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莊馥璘
摘 要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自2007實施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針對該政策的實施對象的學習狀況卻鮮有調查。本研究主要針對東北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群體,通過問卷調查、文獻綜合、訪談等多種研究方法,采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分析,了解其學習狀況,探究當前該群體學習狀況松懈的共性和個別原因。最后,為解決問題,本文簡要提出幾項措施。
關鍵詞 免費師范生 學習松懈 原因 措施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識碼:A
Causes of Lack of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Learning with Free Education
——Tak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 Xin, ZHUANG Fuli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 Free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ed since 2007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but learning situ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objects rarely investigation. This study aimed at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fre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group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comprehensive documentation,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use of control variables method to analyze, to understand their learning situation,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group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lax common reasons. Finall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briefly proposed several measures.
Key words free normal students; learning lax; cause; measures
1 研究分析
1.1 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擇實證分析與案例分析、統計分析與數理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式,采取問卷調查、文獻綜合、訪談等具體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東北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東師”)的在校免費師范生(以下簡稱“免師生”)。為增強研究的針對性,研究對象被分為三組(大一組、大二大三組、大四組)。本研究深入東師所有免師專業,累計發放問卷2000余份,收回有效問卷1800余份,并逐題逐版進行量化統計,得到大量一手數據。同時,本研究深入采訪了東師不同學院的相關學生和教師,并對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建議進行分析綜合。
1.2 研究目的
東師是實施免費師范生政策的試點學校,目前已有小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漢語言文學、歷史學等18個專業招收免師生。除貫徹免師政策外,學校精心制定培養方案,安排名師為其授課。但相較于非師范生,該群體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時間不充分、缺乏學習動力等情況。本研究預期達到四個目標:第一,了解免師生日常時間分配、側重點及心態,大致總結部分免師生學習狀態松懈的原因。第二,與免師生密切交流,篩選可操作性建議。第三,向校方提供研究成果,以期引導免師生正確對待學習和未來職業。第四,向相關政策部門提供更優方案,提高免師群體的社會關注度,增強社會對該政策的合理性和積極性的理解。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國內對該政策的研究涉及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原因和意義、部屬師范大學對該政策的執行、如何處理該政策中的各種關系及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公平性等幾個方面。然而,對于該制度實施對象的在校學習情況卻少有完整的研究,更缺乏對其學習狀況松懈原因的分析。國際方面,西方國家及發達國家鮮有對免師制度的應用和研究,其教育支出往往直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所以,對部分免師生學習松懈的原因及對策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2 原因探究
2.1 共性原因探究
2.1.1 對免費師范生政策缺乏科學全面的了解
該政策本身包含較多優惠條件的同時也有諸多就業限制。報考時,大多數高中生未對其中的限制性條件進行充分了解和考慮,很大程度上是被優惠條件吸引。問卷顯示,為家庭減負、增加錄取機會及工作穩定是報考者選擇該政策的前三大原因,占83%。而對政策了解度的提升基本來源于其自身經驗而非理論學習。上述情況極易導致研究對象產生后悔、抵觸等情緒,使學習積極性不高。
