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萍
摘 要 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創造“意義世界”,使大學生擁有超越現實生存困境的資質與能力。明清經典小說是深邃思想的載體、精妙藝術的創造,在潛移默化的閱讀中,讓大學生能夠自尊自愛、積極進取、睿智博學,并最終實現“詩意地棲居”。
關鍵詞 生存困境 哲學思辨 詩性修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Training Qualification and Ability Beyond Survive Dilemma
——Analysis of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 Objectives Reached by the
Classic Novel from the Ming and Qing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Point of View
WANG Haip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The ultimate goal of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create a "sense of the world", so that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to survive beyond reality qualifications and abilities. Ming classic novel is the carrier of deep thought, exquisite artistic creation, reading subtle,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self-esteem, aggressive, intelligent erudite and ultimately achieve "poetic dwelling".
Key words survive dilemma;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poetic accomplishment
明清經典小說從本質上看,它是思想和藝術的載體,是一種美的創造,它外在的形式層面表現為優美,在思想意義方面表現為深刻,在道德文化層面又呈現為崇高。因而明清經典小說的閱讀能使學生一方面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對自己乃至國家有一種責任感。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創造“意義世界”,并使大學生具備超越生存困境的資質與能力。具備了這種資質和能力,才能擁有健全的價值觀和堅韌的意志品質,才能自尊自愛、積極進取,才能最終實現“詩意地棲居”。
1 自尊自愛、平等獨立的婚戀思想
愛情是生命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可以是提高生命價值的華貴之物,也成為了一部分大學生逃避現實的避風港,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大學階段如何正確對待愛情和樹立健康的婚戀觀尤顯重要。明清經典小說中的愛情種類繁多、花樣翻新,且能從不同角度進行熏陶,使大學生的愛情觀更成熟,更具責任感。
愛情是最具生命意識的情感,愛情的神奇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生命底層,對人的精神、生命之刺激是最深刻的,對人的生活、行為之影響是最深遠的,戀愛意識就是生命意識。“三言二拍”中的賣油郎秦重真誠地愛慕花魁娘子莘瑤琴,最終贏得了愛情。而杜十娘雖為歌妓,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用生命捍衛了愛情的尊嚴。聊齋愛情更是美不勝收。名妓瑞云從絕代佳人變得極丑,賀生卻不以美丑論愛情,仍對她癡情不改,這是無條件的知己之愛。黃生對牡丹花神香玉忠貞而不猜忌,演繹了穿越古今的生死之戀。《紅樓夢》中愛情更是獨步古今。薛寶釵嫵媚風流,林黛玉風神靈秀,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盟的矛盾碰撞,又給我們帶來意味深長的啟示。現實生活中,身為女孩,以潔身自好、經濟獨立、內外兼修為美,身為男生,以大愛于心、寵辱不驚、智勇雙全為帥。愛情而不濫情。讀古典會讓大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愛不僅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戀愛。只圖享受、不負責任的輕率行為理應受到指責。大學生端正戀愛態度,處理好愛情與學習兩者的關系,在交往中遵守道德規范,彼此真正尊重,讓青春在快樂與充實中愉悅度過。
2 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
信念是促使人產生意志的內在動力。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中國式教育下順利成長,往往經受不住嚴重的挫折和考驗,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加上大學時期學習的壓力及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常常產生焦慮陷于困頓。這種困頓既可以把人百煉成鋼,也可將人壓得粉碎。當代大學生肩負重任,中國夢的實現需大學生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力和百折不回之精神,以應對來自多方面的困境。
明清經典小說為我們提供了多方向多角度的精神榜樣。《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外柔內剛,具有百折不撓永不言敗的精神。由堅忍而堅韌。他決心匡扶漢室,以天下為己任,雖遭受多次大敗,但始終沒放棄自己的抱負,最終贏得三分天下問鼎華夏的資格。《西游記》里取經中的孫悟空是把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統一在一起的典范。大鬧天宮展示了他追求自由、桀驁不馴的一面,而西天取經使他歸于正途,為取得能拯救人類于水火的真經而努力拼搏。因而也成了他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桀驁不馴的個性自由精神固然美好,可如果生活中都像孫悟空一樣無限發展個性自由,勢必對他人的自由構成傷害。所以孫悟空放棄花果山的享樂生活,實際上是超越了對個人自由價值的局限,而把普度眾生作為更高更遠的追求,達到更和諧美好的境界。明清小說中,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經典小說滋養下的大學生必會具備高遠的情懷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擁有敏銳的感知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擁有充分的自信和堅定的意志品質,擁有了無敵的內在軟實力,也必會增強生活和事業的競爭力。學會在生活中正確對待挫折與壓力,逐漸在學習生活中體現出自尊與自信,只有如此才會在未來人生道路上風雨無阻、日夜兼程。雖路漫漫而始終鍥而不舍,終成大事。
