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
山,是制約也是優勢。
客觀地說,相比較于平原和丘陵地區,盆周山區缺乏相對較好的地理區位和交通條件,雖部分屬于四川民族地區范疇,但不能充分享受少數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這些因素造成其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較低,工業化、城鎮化嚴重不足,城鄉二元結構非常突出,在經濟、社會、法制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縣域經濟發展任務更為艱巨。
山的海拔起落帶來梯度變換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物種資源,除了產量可觀的普通糧食蔬菜作物以外,還有大量的商品經濟作物,如藥材、山珍、煙葉、茶葉。山水組合的優秀地理環境也使得盆周山區有著良好的發展生態旅游的實力,未深度發展現代化和城鎮化使得盆周山區悠久的人文歷史更完好的保存,厚重的文化底蘊、歷史遺跡和紅色記憶也為發展復合型旅游產業奠定了基礎。政策上,盆周山區是國家實施連片扶貧開發戰略的重點區域,其發展成效受到高度重視。
2013年年末,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平原地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加快盆周山區縣域經濟發展,要壯大特色經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提高資源科學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縮小盆周山區與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差距。目標到2017年,13個以上的縣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其中1個縣達到300億元;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小康。
盆周山區已成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區域,是決定四川能否在全國率先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山地經濟催生特色產業
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指導意見,盆周山區應繼續發展生態和特色農業,重點發展茶葉、特色水果、優質蔬菜、道地藥材、特色食用菌、特色畜禽、冷水漁業、木本糧油、林板加工、珍稀樹木及花卉苗木等特色生態產品,進而依托生態農業資源,培育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推進區域型農業公共品牌創建,支持創建國家級和省級農產品品牌。
“十一五”以來,盆周山區縣特色和生態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各個山區縣根據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結合自身優勢,紛紛探索集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為一體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較為有力地推動了盆周山區縣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蒼溪縣位于四川盆地北緣,近年來,當地以土地流轉為手段、以農業園區為依托,讓獼猴桃種植成為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路徑。通過對氣候、土壤等條件的科學測量分析,紅心獼猴桃大規模種植興起,蒼溪規劃50萬畝紅心獼猴桃標準化基地,力求打造百億獼猴桃產業。蒼溪縣順勢成立獼猴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就地取材進行加工,先后開發生產獼猴桃濃縮制品、果汁飲料、果醋、果脯等6大系列30多個品種的產品。
蒼溪現代農業園區推行則萬畝園“帶”千畝園、種植園“套”養殖園、產業園“聯”農戶標準園的“群園”模式,形成“因山就勢、長藤結瓜”的組團式山區產業發展特色,更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豐富了農民的收入來源。目前,全縣建成跨鄉跨村萬畝現代農業園區12個,發展千畝園區52個,已建成紅心獼猴桃產業基地26萬畝。蒼溪也成為了中國紅心獼猴桃第一縣及原產保護地、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和全國綠色農業示范區。2013年,蒼溪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億元,成為了盆周山區發展特色農業的代表。
除蒼溪的獼猴桃之外,筠連的紅茶和苦丁茶、洪雅的奶牛養殖、通江的木耳和香菇等,都是近年來四川盆周山區涌現的品牌農業和農產品項目。然而,盆周山區雖成功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優勢發揮種植和養殖實力,也較好地選取特色經濟作物進行生產發展,但始終沒有擺脫資源輸出和低層次加工的形態,沒有將農業資源有效轉化為產業鏈,農業產業化發展顯得很薄弱。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在讀博士葛黨橋認為,農業現代化既包括生產條件、生產技術、生產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又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所以,農業現代化是從傳統農業向農業現代化轉化的過程和手段,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四川盆周山區有優厚的農業資源,經過一段時間在農網改造、農田土地改造、人畜飲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方面的工作,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條件得到改善;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能人,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得到推廣;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有效轉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提高了農業技術裝備供給能力,促進了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這些都為農業產業進一步現代化打下了基礎,盆周山區農業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山區旅游風景獨好
