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遠興
摘 要 大學語文教育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為品格,促使理工科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對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理工科大學語文教育現狀不容樂觀,要在立足于傳統語文文學教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開展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 大學語文 語文教育 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University Languag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Humanity Qua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XIONG Yuanxing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iyang, Guizhou 550003)
Abstract University language education can shape students' behavior of good moral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to promote their ideals and faith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the human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pres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language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in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carry out humanistic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hinese education; humanity education
0 引言
人文素質廣義上是指人們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由這些知識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內化在人身上所形成的氣質、風度、修養和品格等,它主要指一個人的科學文化素養、文學藝術修養、道德品質、心理品質、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社會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人文素質狹義上是指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它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①對學生而言,主要指綜合文化知識的集成,是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跟自身學習、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是其適應社會及環境的體現。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好壞,對我國未來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目前,在我國教育環境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有部分功利化思想已經滲透到思想教育中。迫于來自社會需求的各種壓力,用人單位和待業者更加重視證書、文憑和技能,極少有人或單位重視從業者的人文素質,學生普遍存在“一技在手,走遍天下”的思想。人文素質不是短時間就可以顯現出來的,但人文素質對于個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很多理工類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時也沒有將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納入其中,重理工輕人文,重技術輕素質,重專業輕基礎的現象普遍存在。過分側重技能教育,忽視人文素質教育,長此以往,學校將變成技能培訓的場所,這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同樣,僅僅經過技能培訓,邁入社會后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是毫無益處的。大學教育,其根本應該是人文素質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要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1 當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
為了解當前高校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情況,為高校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參考,我們依托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科研課題《大學語文對高校理工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研究》,對貴州省內高校的理工科學生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調查和訪談學生除學科為理工科外無特定范圍。從調查數據來看,高校理工科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良好的公德意識和政治思想品格、關注社會生活熱點、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等諸方面的人文素質,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1.1 人文知識儲備不足,人文基礎常識薄弱
人文基礎常識薄弱和我國大學的課程設置有關。在我國高校中,普遍存在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狀況。由于文化熏陶較弱,導致學生的人文素質較低;專業教學較窄,以至于學生的美術基礎和學術視野較窄;功利主義較為嚴重,導致學生缺乏扎實的基礎訓練和全面素質培養;共性制約較強,導致學生個性發展存在較多不足。
調查說明,理工科大學生經過多年的學習,對我國古典文化、現當代文學發展有所了解,但知識掌握大多數僅限于課本,課外擴展較少。學習人文知識,才能提高人文素質,但理工科大學生對人文知識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理工科大學生不能切實為提高自身人文素質而努力。
1.2 少數學生道德觀念不正確,對人生社會價值的認識有所偏頗、理想與信念不堅定
我國一直在提倡建設和諧的社會,建設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近幾年媒體上頻頻報道過由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不高,導致了不好的事情發生,并在社會上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在不少大學的校園中,傳統的美德已經不被人們所重視了,關于雅俗的定義還有相關的道德標準已經在部分大學生的身上發生了錯位。部分學生行為不規范、不文明,并且生活的品位不高,隨眾心理非常強,追求個性但是紀律的觀念非常淡薄。并且意志力比較脆弱,抗壓能力不高,遇到壓力的時候不懂得積極解決問題而是選擇消極面對。endprint
調查表明,部分理工科大學生對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動力的信念不夠堅定,對中國夢的理解比較模糊,對于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等大問題關注不夠、興趣不大。
1.3 實踐行為能力較弱,創新意識不足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重視考試,以高考作為總的指揮棒。學習主要為了應付考試,學習的知識比較零碎,知識沒有系統化。學生在大學階段的教育中,又因為專業的需要,把學生分到各種專業中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教育方式就容易忽視學生的精神世界。再加上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僅僅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內化教育不到位,這樣就使得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術,但是沒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尤其是缺乏人文素養。
有人對中國的教育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我們的優勢是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和學生的應試能力較強,不足是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和缺乏創新精神。高校理工科大學生的培養應該知識與技能并重,大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 大學語文對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作用
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途徑很多,比如校園文化建設、理想信念教育等,但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對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巨大。
