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鵬舉
在我看來,“手藝里的中國夢”有對手工文化延續傳承的訴求,更重要的是復興和創造,而復興和創造,離不開產業化的推動。因此,有三個問題值得探討。首先,手藝為什么要產業化。第二,哪些手藝可以產業化。第三,如何產業化。
為什么產業化
第一點,產業化是生活化。經濟學中有個規則——沒有需求就沒有價值。所有的手藝實際上是依托于需求的,產業化就是把逐漸遠離我們現實需求的東西,重新拉回到生活,讓它重新活化,讓它和我們日常生活、和老百姓的需求、欲望重新對接。
第二點,產業化是再創新。所謂的產業化就是讓更多有創造力的人、資本,進入到手藝的傳承、保護、再生產過程中。如果沒有更多人、更多資本、更多資源入駐,產業化就成為空談。
第三點,產業化是價值融合。國務院2014年3月發布10號文件《文化創意與社會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同樣適用于手藝的傳承與發展。手藝很大的價值就在于它的融合性。手藝本身可產生的直接經濟價值較小,但是它對于相關產業的融合帶動非常強,推動手藝的產業化,實際就是讓文化價值和其他領域的價值進行一個融合的過程。
什么可以產業化
手藝的產業化,絕對不是簡單的商品化、市場化。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文化和經濟的平衡問題。在傳統手藝中,涉及到文化、審美、遺傳基因的元素,不能產業化。所謂“無為而無不為”,文化產業在文化自身傳承中要做到“無為”,在產業化方面“無不為”。
首先,數字化的部分可以產業化。針對手藝進行重新的技術加工,其數字化的部分是可以產業化的。很多博物館把文物進行數字化處理,其數字化資源完全可以充分產業化,因為它和文物本體只存在文化性的關聯,與文物本身不會產生關聯和傷害。
第二,文化元素可以產業化。許多手藝本身不具備產業開發的價值,但是手藝本身包含的許多文化元素卻可以提煉出來,重新設計,進行產業化。比如剪紙里面有許多吉祥圖案和具有不同寓意的圖案元素,這些元素就可以被賦予新生命,進行產業化。
第三,與手藝相關的外圍部分可以產業化。比如,手工技藝的制成品(如器物、器皿等),另外就是手藝賴以生存的文化與人文環境。現在到全世界各地旅游,會發現很多都有特色手工藝品,這些文化環境、人文環境、以及手工業者的生活方式,都可以作為產業化開發的一個目標。
如何產業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鮑莫爾寫過一篇文章叫《兩部門經濟學》,認為經濟增長中有兩個領域,一個是隨著生產力的提升、科技的進步,生產效率會大幅度增長。比如以前一個工匠,兩三天甚至一個禮拜生產一雙鞋子,如今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作,一天流水線生產成千上萬雙鞋子,這是隨著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生產效率提升。另一個是生產效率不能提升或無法提升的領域,比如說現場演出,一百年前需要十個人演出,再過三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還是需要這么多人演出;再如手藝,如果完全機械化就不叫手藝了,因為手藝就是要用人工,體現人的溫度,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力是不可能提高的。這個鮑莫爾把它叫做成本無法下降的問題。這就是鮑莫爾成本定律,收益在產業化過程中,必然要考慮鮑莫爾成本定律。
第一,面對鮑莫爾成本定律,我認為手藝在產業化的過程中應該進行間接產業化。在鮑莫爾成本定律中,產品或服務無法大規模進行復制,并且具有偶然性、現場性、體驗性的特點時,成本就無法下降。對于手藝來說,不能讓傳承人大規模提高效率,進行產業化,但是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將他的創作中體現出的文化價值和夢想追求復制出來,傳播給更多的人,這就是產業化,就是生活化再創新、價值融合的過程。
第二,文化價值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如,文化與旅游(無論是傳統旅游還是互聯網旅游)的融合。將手工藝品與旅游產品結合在一起,既可以給互聯網旅游帶來極大的增值,又能形成新的旅游產品。
第三,與大眾金融、互聯網金融進行融合。眾籌金融是一種分散化的創造和分散化的需求的一個互聯網式的對接。我認為,應該建立中國手藝的眾籌網站,讓手藝人展示精湛的手藝,讓成千上萬的國內外人士通過網站來了解到手藝,廣大民眾可以對自己所喜愛的手藝進行資助,手工業者將自己的作品或者周邊產品回饋給資助人。對手藝的產業化開發要借助資本的手段和互聯網的力量,推動分散化、個性化的創造和分散化、個性化需求的互聯網式的對接,實現長遠收益。這個收益不僅對手藝人有好處,對每一個熱愛手藝的人都是福利。還可以借鑒國際上已經成熟的藝術銀行模式,發起中華手藝銀行。藝術銀行是用銀行的模式來整合、展示、推廣藝術資源,從而提升藝術資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