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程毓
又到一年畢業季。數據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727萬,比去年的699萬又有所增加。為了躲避眼前的就業壓力,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成為了“考研基地”。
本科生盲目考研,與一些普通高校教學應用性不夠直接相關。同為普通本科大學的湖北省屬高校武漢科技大學,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有著獨到經驗。企業每年向該校本科畢業生提供的崗位數和畢業生數的比例達到6∶1,該校也連續10年保持高就業率。那么,該校究竟是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
一、優化設計,專業、課程該調的調,該撤的撤
“反思一下,現在的大學課堂里有多少內容是過時的?有的工種已經不存在了,可大學的專業還在招人;有的工科生讀了4年,連本專業的行業結構都不清楚。這樣紙上談兵培養出的本科生難怪企業不會要。”有教育專家這樣抨擊當前的大學教育。武科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陳濤說,“應用性不足,所學難以付諸應用,加之近幾年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有的行業已是明日黃花,本科生就業更是雪上加霜。”
“相比于諸如職業教育、MBA等明確面向就業市場的教育品類,本科教育還是有點定位不準,因為本科教育既有其通識性、基礎性特點,又有其專業性、學術性。企業是用人的主體,如果現在的本科教學在出口建設上更多將企業需求納入進來,會更切實際。”武科大校長助理吳懷宇說。
在探索本科教學過程中,武科大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設計。在學校董事會成員、五十多家企業做調查,收集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數量和規格信息;借助網絡平臺統計分析全國相同專業的學生數和畢業生就業情況;收集國家和地方政府產業調整、轉型升級、行業發展的政策信息。
結合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武科大每年都對專業設置、招生數量和培養方案做出改變,增強應用性。自2007年起,本科增加機械電子工程、汽車服務工程等18個需求旺盛的新專業,撤銷或合并礦山機械、礦用汽車等12個老專業,各專業的招生規模根據市場需求每年調整。
有專家曾質疑這樣的做法會擾亂“經典的課程體系”,是對傳統的破壞。而吳懷宇認為,“現在的本科教育沒必要端著精英的架子,地方高校就是要培養企業能用、好用的人才。專業設置要緊跟業內前沿。”
經過調整,武科大將工科類專業實踐學分占總學分比例從國家要求的25%提高到30%以上,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大學本科4年。“當然,培養方案的效果有一定的滯后性,專業變化是否成功要等4年后才能看到。但是我們適時動態調整,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課程是較新的、用得上的。”陳濤說。
二、實行雙導師制,本科培養上“雙保險”
“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加大實習實踐的力度。但是,一些工程類企業接受大學生實習有很多顧慮。”吳懷宇說,比如生產效率、安全事故和技術泄密等方面的考慮較多。
然而,武科大僅在湖北省內就擁有武鋼、中冶南方等一百多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每年能接納兩萬多名武科大學生實習實訓。這受益于武科大多年來依托鋼鐵冶金行業和湖北省經濟發展實施的“校企合作,共享共贏”的發展模式:武科大為企業提供科研、人才服務,企業為武科大提供科研經費、實習基地。
為了“適銷對路”,武科大一半以上的學院開設了卓越工程師班、新興產業人才培養班等特色人才培養班。對人才的要求進行“定制”培養,每個班有專門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另外,在特色班創立本科生培養“雙導師制”,每5名學生配備1名校內教授和1名企業高工做導師。前3年,學生跟著校內導師蹲實驗室,做課題,到大四跟著企業導師在企業生產實踐1年。
“大四學生全年都泡在企業,一年分為2~3段,學校給學生開出任務單,跟著企業導師完成規定任務。”武科大教務處處長程光文說,為了將雙導師制落到實處,培養的全過程有質量監控和考核驗收程序。
追求高大全是地方院校發展的“常見病”,一部分地方高校專業重復設置,其后果是犧牲人才培養的質量,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想要的人才。“這和現有的評價體系有關,老師評職稱,搞教學的干不過搞科研的。大學的評估也是科研占比過重,部分地方高校為了提升排名,把精力從教學轉移到科研。”陳濤說。
“歸根到底,本科培養的最佳狀態是培養有‘張力的本科生。教育的根本任務和使命是培養人才,各個學校的區別在于培養什么層次和什么規格的人才。武科大堅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上能深造,下能就業。”武科大黨委書記劉華才說。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