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立
【摘要】 目的 探討術前新輔助化療后行根治性前切除術治療直腸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100例直腸癌患者, 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 其中觀察組接受術前新輔助化療+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術;對照組直接接受根治性前切除術。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及意外損傷發生情況、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隨訪觀察盆腔局部復發率及1年生存率。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意外損傷發生率, 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局部復發率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生存率分別為96.00% VS 62.00%,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直腸癌新輔助化療后行根治性前切除手術安全可靠, 可顯著降低術后局部復發率, 提高生存率。
【關鍵詞】 直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根治性前切除術
對于超過T2分期的可切除性直腸癌, 美國國家癌癥綜合網絡(NCCN)指南推薦行術前新輔助放化療, 但是在歐洲國家對此類患者通常是給予術前新輔助化療[1]。由于直腸癌患者術后一旦復發就非常棘手, 因此降低其術后局部復發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作者科室自2011年開始對部分直腸癌患者進行術前新輔助化療, 并與同期直接接受手術的患者, 進行對比研究, 旨在為降低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率、改善預后提供幫助,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100例, 其中先行術前新輔助新輔助化療再行手術的50例(觀察組);直接行根治性前切除術的50例(對照組)。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術前均給予直腸指診、腸鏡檢查及胸、腹、盆CT, 確診并進行腫瘤臨床分期。納入標準為:超過T2分期的可切除性直腸癌患者, 排除因病灶局部固定或者有遠處轉移而無法完成RO切除及保肛手術者[2]。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入選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觀察組 接受術前新輔助化療+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術。術前新輔助化療:所有的患者接受 FOLFOX-6化療方案, 奧沙利鉑135 mg/m2靜脈滴注2 h, 甲酰四氫葉酸鈣 200 mg/m2靜脈滴注2 h, 5-氟尿嘧啶(5-FU)200 mg/m2靜脈注射, 最后5-FU 2400 mg/m2持續靜脈輸注46 h, 21 d為1個周期, 2個周期后手術。行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手術, 所有手術均由本科的同一組手術醫師完成, 手術均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操作標準實施, 分離骶前盆筋膜的臟、壁層, 保持直腸系膜完整, 在超出腫瘤部位5 cm處切斷直腸系膜, 采用雙吻合器(美國強生公司凱途弧形切割閉合器)吻合法吻合遠切端, 并要保證>2 cm的切緣。
1. 2. 2 對照組 直接接受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術, 手術醫師及手術方式與觀察組一致。
1. 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意外損傷發生情況、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隨訪、統計兩組患者的局部復發率和1年生存率。
1. 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的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有1例患者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損傷輸尿管, 經修補置管后痊愈;對照組發生輸尿管損傷和骶前出血各1例, 于術中妥善處理后痊愈, 兩組術中意外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在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兩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術后復發及生存率比較 隨訪12~50個月, 平均隨訪33.8 個月。觀察組術后有5例患者(10.00%)發生盆腔局部復發, 對照組有22例(44%)患者發生盆腔局部復發, 觀察組盆腔局部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36.2個月 VS 20.5個月, 觀察組的總體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生存率分別為96.00% VS 62.00%, 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自從Stockholm首次進行了直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試驗以來[3], 歐洲國家開展了許多關于相關的臨床試驗, 對試驗結果的理解各國也存有一定的爭議。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 直腸癌患者對術前新輔助化療的依從性良好,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了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的排氣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反而需要引起注意, 因為白細胞數下降尤其是相關感染被認為可能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吻合口瘺的發生率并未增加, 與國外相關報道結果一致[4]。作者發現雖然觀察組患者接受了術前化療, 但是并未增加手術難度, 因此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基本一致, 這也是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的原因。作者認為只要能夠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的手術要領進行操作, 不會增加術中操作致意外損傷的發生率。
“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對直腸癌手術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部分學者認為其可以將癌細胞巢和隱藏在直腸系膜內的轉移淋巴結一并清除, 顯著降低局部復發率, 因此開始質疑行術前新輔助化療的必要性[5]。但2007年公布的Dutch試驗結果否定了此質疑, 6年隨訪結果顯示單純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組的局部復發率為11.2%, 而術前新輔助化療+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組僅為5.7%。其后陸續有包括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的CR07試驗在內的眾多試驗結果公布, 這使得直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 歐洲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已將新輔助化療作為直腸癌術前治療的推薦方案。
綜上所述, 作者認為術前新輔助化療聯合根治性前切除術治療超出T2分期的可切除性直腸癌, 安全可靠, 術后盆腔局部復發率明顯降低, 患者生存率得到明顯改善。
參考文獻
[1] 黃金亮, 王繼見.結直腸癌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中外醫療, 2012, 31(6):188.
