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笛
我國娛樂節目形式多樣,發展很快,但面臨文化內涵缺失的困境。娛樂節目制作者應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業務水平,將娛樂節目的文化內涵建設作為己任,使娛樂節目在發揮娛樂功能的同時,發揮認知、教育、審美功能,給觀眾營造一個高品位的電視文化環境,使我國娛樂節目更健康地發展,使整個電視產業保持更持久的活力。本文以《年代秀》為例,從娛樂節目的知識性、時代性、審美性、人文關懷、本土化改造五個方面提出提升娛樂節目文化內涵的策略。
增強娛樂節目的知識性
從《年代秀》的成功來看,提升娛樂節目文化內涵首先要增強知識性。
一個好的娛樂節目不只是給觀眾帶來歡笑,還能傳遞文化知識,引導觀眾積極向上。《年代秀》這一點結合得很好,既不是單純地灌輸文化知識,也不是一味地宣揚“娛樂至上”,而是在娛樂的同時傳達一種正能量。很多內容都能使人大開眼界,讓人們了解到以前從未接觸到的領域或者從未體驗過的內容,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文化視野。在各個環節中涉及的問題十分龐雜,既涉及當下發生的人們關注的熱點,又有過去發生的歷史文化,還有國內的習俗、國外的風情,基本上包含了歌曲、戲劇、科學研究、古代歷史、民俗民情等各個領域。在問題的解答中不僅僅是公布答案,還細致解答了所提問題的相關背景知識;不僅僅停留在問答的形式上,而是通過細節的提問引申出對相關知識點的介紹,這是《年代秀》一個顯著的特點。
真正的高品質的娛樂是基于文化建構的娛樂,這種高層次的娛樂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人們在身心愉悅的同時收獲知識,得到教益,無論是感官還是精神上都得到娛樂,這樣的娛樂才是深刻的、長久的,才是發人深省的、直擊人心的。
增強娛樂節目的時代感
娛樂節目應該注重時代精神的傳達,結合社會熱點主題,傳統民族精神,使節目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使命感。娛樂節目本身就是時代的產物,而一個娛樂節目能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環境中生存,必然要打上時代的烙印。只有緊緊跟隨時代,反映時代,能夠同時適應不同時代受眾需求的節目,才會得到更廣泛的受眾群和更長久地發展。
《年代秀》作為國內首次提出“跨年代”代際秀概念的娛樂節目,給娛樂節目時代性的把握提供了良性借鑒。
一是將節目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增強節目的時代性要讓節目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如2012年人們在重陽節QQ的登錄界面上認識了在深圳大學天橋上畫太陽花的老奶奶,一時成為關注老人的熱點。《年代秀》隨后在節目中設置了題目:“老奶奶繪畫的靈感來自于哪里?”節目組提前安排了嘉賓馬景濤專程去天橋拜訪了太陽花老奶奶,通過視頻錄制了拜訪經過,并現場展示了創意團隊根據老奶奶的手繪設計出的衍生品,向人們傳達了關注老人這一主題。
二是將節目內容與時代主題相結合。增強時代性要使節目內容與時代主題相結合,如《年代秀》每一期節目都有一個主題,每一個年代隊都有屬于自己年代的專屬音樂和關鍵詞,體現出每個年代的特點。
在人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懷舊成為一種文化,并且成為新時代風靡的主題之一。《年代秀》把這種文化結合到其中,整個節目以時間為主線,分為五個年代,共同回憶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歷史文化,凸顯懷舊主題。然而,懷舊是表現,卻不是目的,不是為了懷舊而回憶,而是為了體現不同時代的時代風貌,表達不同時代下共同的愛國主義主題。《年代秀》總制片人易驊稱:“《年代秀》是向我們共同擁有的青春和夢想致敬的一個節目,有懷舊的情緒在里面,更多的是一種情懷的激蕩。”①這種情懷是共通的,使人們在情感上達到共鳴。
三是將各個時代的文化相結合。增強時代性還可以將各個時代的文化相結合,進行代際交流。在年代秀之前,我國尚沒有一檔綜藝節目體現出這一內容。代際文化凸現出來,這又成為《年代秀》的主打,它既結合了所有時尚的元素,具有極強的現代感,又有極強的時代跨越感,包含各個時代的關鍵元素,不會和任何一個年代脫鉤。
在節目現場,不同年代的嘉賓在比賽過程中讓觀眾感受到代與代之間的溝通,在共同的話題中流露的不同體驗使受眾感受到不同年代的觀念與思想。對增強代際交流,填補代溝,消除隔閡起到推動作用。
提升娛樂節目的審美情趣
一個優秀的娛樂節目應該具備健康的審美情趣,這就要求節目制作團隊有較高的審美能力。
一是體現真摯感情的美。節目要體現友情、親情、愛情的真摯感情的美,擯棄揭露隱私、炒作情感的做法。如《年代秀》打出的口號是全明星代際節目,每期至少有十個明星參加,可謂是參與明星最多的節目,但是節目并沒有把重點放在挖明星隱私來滿足觀眾窺探欲上,而是各年代明星與主持人溫情互動,喚起明星溫情的回憶,喚起觀眾溫情的感慨。這里明星也放下戒備,道出一段回憶、一段感激、一段關于歲月的感悟。嘉賓與主持人互相尊重,共同完成一次節目,在他們誠懇真摯的互動與話語中讓觀眾體會到親情愛情友情、時代歲月等溫柔的字眼。
二是表現真實的美。節目要表現出真實的美,擯棄偽裝和作秀。在《年代秀》中,明星不再是一個角色、一個演員,而像是一個個真實的就生活在身邊的鄰家叔叔阿姨、鄰家兄弟姐妹,一起來共同回憶真實的生活,以真實為美。可以說,這樣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這種審美情趣是社會需要的。宣揚健康的審美情趣是媒體應盡的責任。