2.1 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學語文教材所選內容,貫穿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其中尤其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明成果,是先賢前輩情感與智慧的結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良精神品質。大學生可以通過大學語文教材的閱讀、鑒賞,體味、回顧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情感,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②通過教學著力引導學生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堅韌豁達、奮發向上,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思想,培養青少年學生做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的中國人,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
2.2 培養良好道德情操,堅定理想與信念
大學語文作品大多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體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如辛棄疾一生懷才不遇,報國理想屢屢受挫,卻依然不改愛國情操。作家不僅以其藝術成就吸引學生,更以其人格魅力深深影響學生,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由于學生通過作家作品的解讀、體驗,引起學生與作家之間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實現感情的共鳴,容納、接收作家作品的思想情感,認識真善美,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以祖國的繁榮為最大的光榮,以國家的衰落為最大的恥辱,增強國家認同,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培養青少年學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著力引導年學生培育集體主義精神、做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的中國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3 大學語文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大學語文對提高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重要,但當前大學語文在理工科高校的開設情況卻不容樂觀。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課改為選修課,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大學語文的存廢與改革也再次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其實,人大并不是國內第一所將大學語文由必修變為選修的高校。2013年初,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公布的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顯示,在全國91所高校參與的調查中,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僅有34.8%,課時也在逐漸減少。③2009年,大學語文在貴州大學成為選修課,到了2013年,選修該課程的學生由2009年約2200人,下降到了469人,僅占全校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一。造成目前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學語文對學生的吸引力下降應該是主要原因。如何讓學生重返課堂是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3.1 建立情感教育意識,提高教師人格魅力
在教師愛的感召下,對學生開展大學生情感教育,在接受知識教育的過程中,無形之中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學生心中。大學教育要將傳授知識和情感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染下,進行交流溝通。教師的贊美能夠鼓勵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同時能夠對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造成影響。大學語文課程中,經典文章的背后都包含著作者的豐富情感,語文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和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達到提高人文素質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自身的情感意識,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在修己的基礎上教書育人。對于理工科來講,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具有較多的不同特點,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情感交流,需要良好的課堂氣氛作為鋪墊。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是自足于師生平等基礎上,實現和諧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此環境下,利用語文知識的教導,實現提高學生人格魅力的目的。
3.2 通過大學語文課程進行人文素質培養
當前,隨著社會發展,理工科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一定的變化,處事交流中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無論是學習還是其他行為,完全憑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完成。大學生崇尚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對任何事情都從利益方面進行考慮。這是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集體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淡薄,已逐漸導致犯罪事件的發生。大學語文是大學教育的重要課程,在教育過程中,將人文精神和思想教育以及道德熏陶都融入到知識傳授中,知識講述的同時,結合古代文學經典,講解氣節、廉恥和正氣。讓學生在文學作品的影響下,健全思想,提高個人修養,接受知識熏陶的同時,升華人文素質。大學語文對學生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具有重要影響,學生能夠受到文學作品的感染,促使學生智慧理性和審美價值的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結合多媒體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激發學生對文學的熱愛
大學語文教學課堂設計可以借助多媒體影音資料的展示,使語文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形象直觀,從而使課堂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創設聲光音畫相結合的情境,促使大學生在語文教育中,提升對文學的熱愛。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依據課堂內容,適當加入視頻資料,既能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同時又能激發對文學的熱愛,在激發大學生對文學熱愛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3.4 拓寬教學平臺,轉變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為迎合時代發展需要,要轉變教學模式,通過拓寬教學平臺,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將課堂知識點和課外相關讀物聯系起來,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和課堂外,教師要主動和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將情感教學延伸到課堂教學以外,使網絡、閱覽室、圖書館等都成為人文素質教學的平臺。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從而讓學生能夠真實表達情感,通過資源共享體驗,讓教師深入到學生的情感變化中。也可以通過舉辦講座等形式,開放學習空間,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情感體驗的平臺中,產生思想碰撞,體悟到課程之外的人生百態。
4 結束語
大學語文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育中,通過構建和諧平等的教育環境,利用各項資源,逐步提高教學水平,保持同學生的有效溝通,確保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促進理工科大學生全面發展。
本文為貴州省教育廳2013年高校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GH035)
注釋
① 姜健.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總報告[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2).
② 樂國安.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48.
③ 新京報.大學語文現狀:教學方式呆板 被稱高四語文[EB/OL].2013-11-25.http://www.gywb.cn/content/2013-11/25/content_336776.htm?prolongation=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