3 睿智博學、思維縝密的哲學思辨能力
在中國哲學史上,以佛釋道思想為基礎的哲學思想,是一個視野開闊、境界高遠、觀念眾多的思想體系,其充滿理性的思辨特質,在中國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因素,吸引和滋養了后代的無數作家。明清文學作為古典文學的最后階段,中國思辨哲學的豐富資源更是激發了文人的創作靈感,培育了他們的悟性智慧,使明清經典小說更具引人入勝的思辨魅力。
儒釋道思想互補是明清小說的文化特征。小說借用儒釋道觀念對人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思考,充滿了哲學思辨意味。《三國》中的諸葛亮,魅力四射,光彩照人,他是具有大智慧、具有超凡力量的人,他思維縝密,對事情分析透徹。諸葛亮的這種大智慧一方面體現在他淵博的知識儲備上,小說中的諸葛亮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熟讀了古今典籍,另一方面體現在他善于靈活運用各個門類的知識。隆中對可以說是他的天才預見,思路清晰、邏輯性強,極富有文采。在隆中對中始終貫穿著相對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比如強弱是相對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官渡之戰中,曹操相比于袁紹,“名微而眾寡”,但是曹操能打敗袁紹關鍵在于“人謀”,再比如隆中對中體現出的“既要有為,又要適時不為”的思想,不可與曹操“爭鋒”,要“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最后等待時機,才能一統天下。小說中劉備的發展都是沿著諸葛亮的這一思路發展的,違背了就必遭失敗。可見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深厚的哲學修養。小說中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更是他靈活運用道家相對主義和辯證法的杰出范例。虛虛實實、利用矛盾,舌槍唇戰中取得了最大的戰略利益。
《紅樓夢》對世情生活的描繪已令人嘆為觀止,它所開拓的思維空間更非尋常作品所能達到。其中的盛衰之理、窮通之運雖不失其真,然又撲朔迷離、變幻莫測。這一切,得力于作家的閱歷和修養,同樣得力于思辨能力和悟性智慧。《紅樓夢》中靜極思動、樂極生悲,以盛寫衰、以樂寫哀,有其深刻的穿透力和尖銳性。《紅樓夢》中人物對應或者對立是普遍存在的,甄士隱和賈雨村,一個秉性恬淡,一個熱衷功名,一冷一熱,一沉一升,榮枯易位,真隱假顯。李紈清心寡欲,王熙鳳欲壑難填;黛玉孤高自許、寶釵安分隨時;體現在寶玉人生態度上的莊禪心境,寶玉的言論中也透出一種深邃的思辨的色彩。
小說中的哲辯思想,兼顧了永恒與變化的雙重要求,使自己既可因為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為變化之理而勇于創新。如此人生方可動靜得宜,收放自如,把握當下,充實并快樂著。閱讀這些經典,品悟其中精髓,能使浮躁中的大學生沉潛下來,寧靜以致遠。這些精彩段落,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自己的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益莫大焉!
4 典雅自然、明慧澹泊的詩性修養
學會詩意地棲居,是我們共同的追求與向往。詩意棲居的本質在于激活生命的本來靈性與本能追求,給學生的夢想插上翅膀,使未來的生活更有意義。近年來,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界的一個重要議題,而提高幸福指數才是追求的終極目標。這正印證了一句話:“教育不在于給予什么,在于打開,就像詩,給我們第三只眼”,這種詩意的美會使人的心靈凈化、升華。
《聊齋志異》與《紅樓夢》被譽為小說史上的雙璧,一文一白、一長一短,極富詩性美。《聊齋》中的優秀作品堪稱美文,思想美,語言美,構思美,意境美。如《宦娘》中的愛情以音樂為媒介,它的整體構思是建立在《詩經》中的名句“琴瑟友之”之上,《黃英》寫菊精,顯然是借陶淵明的菊花意向反做文章。而實現詩意的棲居,是整部《紅樓夢》所追求境界,就是詩意戀情、詩意棲居和詩意生命永存永在的夢。《紅樓夢》發現了一個具體的就在每個人身邊的詩意源泉,這就是女兒身上所負載、所蘊含的詩意。賈寶玉、林黛玉、妙玉、香菱都向往詩意棲居,豐富細膩、立體復雜、優美動人的紅樓世界,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明清經典小說中的詩意以特有的浪漫性和自由性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和積極的發展思路,在涵養品性、達成教化等方面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成為大學生走向現實理想和人性深度的標尺。其蘊含深厚的詩意直接影響人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憫人的情懷,它以其或崇尚理想自由浪漫、獨立完滿,或慷慨激越、浩然曠達,坦對禍福,對于創造學生詩意的生命形式,改變精神境界,有積極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教育的本質在于人生價值和意義的體現,讓大學生在心靈交流、情感傳遞中充實人生,實現幸福的真正提升。通過明清經典作品的感悟,讓學生發現美的真諦并學會藝術化的生活,使學生在豐富的人文情境中快樂學習,從而使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摒棄浮躁,遠離功利,使學生真正獲得審美愉悅和詩意快感,在多種藝術的交織和溝通中提升能力,在創造和發現中激發靈感。進而張揚個性,放飛夢想,展示新時代大學生的魅力,并以此構成現代大學的軟實力。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明清經典小說思想藝術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研究。項目編號:NJZC13310
參考文獻
[1] 周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M].北京:中華書局,2006.8.
[2] 樊浩.人文素質的教育形態及其知識生態[J].教育研究,2005.8.12.
[3] 呂啟祥.紅樓夢尋——呂啟祥論紅樓夢[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2.
[4] 弗萊克斯納.A.現代大學論[M].徐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何云波.第三只眼[J].現代大學教育,200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