩項指標,引導發展生態建設和服務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