盆周山區生態優越,環境承載力強。這里由中亞熱帶濕潤氣候主導,四季分明,溫和多雨,年均溫度一般在13℃以上,無霜期220天以上;山地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間,相對高度500-1000米;森林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很高,其中,沐川縣以77.3%的森林覆蓋率位居四川省前列。在這片綠色的環形區域內,蔭蔽著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漢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如珙縣的僰人懸棺,興文縣的喀斯特地貌等。
然而,除川北的九寨溝,西部的海螺溝、香格里拉等高山旅游得到規模化地開發之外,其他大部分盆周山區的旅游資源仍有待開發。如何盡快開發利用盆周山區優厚的旅游資源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使山區人民增收脫貧,同樣是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旅游業的振興與發展,既離不開旅游資源的深度發掘和旅游精品的強力打造,更離不開優質平臺的精心構建。不久前,2014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在劍門關景區開幕,為劍閣縣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通過舉辦文化旅游節,景區濃厚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得以展現,客源流量不斷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雙豐收。
據統計,僅6月25日至7月3日,劍門關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2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遞增27.5%。劍閣縣副縣長張春華評價:“通過文旅節的大平臺,劍門蜀道的旅游品牌建設正逐步走向高端,良好的品牌效應可提升景區綜合服務能力,進而不斷提高旅游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據了解,透過文旅節,廣元53億元的旅游項目簽約協議正式簽訂,在展示地區特色旅游魅力的同時,進一步對外打響了廣元旅游的名聲,帶動了當地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達州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是川渝鄂陜四省的交匯地,北部橫亙大巴山,華鎣山由北至南縱臥其間,山地約占全市總面積的70%,是四川省盆周山區的典型地域。達州擁有高山原始森林植被和頂峰氣象奇觀等自然旅游資源和悠久的巴人文化、完整的紅色遺跡等人文旅游資源。然而,受山地地形地貌和交通的影響,達州市旅游業起步晚、發展慢,加之景點距離較遠較松散,旅游規模顯得小氣。21世紀初期,特別是自四川省委、省政府下達《關于加強培育旅游支柱產業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決定》和《關于加快四川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后,隨著達成鐵路、成達和達渝高速公路通車,達州旅游業的發展才呈現出新的生命力。旅游人次逐年增加,旅游收入持續上升,保持了山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交通,交通,還是交通
交通,交互聯通。盆周山區要強勢崛起,增強發展后勁,交通還是關鍵因素。
盆周山區地處四川盆地邊緣,地理位置錯綜復雜,往往存在天然阻隔,導致交通不便、信息不靈通、商品物質流通渠道不暢;區域內的區縣遠離四川省會成都市,更遠離我國其他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受經濟發展條件制約尤為突出;大部分縣市遠離鐵路、不通水路航運,還未構建起縱橫交錯的運輸網絡。交通已然成為制約旅游業發展的頭號難點。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廖祖君提出,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應向盆周山區縣傾斜。在交通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中,堅持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重點加大對盆周山區縣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貨運鐵路等交通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在全省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過程中,要更加合理地分配道路資源,除了天府新區和成都經濟區之外,要統籌考慮盆周山區縣進出口主通道建設,形成出入便捷、縣際連接、縣內通達的綜合交通路網,縮短盆周山區縣與大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增強其承接大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能力。不僅要確保山區縣全部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有條件的縣建設鐵路客站和貨運站,打通盆周山區縣聯結省內大城市和出川的大通道,更要加快主要公路設施的提檔升級,將國道、省道提高到二級公路及以上水平,支持山區縣內部公路的改造和修建。
近年,四川交通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蜀道難”的問題正在得到解決。四川交通投資持續連年大幅度地增加,高速公路超常推進。據交通運輸廳數據,到2015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將突破6300公里,建成18條進出川大通道,基本建成全省高速公路網,全省公路總里程也將達27.4萬公里,勢必強而有力地解決盆周山區發展受限問題,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盆周山區,指圍繞在四川盆地周圍邊緣、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地區域,它呈菱形分布于四川盆地四周,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占四川全省總面積的23%左右。地勢以中低山為主,東緣有巫山、七曜山(現屬重慶),東南和南緣為大婁山,西緣有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等,北緣有米倉山和大巴山。
盆周山區是四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從發展縣域經濟的角度來看,搞好城鎮化和工業現代化,盆周山區的綜合發展是四川省重要的戰略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