2.1.2 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較低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0%的同學是從現實利益角度出發選擇該政策,而非出于熱愛教師職業或認同教師身份。在明確就業方向后,免師生更關注的仍是工作地、待遇及考研深造等問題。因此,缺乏職業理想和奉獻精神、草率選擇會使其對專業學習缺乏心理、技能準備并產生失衡情緒。
2.1.3 學校培養欠缺
(1)課程設置不合理。38.1%的免師生認為“課程設置不合理”:第一,課程結構不盡合理。學校主普遍將專業課教育列為重點,對其他三類規定課程(通識教育、教師教育、實踐教育)重視不夠。第二,課程內容不盡合理。30.6%的學生認為“所學內容枯燥、陳舊,學習興趣不濃”,26.5%的學生認為“學習內容多且難,不易掌握”。(2)技能培養力度不夠。首先,學校對此缺乏重視度。22.6%的免師生認為學?!昂鲆晫W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其次,缺少實踐平臺。17.7%的免師生認為這將影響自身素質提高和就業信心。第三,效果欠佳。超過80%的免師生認為教學設計、板書設計和講課說課是最亟需提高的三大技能,這表明技能培訓效果未能完全達到學生預期。(3)教育主體引導缺位。學校教育主體引導缺位表現在:某些任課教師自身素質不高,學風浮躁;輕視教學,照本宣科,缺乏必要的指導;社會責任感匱乏,只教書不育人。(4)定向分配。調查中顯示,有76%的同學表示學習生活中確實有“偶爾懈怠”的情況,主要理由為——“對大學生活感到迷茫”和“反正要回去當老師為何還要刻苦”。
2.2 控制變量分析
(1)控制學科、性別、年級,比較城鄉差異。共同原因之下,關注群體內部的差異則更能深入理解問題的因果、癥結所在。較之農村應屆免師生,城市免師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不足。首先,其教師職業信念不堅定。相當一部分城應學生優先關心工作待遇、再分配問題,職業歸屬感不強。其次,城應免師生自我定位較高,認為政策束縛其個性發展及素質提升,對政策適應度較差。調查顯示,超過70%的城應免師生表示“考慮過違約,但視情況而定”、認為“教師收入過低”、“承諾從教時間過長”。對于600元生活費補貼的實際作用,82%的城應生認為其不能滿足生活需求,只有8%的同學認為夠用。然而,只有9%的農應免師生認為生活費無法滿足其生活。(2)控制城鄉、性別、年級,比較學科差異。由于課程設置問題,理科免師生厭學、曠課的現象較文科更加嚴重。75%的理科生認為目前課業設置非常難,20%認為一般。該現象也反映在理科生的掛科率較之文科要高出22%。其次,理科生目前學習與未來職業脫節較大。(3)控制城鄉、性別、學科,比較年級差異。不同程度的懈怠除與畢業、就業壓力的大小有關外,訪談顯示,由于角色定位迷茫,較之其他年級,高于30%的大一學生學習熱情不足。其次,新生的職業認同停留在個人經驗與外在評價階段,對教師角色與素養的建構缺乏明確認識。
3 暫時性措施
綜上,問題存在于政策、高校及學生自身等層面。首先,在彰顯個人權益的今天,以定向服務換取優惠的政策極易引起免師生的抵觸。第二,手段與目標對接不準。以精英教育模式面向全體學生,加之追求自主,偏遠地區的學生往往不能安心服務家鄉,因此該政策促進教育公平的初衷將受到減損。第三,所招收學生之意愿與政策不相適應。報考者欠缺對政策的理解、進入免師行列的門檻缺乏針對性,這將使學生與免師生培養的適配度降低。第四,課程設置與課外引導缺乏針對性、科學性。以東師為例,學生意見較大之處為教師技能訓練與課程時代感的欠缺。以下為調研得出的幾點初步建議。
第一,政策要更加尊重免費師范生的自主選擇權,適度縮短承諾從教時間、放寬對從教地點的選擇,以此增加城鄉學生職業地選擇的公平性。時代在發展,政策的靈活性就必須增強,國家政策性調控與市場調節需更好地結合。
第二,開設多元化的課程,在培養精英教師(專業人才)的基礎上,為免師生中小學或幼兒園的職業選擇做準備。例如,對理科生開設“大學語文”、對文科生開設“大學數學”、“計算機”等教學課,完善免師生的基礎素質結構。同時,此措施更加針對有志于鄉村教育的學生,使其有能力勝任“一師多科”的教學工作,盡早理解農村的教育現實。
第三,通過提高師資力量、制定有差別有步驟的教學計劃來增強學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度。實際上,對個人來說,其所在群體受到的待遇及該群體的整體素質較高,會直接增強其對個人身份的認同度。因此,可以聘請水平較高的教授或骨干教師擔任班級導師,讓學生從入學開始即接觸該專業及專業教育的高水平研究。目前,東北師范大學建立了“三維輔導制”,然而,據調查學生與輔導者之間的關系仍不夠緊密。設立班級導師,將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大師進行心靈對話,并提高凝聚力和認同度。
第四,設立面試機制,暢通信息。東師錄取免師生的唯一標準是分數。然而,被錄取者的動機是不同的、接受免師政策信息的渠道也可能不暢通。免師教育需要進一步“精耕細作”式的經營。因此,需要建立面試機制,充分了解學生的“職業志向、行為品德、心理素質、團隊精神,避免一部分不適合從事教師職業的考生誤入相關專業,確保每一名免費師范生都‘適教樂教?!迸c此同時,加強對政策內涵的宣傳,力求對學生、學校、政策負責。
4 結語
“在教育科學領域,教育變革的實施同樣關注外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不僅包括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還包括以教育體制和教育政策為主的教育制度環境?!?當下,教育制度的環境絕不可以僅僅滿足通過“計劃”滿足全國師資的狀態,更應該照顧免費師范生從事教師職業的舒適度,從而全面縮小地域間的教育不公平、提升教學質量。通過對東北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學習、心理及生活習慣的調查,“精耕細作”而非“粗放式”的免費師范生政策和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中央編辦: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S].
[2] 李曉娟,孫楚航.免費師范生學習狀況調查研究.當代教育科學,2011(2):57-60.
[3] 董少校.建培養未來卓越教師的“特區”——上海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培養改革紀實.中國教育報,2014(5):6.
[4] 曲鐵華,馬艷芬.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實施的障礙分析.教育發展研究,2009(7):22.
[5] 趙秀紅,翟帆.熱點透視:免費師范生如何走向基層留在基層.中國教育報,200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