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翔正
摘 要 美國的生涯教育理論,經歷了職業輔導、職業生涯發展和指導直至生涯輔導的發展歷程,我國香港和臺灣在效法美國的基礎上,建構了獨具特色的本土化生涯教育模式。通過理念適存的環境比較,我們應從完善保障機制、價值體系和輔導培訓機制入手,形成“生涯輔導”的本國特色。
關鍵詞 生涯輔導 本土化 環境比較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Comparison of Occup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Localization of Environment
DIAO Xiangzheng
(Jiangsu Institute of Commerce, Nanjing, Jiangsu 211168)
Abstract USA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theory,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guidanc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and career guidance, and China's Hongkong and Taiwan based on imitating the American, construct the unique local career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the concept of surviv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perfect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value system and training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career guidanc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areer counseling; localization; environment
1 國外職業生涯輔導關于立法、發展的歷程
1.1 立法
20 世紀初期的職業發展理論是西方以心理學研究為基礎的有關職業匹配和發展的一系列理論總稱。生涯輔導思想最早源于美國職業指導運動,在美國的教育史上,為改革職業生涯教育,有過兩次專門的政府法案。
第一次是20 世紀 70 年代的《生涯教育法案》(Career Education Act Opportunity Act)。1974年,生涯教育被美國國會確定為全國重點項目,當時“生涯教育”法案已被9個州通過,同時在42個州推行。其重要意義在于有效促進學生職業選擇。第二次是90年代的《學校就業法案》 (School-To-Work)。《學校就業法案》的通過,意味著從職業認識到職業選擇的完整指導體系在美國的建立,學生能自主地進行選擇和實施未來的人生規劃。
1.2 發展歷程
職業生涯理論影響著職業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人在組織環境中的角色轉換和同化,個體特征及早期成長環境,人與組織及社會環境的匹配,社會文化環境,人的自我職業規劃等。
職業生涯理論的發展經歷的階段為:人職匹配的職業指導階段——關注全人類終身發展的生涯輔導階段,產生了許多方面的理論,如發展性、社會學習、類型學理論以等。這種發展總結起來大致經歷了從職業指導到職業生涯發展與輔導再到生涯輔導的階段。
(1)關于職業指導階段: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帕森斯(Frank Parsons)、威廉姆遜(E.G.Williamson)和霍蘭德(John Holland)。主要的實踐活動是幫助職業選擇和決定有困難者,其使用的工具是心理測驗,堅持的是心理學科的人職匹配理論,兩大貢獻首先是重視職業的指導工作,并積極開辟新的研究方向以及職業指導,強調社會的指導和幫助以及教育工作者是科學的職業選擇的前提;第二、提出了運用于職業指導的人職匹配理論, 以理性科學的方法建構該理論,為科學實施職業指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職業生涯發展與輔導階段。主要代表人物有薩帕(D.Super)和羅杰斯(Carl R. Rogers)。根據前人的理論以及實踐基礎,薩帕提出了終身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并賦予了其新定義,指一個人一生任職的所有職位的統稱。薩帕將生涯發展階段劃分為五個階段:生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另外,薩帕的生涯彩虹理論認為人的生涯發展還包括發展的深度與廣度,深度即每個人扮演角色所投入的程度;廣度,即人的一生扮演的各種不同角色,如嬰兒、學生、工人、教師等,由此職業輔導開始向生涯輔導演變。
(3)生涯輔導階段。這一階段始于20 世紀 70 年代,它的職業發展與輔導理論更進一步地外延至家庭生活;職業輔導的主導者從社會和民間,過渡到學校、政府、再到企業。專家、學者開展研究的視野,是基于生命全程與整體的觀點,探討工作和家庭的有機統一和平衡,將職業生涯納入個人整個生涯之中,豐富和發展了職業生涯理論。
2 國內外職業生涯教育的本土化
2.1 國外大學生的生涯教育本土化相關經驗
“本土化”成為一種普遍的學術運動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德國、英國、日本等經濟發達的國家都提出本國大學生職業生涯的理論。在理論界比較一致的看法:依據各自的社會實際與需要,以批判的方式吸收外來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提出符合自身的理論設想,揭示客觀規律并大膽創新和實踐,這是各國“本土化”的任務。總結各國職業生涯教育的經驗,大都經歷了“移植——借鑒——對話——創新”這四個階段,以全程性和發展性的生涯輔導理論為主流,通過立法為國家的生涯教育指明方向,通過財政資金扶持,建立完備的機構,培養專業化的指導師資隊伍,廣泛借助多媒體應用和軟件測量工具。
2.2 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本土化歷程
中華職業教育社以及清華大學校長周寄梅先生早在1916年就針對西方國家的職業指導理論與經驗,開展了探索活動。現階段,頗具特色的要屬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
全程性和發展性是香港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注重的關鍵。高中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專業是香港職業生涯教育的全程性表現。通過人職匹配的測驗結果,依據院系的分配,發展性包括:學校對入校新生進行相關輔導,包括謀生、生活、學習社交四個方面;第三,校企不斷地統計分析畢業學生的發展資料,并將畢業生和用人企業的意見和要求定期更新反饋,使高等教育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始終緊密結合在一起。
實現咨商工具的本土化是臺灣努力的目標。金樹人先生通過對西方生涯理論的理解,總結了以下幾個特征:一生中連續不斷發展歷程的時間性;生活中各種事態連續演進的方向性;每個人的獨特性;以事業角色為主,加上其他與工作相關角色的空間性;個人在尋求它的時候,它可以存在的現象性,人作為生涯創造者的主動性。
