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斌
在工業化中期,結構層次優化、生產效率提高和質量效益提升將成為主基調。順應這一發展階段的新變化,需要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推動產業升級,完成由工業初期向中期的轉變。
創新驅動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由資源、投資等要素向無形的知識、科技、人才等高級要素轉換的過程,是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必經階段。當前,南充工業經濟發展面臨宏觀環境趨緊、市場需求不足、用工緊缺、利潤空間縮小等困難,轉型升級進入到了深度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應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南充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勝法寶,以創新驅動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準確把握工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在特定發展階段,工業化過程就是經濟發展過程。就南充的情況來看,當前工業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的加速期。全市2012年人均GDP為1.88萬元,按2007年美元(當年平均匯率7.39)折算為2543.9美元。在此階段,土地、能源、用工等要素制約日益趨緊,主要依靠物資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競爭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在工業化中期,結構層次優化、生產效率提高和質量效益提升將成為主基調。順應這一發展階段的新變化,需要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推動產業升級,完成由工業初期向中期的轉變。
同時,南充工業經濟的發展動力處于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過渡期。近年來,南充大力實施項目推動戰略,促進了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位增長。我們也清醒的看到,雖然投資總量較大,但投資結構極不合理,較大規模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領域,產業投資尤其是工業投資嚴重不足;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2011年占26.4%、2012年占21.7%、2013年占18.8%。因此,盡管投資拉動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但很難長時間保持高歌猛進勢頭,這在工業投資領域已初見端倪。南充要獲得更強的增長引擎,迫切需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逐步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的增長動力。
此外,南充工業經濟的發展質效處于產業價值鏈由低端向高端躍升的倒逼期。產業經濟學中的“微笑曲線”表明,產業鏈研發前端和服務后端屬于產業價值鏈高端,綜合收益最高;生產中端則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利潤相對薄弱。企業若要獲得更多附加值,必須向兩端延伸。南充產業低端化、規模小、鏈條短等問題突出,代工型、加工型、配套型企業多,利潤率偏低且呈不斷下降趨勢。2012年,在全市規上工業企業中,低端制造業企業占70%,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8.12%;2013年企業平均利潤下降為7.11%。尤為現實的是,南充煉油廠及其配套企業關停,盡快培育新的工業增量就顯得十分迫切。在這樣的形勢下,若不重視創新驅動,不爭取抓早抓主動,不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就會在產業分工中繼續滑向低端、始終處于被動,在新一輪發展中掉隊落伍。
促進科技與工業發展緊密結合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是引領。要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作用,努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
一是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協同創新聯盟。協同創新是促進經濟與科技融合的突破口,也是推動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關鍵所在。立足現有科教資源,采取政府與高校院所建立技術創新戰略同盟、產業園區與高校院所共建產業創新基地、企業與高校院所“無縫對接”等形式,組建一批面向產業需求和市場需求的協同創新聯盟,實現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優勢疊加。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強化跟蹤對接,努力推動市政府與四川大學等11所高校建立的戰略合作機制、依格爾與蘇州大學共建的現代絲綢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是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南充擁有駐市高等院校6所、國有科研院所8所、科研開發機構80多家、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5.7萬人,科技人員在川東北名列前茅。這批人是南充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貝”,是推進創新驅動最現實的希望所在,我們既要對他們高看一眼、厚愛三分,也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激情。鼓勵科技人員走出科研院校,面向市場需求搞研發、搞服務、領辦創辦企業。鼓勵企業出資,高校院所或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專利技術入股,與企業結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實現自主創新成果直接轉化。
三是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制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產品、到市場,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資金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出現“梗阻”,缺少資金是重要原因之一。對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產業前景好、南充發展需要的項目,都應給予政策性資金支持。應通過財政資金引導,探索建立社會資本、銀行信貸等多元投入機制,積極引進培育創新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努力破解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瓶頸。企業應把自主開發與購買專利技術、知識產權結合起來,對關鍵技術要舍得花大本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著力推動產業創新牽引升級
創新驅動發展,產業是核心。要在引進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使產業結構向高新型轉變、增長動力向創新型轉變、企業運行向效益型轉變。
一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晟達新材料、鑫達新材料、東風清潔能源商品、三環電子等產業龍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有針對性地圍繞產業需求開展招商引資,緊盯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招大引強、招高引新。積極引進高新技術類的產業、企業、項目,并通過引進名企、名品、名人,對現有存量進行嫁接改造、盤活重組,做優做大增量。
二是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產業創新并不是要放棄傳統產業,實際上是要揚棄傳統產業中落后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應圍繞油氣化工、絲紡服裝、汽車汽配、輕工食品等傳統產業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加大技術改造力度,著力突破核心技術產業化、先進裝備更新、信息技術運用等關鍵環節,增強企業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創建能力。
三是提升產業發展的創新平臺。產業園區是集聚創新要素、整合創新資源、引領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要強化全市“9+3”產業園區的創新功能,有前瞻性地規劃建設產業技術服務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科技金融機構等公共服務平臺。整合產業園區各類創新資源,完善提升基礎配套,將產業園區打造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要素集聚區。
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企業是經濟與科技的關鍵結合點,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一個創新活力充分迸發的地方,必然是企業唱主角、挑大梁。
一是推動企業成為技術研發投入的主體。企業要走出產能過剩的困境,最根本的出路是加大研發投入,推進自主創新。目前南充市60%以上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不足1%,很多企業還根本沒有。我們既要注重引導企業老板以戰略眼光規劃企業發展,善算大賬、算長遠賬,舍得把賺來的利潤投入研發;又要強化政策配套,通過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行貼息、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信貸支持等方式,調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積極性。
二是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各級各相關部門要積極研究制定政策,以市場需求為路標,促進創新政策向企業傾斜,支持企業自建或聯合科研院所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流動站等研發平臺,引導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科研機構向企業集中、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
三是推動企業成為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主體。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信息平臺、技術轉移平臺、技術交易市場等成果轉化平臺,為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科研選題突出企業需求、吸引科技成果來南充落戶轉化等措施,形成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委常委、市國資委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