[2] 束寬山, 蘇昭然, 孫學工, 等.新輔助化療治療進展期直腸癌52例臨床分析.疑難病雜志, 2012, 11(10):801.
[3] Jensen LH , Altaf R , Harling H, et al. Clinical outcome in 520 consecutive Danish rectalcancerpatients treated with short course preoperative radiotherapy. Eur J Surg Oncol, 2010, 36 (3): 237-243.
[4] 高志慧.直腸癌前切除術的術后并發癥分析.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1, 20(10): 1135-1136.
[5] 胡凌, 唐迎春.新輔助化療對直腸癌手術的影響.中國肛腸病雜志, 2011, 1(12):16.
[收稿日期:2014-04-30]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術前新輔助化療后行根治性前切除術治療直腸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100例直腸癌患者, 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 其中觀察組接受術前新輔助化療+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術;對照組直接接受根治性前切除術。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及意外損傷發生情況、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隨訪觀察盆腔局部復發率及1年生存率。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意外損傷發生率, 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局部復發率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生存率分別為96.00% VS 62.00%,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直腸癌新輔助化療后行根治性前切除手術安全可靠, 可顯著降低術后局部復發率, 提高生存率。
【關鍵詞】 直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根治性前切除術
對于超過T2分期的可切除性直腸癌, 美國國家癌癥綜合網絡(NCCN)指南推薦行術前新輔助放化療, 但是在歐洲國家對此類患者通常是給予術前新輔助化療[1]。由于直腸癌患者術后一旦復發就非常棘手, 因此降低其術后局部復發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作者科室自2011年開始對部分直腸癌患者進行術前新輔助化療, 并與同期直接接受手術的患者, 進行對比研究, 旨在為降低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率、改善預后提供幫助,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100例, 其中先行術前新輔助新輔助化療再行手術的50例(觀察組);直接行根治性前切除術的50例(對照組)。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術前均給予直腸指診、腸鏡檢查及胸、腹、盆CT, 確診并進行腫瘤臨床分期。納入標準為:超過T2分期的可切除性直腸癌患者, 排除因病灶局部固定或者有遠處轉移而無法完成RO切除及保肛手術者[2]。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入選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觀察組 接受術前新輔助化療+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術。術前新輔助化療:所有的患者接受 FOLFOX-6化療方案, 奧沙利鉑135 mg/m2靜脈滴注2 h, 甲酰四氫葉酸鈣 200 mg/m2靜脈滴注2 h, 5-氟尿嘧啶(5-FU)200 mg/m2靜脈注射, 最后5-FU 2400 mg/m2持續靜脈輸注46 h, 21 d為1個周期, 2個周期后手術。行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手術, 所有手術均由本科的同一組手術醫師完成, 手術均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操作標準實施, 分離骶前盆筋膜的臟、壁層, 保持直腸系膜完整, 在超出腫瘤部位5 cm處切斷直腸系膜, 采用雙吻合器(美國強生公司凱途弧形切割閉合器)吻合法吻合遠切端, 并要保證>2 cm的切緣。
1. 2. 2 對照組 直接接受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術, 手術醫師及手術方式與觀察組一致。
1. 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意外損傷發生情況、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隨訪、統計兩組患者的局部復發率和1年生存率。
1. 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的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有1例患者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損傷輸尿管, 經修補置管后痊愈;對照組發生輸尿管損傷和骶前出血各1例, 于術中妥善處理后痊愈, 兩組術中意外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在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兩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術后復發及生存率比較 隨訪12~50個月, 平均隨訪33.8 個月。觀察組術后有5例患者(10.00%)發生盆腔局部復發, 對照組有22例(44%)患者發生盆腔局部復發, 觀察組盆腔局部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36.2個月 VS 20.5個月, 觀察組的總體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生存率分別為96.00% VS 62.00%, 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自從Stockholm首次進行了直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試驗以來[3], 歐洲國家開展了許多關于相關的臨床試驗, 對試驗結果的理解各國也存有一定的爭議。