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洋
《手藝》為了“記錄”
在《御窯金磚》一集中,傳承人金梅泉祖輩為紫禁城供磚,康熙年間鋪設太和殿時,所選用的就是這種磚。至今雖歷經300多年歲月洗禮,仍光亮如新。金梅泉作為家族中的第五代傳人,也曾在1991年的時候,因為故宮的修繕,為故宮免費燒造了150片地磚,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驕傲。在此之前和之后幾十年的時間里,他堅守祖制,以這種遠超別人10倍的制作周期、幾近苛刻的原料控制和繁復的制作工藝,制造著這種使用壽命遠超現代人所需的方磚。由此產生的成本上升,卻使他的方磚銷路寥寥。但是他堅信,任何工序都不能少,都不能打折扣,因為就是祖輩留給了他這最完美的工藝,才燒造出了這最好的磚。工藝丟了,這好磚也就沒了。在片子的結尾,他說:“雖然我做得慢一點,產量不多,成本又高,但是我很自豪。”
所以,這些我們看來枯燥繁復的工藝,也許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先人精神的承載,也是很多手藝人執著堅守和尋求創新的緣由。還有很多比金梅泉的境遇更加艱難的手藝人,他們的手藝也許就快失傳,也許今天,我們對工藝的記錄,明天就成為了恢復這門技藝的依據。
《手藝》為了“呼喚”
手藝不能只是技巧的比拼,不能只看師門的名望,更不能只關注群體的多寡。每一門手藝,都承載著其特有的歷史與文化,都有一種根脈傳承。手藝本身就是社會多樣性的一種代表,關注“手藝”就是為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由此,《手藝》系列的選題范圍就特別的寬泛,不分大小類別、不比傳承年代、不按地域劃分。我們既選擇了木雕、織繡等傳統大項,也選擇了毛猴、鬃人這種獨具特色的偏門;既有花絲鑲嵌這樣的皇家工藝,又有剃頭、爆米花這樣的民間溫情;特別是為了表現海峽兩岸中國傳統手工藝同宗同源的主題,我們還將交趾陶、三義木雕、曉芳窯等臺灣手藝納入其中。我們同時也選取了在中國學習玉雕的英國人進行拍攝。我們竭力避免以統一標準、統一視角去圈定手藝,希望呈現給觀眾一個極為豐富的手藝世界,以此呼喚現代社會對多樣性的寬容。
《手藝》為了“重拾”
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使機器大生產逐漸替代了傳統作坊,一時間“有用”與“無用”成為評判和衡量的標準。值得慶幸的是,很多手藝人還在堅守,是他們的存在,給了我們追求真正品質生活的可能。所以,每一門手藝,不管我們今天覺著它有用無用,其存在都值得我們去靜靜欣賞,每一位手藝人的執著堅守,都值得尊重。孤獨的傳承,執著的堅守,純手工的勞動,制造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商品,而是那種獨一無二、那種帶有溫度、那種心手相連的價值。
《手藝》為了“尋找”
《手藝》做了百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手藝人身上太多類似“執著”、“質樸”這樣的美好的共同點,更看到了他們身上各不相同的令我們感動的閃光點,他們有的生在一個幾代傳承的手藝世家,由此失去了選擇其他事業的權利,但是他們以一份擔當,扛起了傳承的責任。他們有的傾聽內心的感受,放棄了曾經的名與利,義無反顧地去追尋別人無法理解的夢想。
特別是今年,我們還納入了一批新手藝人,他們雖然沒有師承關系,但是我們卻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許多傳統手藝人所慣有的特質。他們身上所獨有的那種新鮮朝氣,不但給予我們希望,更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
最終,我們盡一切可能,去發掘和尋找每一個手藝人身上那最獨特的閃光點,那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優秀民族精神的時代投射,我想,也許這些閃光點的匯聚,正是我們不斷前行的精神坐標。
《手藝》這個系列一百集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為什么做《手藝》?除了記錄、呼喚、重拾、尋找,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