三是引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一個優秀的節目應該引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年代秀》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2011年11月2日的節目中,兩岸三地明星同臺唱紅歌,講述各個時代英雄事跡,引起觀眾共鳴,體現了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這一主題幾乎是貫穿每一期節目的。又如,在2011年12月9日請來婁乃鳴做嘉賓,講述了她身患癌癥,但是態度積極樂觀,勇于同疾病做斗爭的經歷,這樣積極的價值觀會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們心靈。
所以說,娛樂節目不要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窺探獵奇而喪失娛樂節目應該具有的基本品質,不能靠“三俗”來投機取巧贏得觀眾,而是應該靠提高節目品質來贏得觀眾。
要使娛樂節目具有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應該作為娛樂節目精神內涵的核心,娛樂節目也應該承擔社會責任,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受眾的需求,關注人生的意義,關注價值的體現。體現在每期節目的話題上,那就是取材要切合受眾切實關心的人或者事;體現在節目環節上,那就是節目環節的設置不要以捉弄人、看人出丑為樂。在2013年4月4日貴州衛視出品的《非常訪談》,水上訪談形式讓人們津津樂道,但是對于主持團要屢屢遭遇水流襲擊,甚至被彈射到游泳池的這一整蠱設置,引來眾人爭議。《年代秀》的制作卻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沒有揭丑,沒有互諷,明星卸下防備成了一個普通人,講述普通人成長中的酸甜苦辣。
節目營造氛圍上,制作者有意淡化節目的競爭意識,營造輕松溫馨的氛圍。娛樂節目中設置競爭類的游戲環節有利于提高節目現場的氣氛,但是過強的競爭意識會增強觀眾的緊張感,也容易引起現場氣氛的不和諧。《年代秀》雖然是知識競賽,是嘉賓搶答的形式,但是競爭的意識被主持人詼諧的語言和嘉賓活躍的氣氛有意削減了,強調溝通與交流,弱化比賽與競爭。在節目最后如果有兩個或幾個年代隊比分持平領先,那角逐第一的方式可能是通過錘子剪刀布,也可能是加試一道歌曲接龍,也許會是一個簡單的抓鬮,或者轉呼啦圈。
現場互動性上,主持人、嘉賓、觀眾共同參與,互相尊重。在現場,觀眾更多地參與到節目中來,與主持人和嘉賓增加互動,在答題中互相扶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在場外,建立微博等通信渠道,了解觀眾的評價與需求。一個有觀眾高度參與的節目無疑更加生動耐看,更富有人情味。
用傳統文化對外來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
引進外來節目未嘗不可,但是娛樂節目應把外來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年代秀》獨家引進比利時的收視冠軍《generation show》,但它并沒有全盤照抄,而是重視傳統文化,在形式上借鑒外來節目,在其內容形式及思想上都進行了創新改造,使其更符合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眾所周知,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不一樣,人們的價值觀也不同。一味地照搬西方節目,宣揚西方價值觀,會對中國觀眾的思想造成不良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非常不利,長期下去,不只是對國民的思想荼毒,更是對中國的文化入侵。
騰訊娛樂對中國引進海外版權的現象專門做了一期報道,探究海外版權節目是否真的是各大衛視的救命稻草。采訪探究表明,中國幾乎90%的娛樂節目都能在國外或者港臺找到原型。2013年更是成了版權引進年,一年之中各大衛視紛紛引進幾乎近30檔節目,但是引進節目雖多,真正能夠火起來的卻極少,在國外火爆的節目在中國卻曇花一現。
一方面,節目制作要符合中國傳統觀念。中國與國外的文化背景不同,人們的觀念也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另一方面,要讓節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娛樂節目制作團隊的執行力和意識還很不到位,所以引進外來節目在形式上也許可以模仿的很好,但是一旦這種形式不適合中國本土的需求,勢必這檔節目會走向沒落。而如果在節目中宣揚傳統文化,不但讓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熱愛,而且能夠使節目更具文化內涵,傳承民族精神。
娛樂節目應該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加強文化建設。增強知識性,以廣闊知識面引導受眾;增強時代感,以社會熱點聯系受眾;提高審美情趣,以健康審美引領受眾;加強人文精神,以人文關懷感動受眾;本土化改造,以傳統文化漸染受眾,使認知、教育、審美、娛樂四個功能得到平衡的發揮,使娛樂節目的文化內涵得到提高,使受眾有一個高位的電視文化環境。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欄目責編:吉 慶
注釋:①程 坤,王 瑩:《〈年代秀〉開創分享娛樂先河——專訪深圳衛視〈年代秀〉節目總制片人易驊》,《廣告主市場調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