20 世紀 90 年代,生涯規劃與輔導理論開始從歐美傳入我國大陸。在2003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有明確規定:“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納入日常教學”。現在,我國個高校對生涯輔導的研究與實踐基本都停留在引入與借鑒的初級階段。因此,建構本土化的高校生涯輔導勢在必行。
3 職業生涯理念適存的東西方環境比較
生涯輔導理論要求人們去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職業的變遷,強調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追求人生中多種社會角色的最佳發展,從而實現個體的生命價值。其實施依靠的社會機制和信念環境包括:
3.1 把人才流動以及保障機制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礎
“生涯輔導”在西方之所以能夠盛行,與相應的體制和制度有很大關系。我們以美國為例看一下,首先,美國以企業需要為前提錄用員工,實行自由雇傭的就業制度,員工的工作能力和品質為標準;雇員應聘工作,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意愿自由選擇。美國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由于地區差異不大,因此戶籍不影響就業,通訊方便的互聯網以及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有助于員工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手續簡便和渠道交流暢通的優勢,決定著就業的市場變化是勞動力市場價值規律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尊重契約,以法治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案促進就業,幾乎囊括了就業輔導培訓的各方面,為促進就業和職業發展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法律保障。
當前的中國,市場經濟制度亟待完善,人才自由流動和平等競爭機制還需多方面建設,受人事制度、戶籍制度、本專科文憑、家庭觀念,以及東西部經濟發展差異、西部省市就業市場所提供的崗位相對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想靠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去獲得所期望的職業是不現實的,因此要想“生涯輔導”在中國開展,必需要充分考慮中國的體制障礙。
3.2 強調個人價值實現的價值體系
西方的文化傳統,經歷過文藝復興,人性觀得到充分張揚,“人,認識你自己”作為文化名言,肯定人的尊嚴和追求個人自由,并一直影響到當代。今天的西方社會,強調個體的價值實現,個體處于重要的地位,個體利益高于社會利益,制度是為個人而設并為其服務的,因此,個人就成為了西方 “生涯輔導”的出發點和歸宿。秉承這樣的價值理念,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和自我實現。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促使美國人對人性的尊重達到非常高度。自信 、挑戰、自我展現、競爭、冒險,是西方人的特點,這種特點使他們對于新職業和生活方式積極主動,這種市場需求影響著“生涯輔導”在西方所占據的地位。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人在追尋個人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也在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在承擔“生涯輔導”的責任上,企業和高校都很積極,一方面高校的就業質量以及就業率是聲譽和生源的嚴重影響因素,另一方面企業不斷培訓人才的同時也增強了對人才的吸引力,并節約招聘開支。所以,西方的“生涯輔導”雖然高舉“個性”大旗,但究其實質,職業輔導與國家經濟實力增長互為因果。
中國的文化傳統,受儒教仁義禮智信的影響,強調先“國”和后“家”。在國家、集體、家庭 和個人利益的先后排序中,中國人堅信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受“中庸”文化的影響,更關注集體社會的和諧與共同發展。
3.3 完善的職業輔導體系和培訓機制
20世紀90年代以后,特別是歐盟各國中,政府對“生涯輔導”越來越重視,這就成為了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的非常重要一部分。多種形式及遞進程度的職業與生活教育貫穿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的所有學習階段,主要內容積極發展職業傾向,掌握運用生活技能,擁有自我的生活決策觀以及理解技能,不斷完善擇業技能等各方面的內容。
目前,有些西方國家制定了相關政策法規,來推動職工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促使高等教育機構面向社會開放,并且鼓勵一些高校招收相對數額的職工成為大學生。針對職工的這些特點,也為了繼續教育的推進,高校改進考核方法以及一些相關學分制度,開設夜間研究生院,實行更加有效的課程制度。企業內部的培訓和教育則向縱深發展,以新技術運用為基礎和滿足多種教育需要為目標,教育的場所出現了家庭化、社會化的趨向。社會各單位的文化教育組織如科學館、博物館、文化活動中心、體育場(館)等,也加入到了“生涯輔導”這個隊伍中,社會教育網絡呈現多層次、多形式、多種類的特點。
龐大的“生涯輔導”體系的維持,公共就業信息服務網、職業信息網和學習交流網等免費向全社會開放,必須借助政府的財政投入。經費來源除了政府投入、學校自籌外,也包括企業的資助。
目前我國教育經費比較有限,實施全面的“生涯輔導”面對的困難不少。如我國從1999年開始實施職業指導師資格鑒定制度,截至2009年已有5萬多人參加了職業指導人員的培訓鑒定,約3萬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目前美國大概3000人對應一個指導師,職業指導從業人員超過16萬人。這其中高級職業指導師不足3000人。
這些文化機制、觀念習慣上的差異,使中國的“生涯輔導”本土化進程,不可一蹴而就,要探索適合自己的理論和實踐道路。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重大課題“高校貧困生職業生涯輔導模式研究”(JSJM00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韓寶慶.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1.2.
[2] 胡元聰,黃曉梅.職業生涯規劃實踐的國際比較及我國的改革方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8.5.
[3] 龍立榮,李曄.職業輔導思想的歷史嬗變——從職業指導到生涯輔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1.
[4] 姜進,俞婷.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本土化路徑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