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 直腸癌患者對術前新輔助化療的依從性良好,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了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的排氣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反而需要引起注意, 因為白細胞數下降尤其是相關感染被認為可能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吻合口瘺的發生率并未增加, 與國外相關報道結果一致[4]。作者發現雖然觀察組患者接受了術前化療, 但是并未增加手術難度, 因此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基本一致, 這也是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的原因。作者認為只要能夠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的手術要領進行操作, 不會增加術中操作致意外損傷的發生率。
“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對直腸癌手術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部分學者認為其可以將癌細胞巢和隱藏在直腸系膜內的轉移淋巴結一并清除, 顯著降低局部復發率, 因此開始質疑行術前新輔助化療的必要性[5]。但2007年公布的Dutch試驗結果否定了此質疑, 6年隨訪結果顯示單純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組的局部復發率為11.2%, 而術前新輔助化療+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組僅為5.7%。其后陸續有包括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的CR07試驗在內的眾多試驗結果公布, 這使得直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 歐洲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已將新輔助化療作為直腸癌術前治療的推薦方案。
綜上所述, 作者認為術前新輔助化療聯合根治性前切除術治療超出T2分期的可切除性直腸癌, 安全可靠, 術后盆腔局部復發率明顯降低, 患者生存率得到明顯改善。
參考文獻
[1] 黃金亮, 王繼見.結直腸癌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中外醫療, 2012, 31(6):188.
[2] 束寬山, 蘇昭然, 孫學工, 等.新輔助化療治療進展期直腸癌52例臨床分析.疑難病雜志, 2012, 11(10):801.
[3] Jensen LH , Altaf R , Harling H, et al. Clinical outcome in 520 consecutive Danish rectalcancerpatients treated with short course preoperative radiotherapy. Eur J Surg Oncol, 2010, 36 (3): 237-243.
[4] 高志慧.直腸癌前切除術的術后并發癥分析.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1, 20(10): 1135-1136.
[5] 胡凌, 唐迎春.新輔助化療對直腸癌手術的影響.中國肛腸病雜志, 2011, 1(12):16.
[收稿日期:2014-04-30]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術前新輔助化療后行根治性前切除術治療直腸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100例直腸癌患者, 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 其中觀察組接受術前新輔助化療+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術;對照組直接接受根治性前切除術。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及意外損傷發生情況、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隨訪觀察盆腔局部復發率及1年生存率。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意外損傷發生率, 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局部復發率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生存率分別為96.00% VS 62.00%,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直腸癌新輔助化療后行根治性前切除手術安全可靠, 可顯著降低術后局部復發率, 提高生存率。
【關鍵詞】 直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根治性前切除術
對于超過T2分期的可切除性直腸癌, 美國國家癌癥綜合網絡(NCCN)指南推薦行術前新輔助放化療, 但是在歐洲國家對此類患者通常是給予術前新輔助化療[1]。由于直腸癌患者術后一旦復發就非常棘手, 因此降低其術后局部復發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作者科室自2011年開始對部分直腸癌患者進行術前新輔助化療, 并與同期直接接受手術的患者, 進行對比研究, 旨在為降低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率、改善預后提供幫助,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100例, 其中先行術前新輔助新輔助化療再行手術的50例(觀察組);直接行根治性前切除術的50例(對照組)。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術前均給予直腸指診、腸鏡檢查及胸、腹、盆CT, 確診并進行腫瘤臨床分期。納入標準為:超過T2分期的可切除性直腸癌患者, 排除因病灶局部固定或者有遠處轉移而無法完成RO切除及保肛手術者[2]。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入選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觀察組 接受術前新輔助化療+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術。術前新輔助化療:所有的患者接受 FOLFOX-6化療方案, 奧沙利鉑135 mg/m2靜脈滴注2 h, 甲酰四氫葉酸鈣 200 mg/m2靜脈滴注2 h, 5-氟尿嘧啶(5-FU)200 mg/m2靜脈注射, 最后5-FU 2400 mg/m2持續靜脈輸注46 h, 21 d為1個周期, 2個周期后手術。行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手術, 所有手術均由本科的同一組手術醫師完成, 手術均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操作標準實施, 分離骶前盆筋膜的臟、壁層, 保持直腸系膜完整, 在超出腫瘤部位5 cm處切斷直腸系膜, 采用雙吻合器(美國強生公司凱途弧形切割閉合器)吻合法吻合遠切端, 并要保證>2 cm的切緣。
