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偉
摘 要 文章從專業教師的角度討論學風建設的細節問題,探討如何激發學生靈感,加強良性競爭,團隊合作與組員互助,以及如何應對學習懈怠期,正確看待教師調停課等問題。
關鍵詞 靈感模仿 團隊合作 學習懈怠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in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ZHENG Linwei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professional teachers'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details of style construction, and inspire students to explore how to enhance healthy competition, teamwork and team members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how to deal with slack period, the correct view of the teachers adjust suspension and other issues.
Key words inspire imitation; team cooperation; learning slack period
僅有勤奮工作的勇氣和熱情對于建筑系學生來講還遠遠不夠,甚至只能說這是大部分同學都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學建筑不刻苦就出不了好成績,反過來說,即使刻苦也不能保證必然取得好成績。設計師需要靈性,所以建筑系的學生首先要考慮的恐怕還不是熬夜問題,而是要學會釋放自己的心靈,開發深層的悟性,最終點燃個體的創造力。愛迪生曾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為了激發出學生那1%的靈感,我們多付出一點是值得的。對于建筑系而言,開展各種活潑多樣的教學活動,顯然既是學習方法的推廣,又是優良學風的建設。在這方面,建筑系經過多年積累,想出了各種辦法:通過建筑學概論、建筑鑒賞等早期課程設置以及豐富的講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設計中期考核制度幫助學生檢查設計進度;通過課程設計集中點評及時總結學習得失;通過游歷四方的考察,開闊眼界、消化書本知識;通過建筑沙龍等活動培養戰友感情、團隊精神;通過系內設計作業聯展、各種設計競賽營造健康積極的競爭氛圍。這些辦法有些已經充分落實,有些還需繼續加強。
競爭與互助。毋庸置疑,建筑系學生競爭很激烈,但筆者以為絕大多數屬于良性競爭。因為,同學之間的競爭雖然激烈,但卻始終朝著共同的學習目標前進。競爭帶來的是對手、更是同路人,同學們在競爭的同時獲得共同的成長。前行的路上有同伴,其實是很幸福的,遠比一個人孤獨奔跑更有樂趣。為避免產生惡意的以打壓其他同學為目的的競爭,建議可以以我系建筑沙龍為平臺,組成各種學習小組:建筑模型、電腦輔助設計、建筑攝影、實體建構、影視與建筑賞析、音樂與建筑賞析等等,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懈怠與厭學。建筑系學生常常要面對學習低谷期的困擾,相比過熱,懈怠與厭學更可怕。一般而言,一年級新生,未開啟專業興趣時有可能出現懈怠,而經歷短暫的過渡期后將迎來一個學習熱情高漲期,再到高年級,由于繁重的學習壓力,或多或少會出現起伏,這都是正常現象。但近年來三江建筑系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學習懈怠期出現的頻率在增加,延續時間在加長。二是低年級的專業引導力度稍欠火候,導致中高年級的懈怠期出現得越來越早,越來越普遍化。這兩個問題其實是相互關聯的,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危機。應對之法:努力開展各種講座,低年級的建筑概論、建筑鑒賞、古建認知等通識性課程需要教師更有激情地演講,二三年級適時引進建筑史課,加強建筑沙龍的活動,二三四年級應該大幅增加建筑實踐環節,這里特指多主題的建筑考察,經常性組織學生考察建筑,甚至利用寒暑假走遠一點,長見識、拓眼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從江南園林到上海新天地,從帝王陵墓到現代美術館,從皖南民居到新中式樓盤,從兒童游樂場到商業中心以及城市CBD,豐富的體驗和廣博的見識不但是維持學習熱情的法寶,同時也是真正有效的學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樣學出來的學生才不是死讀書,才真正會做設計。所以,建筑系學生必須走出去,建筑系的老師必須敢帶學生往外走。作為專任教師要敢擔風險、不能怕事,而學院領導對建筑系的支持應該落實到經費。學建筑從來就不是低成本的事。
總體而言,在建筑系形成積極向上的學風應該不難辦到,專業教師和班級輔導員相輔相成,仔細甄別,因材施教就能把握住大方向。相比之下,學生失去夢想、失去熱情才是真正可怕的,僵化與教條培養不出合格的建筑師。所以我們的立場基本上還是鼓勵保持一定的學習壓力,培養同學間戰友般的情誼,維持良性的競爭機制,同時在制度管理上擁有一定的彈性,思想意識上深度關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搞好建筑系學風建設。