1. 2. 2 對照組 直接接受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術, 手術醫師及手術方式與觀察組一致。
1. 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意外損傷發生情況、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隨訪、統計兩組患者的局部復發率和1年生存率。
1. 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的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有1例患者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損傷輸尿管, 經修補置管后痊愈;對照組發生輸尿管損傷和骶前出血各1例, 于術中妥善處理后痊愈, 兩組術中意外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在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兩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術后復發及生存率比較 隨訪12~50個月, 平均隨訪33.8 個月。觀察組術后有5例患者(10.00%)發生盆腔局部復發, 對照組有22例(44%)患者發生盆腔局部復發, 觀察組盆腔局部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36.2個月 VS 20.5個月, 觀察組的總體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生存率分別為96.00% VS 62.00%, 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自從Stockholm首次進行了直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試驗以來[3], 歐洲國家開展了許多關于相關的臨床試驗, 對試驗結果的理解各國也存有一定的爭議。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 直腸癌患者對術前新輔助化療的依從性良好,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了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的排氣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反而需要引起注意, 因為白細胞數下降尤其是相關感染被認為可能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吻合口瘺的發生率并未增加, 與國外相關報道結果一致[4]。作者發現雖然觀察組患者接受了術前化療, 但是并未增加手術難度, 因此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基本一致, 這也是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的原因。作者認為只要能夠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的手術要領進行操作, 不會增加術中操作致意外損傷的發生率。
“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對直腸癌手術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部分學者認為其可以將癌細胞巢和隱藏在直腸系膜內的轉移淋巴結一并清除, 顯著降低局部復發率, 因此開始質疑行術前新輔助化療的必要性[5]。但2007年公布的Dutch試驗結果否定了此質疑, 6年隨訪結果顯示單純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組的局部復發率為11.2%, 而術前新輔助化療+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組僅為5.7%。其后陸續有包括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的CR07試驗在內的眾多試驗結果公布, 這使得直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 歐洲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已將新輔助化療作為直腸癌術前治療的推薦方案。
綜上所述, 作者認為術前新輔助化療聯合根治性前切除術治療超出T2分期的可切除性直腸癌, 安全可靠, 術后盆腔局部復發率明顯降低, 患者生存率得到明顯改善。
參考文獻
[1] 黃金亮, 王繼見.結直腸癌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中外醫療, 2012, 31(6):188.
[2] 束寬山, 蘇昭然, 孫學工, 等.新輔助化療治療進展期直腸癌52例臨床分析.疑難病雜志, 2012, 11(10):801.
[3] Jensen LH , Altaf R , Harling H, et al. Clinical outcome in 520 consecutive Danish rectalcancerpatients treated with short course preoperative radiotherapy. Eur J Surg Oncol, 2010, 36 (3): 237-243.
[4] 高志慧.直腸癌前切除術的術后并發癥分析.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1, 20(10): 1135-1136.
[5] 胡凌, 唐迎春.新輔助化療對直腸癌手術的影響.中國肛腸病雜志, 2011, 1(12):16.
[收稿日期:2014-04-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