出勤率與課內外精力投入。對于學生而言,上課不能遲到、不能早退、不能曠課。這句話像是廢話,但我們會發現在全國各個建筑系,學生設計課遲到早退現象很嚴重,大量的學生認為只有老師給自己一對一改圖的那段時間才是上課時間,沒有改到的和已經改過的學生就會認為自己的設計課已經結束。這是一個非常不良的習慣,持這種觀點的背后實際上是對專業學習方法認識的偏差。不論是否輪到一對一講解,學生自主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都是必須的,設計課只是寶貴的與指導教師互動的機會,為了完成一個設計作業,大量的精力必須投在課堂之外。何況,在上課過程中,老師會時不時地將一些共同的問題做統一講解。因此,一個好建筑系必須有一個積極向上的良好學風。除了抓好設計課課堂出勤率以外,還應該制定出更多的激勵措施,讓學生主動安排課外時間到專業教室學習。如果可能,筆者希望能另外增設若干節設計自修課。比如每天下午、甚至晚上增加2節設計自修課,沒有指導老師,但依然有到課要求。經過有目的的引導,培養學生在教室一起做設計的習慣。其實,允許同學自由選座,會有利于小團隊的形成,這樣各個團隊之間還會形成競爭,團隊內部有更多的互幫互助。建議輔導員準備一套建筑系學生完整的點名冊,隨時核查學生到課情況、自習情況。筆者雖不贊同嚴厲的懲罰措施和激烈的師生對抗,但有完備的記錄,對學生本身就是一種鞭策,讓這些缺勤記錄成為學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使其常常警醒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對于建筑系,更突出的問題是健康積極的學風一旦形成,點名制度自然變成次要的輔助手段。老師不必整天盯著學生不能遲到,不能早退,上課不能睡大覺,晚上要強制晚自習……那些都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手段。20歲左右的年輕學子,還有未完全走出青春叛逆期,過多的管束只會徒增抵觸情緒。就算學生被抓來上課了,身在曹營心在漢又有何益處呢?點名點得再勤快,也沒有扭轉人心來得更直接有效。我們應該認識到各種點名、查崗只能作為輔助方法,而引導學生形成自覺、自律,能自主積極學習的習慣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endprint
兼職教師隊伍龐大是我校建筑系一大特色,在帶來新風的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頻繁地調停課。由于行業的特殊性和設計教學的彈性,在可控情況下的調課,應該予以理解。建筑系辦學的特點是:教師是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教學成本。由于大部分兼職教師是成熟的職業設計師,或者是高校在讀博士生,他們圍繞工程和科研,經常調整上課時間。好在對于建筑教學而言,大部分情況下是一對一傳授,只要控制好授課節奏,就不至于對教學產生不良影響。但最怕的是,部分兼職教師,頻繁調停課,且調課后補課成為混形式、走過場,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這樣根本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對于老師的調停課,我們需要更有智慧地應對,既不能刻意僵化講求形式,又不能為少數不負責任的教師濫竽充數大開方便之門。因此,我們需要更有效的監管。
有些學生有一邊聽音樂一邊做設計的習慣,筆者認為只要不影響他人,倒是無妨。寬松的工作和學習環境有利于放松心情,進行高效創作。甚至可以在低年級有組織地開展一些聽音樂畫聽后感,看電影畫觀后感等通覺類的藝術創作訓練。而設計課每45分鐘下課一次,則完全沒有必要。進入狀態后,連續工作4~5小時,再正常不過了,頻繁地中斷工作,反而不利于設計創作。大概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搞創作的人大都喜歡夜深人靜的工作環境。建筑系的學習不同于其他院系,強度大是它的基本特點。隨便一個快題設計,短則4小時、6小時,長則8小時,甚至12小時,這期間大部分被測試者都是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常有建筑師到幼兒園給小朋友講建筑啟蒙,無一例外地發現,通常只能集中注意力15分鐘的小朋友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持續注意聽講1個小時甚至更久。可見傳授的內容、形式和大腦疲勞度都是相關的,教師完全可以視具體情況調節,不必固守嚴苛的上下課時間。
模仿與抄襲。作為課程設計,我們允許學生學習、模仿他們喜愛的作品,哪怕手法拙劣也是學習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講,模仿與抄襲又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是不動腦筋的抄襲,甚至是請“槍手”畫圖,毫無疑問,發現一個,嚴厲懲處一個。因為,抄襲者不僅是剽竊了他人成果,還逃避了整個學習過程,性質嚴重。
總而言之,為建設建筑系良好學風,我們拋開形式教條,既有正面引導,也有嚴格的質量把關,二者相輔相成,積極有效地推進建筑系學風建設。
參考文獻
[1]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
[2] 李竹成.淺談建筑學專業教育的特色[J].高等建筑教育,2003(2).
[3] 王建國.中國建筑教育發展走向初探[J].建筑學報,2004(2).
[4] 李煒.關于大學生優良學風建設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6(4).
[5] 韓延明.學風建設:大學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