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予
(淮陰工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江蘇 淮安223003)
淮安市作為江蘇省長江以北重要地級城市,在在明清時期曾與蘇州、杭州、揚州并稱為運河四大都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藝術發展極為繁盛,誕生過諸多文藝名人與作品,近現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和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西方藝術思想和技法與傳統激烈碰撞進而相互融合,其文學、音樂、戲劇、繪畫、書法等藝術門類各放異彩,淮安文藝界進入了發展的春天。作為造型藝術的一個種類,雕塑藝術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陶冶市民的情操、記敘歷史的滄桑、美化城市的環境,但是其在淮安的發展卻略顯單薄,相較于書法、繪畫,其人才與作品都不夠豐富,實為可惜。在此筆者根據所搜集與掌握的資料欲對淮安市現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做簡要梳理,包括相關雕塑家、作者、作品的簡況,盼望能對淮安今后雕塑藝術的發展起到助益作用。
民國之前,淮安境內雕塑作品主要包括陵墓雕刻[1]、官衙及官員、富商門前的石獅以及建筑裝飾用的磚雕與木雕。其中最富代表性作品為盱眙明祖陵的神道石雕,明祖陵是朱元璋為了紀念其高祖和祖父而修建的陵墓,其神道現存戰馬、麒麟、獅子、華表、文官、武士等形象石雕以及石柱基礎三十余個。石雕雕刻手法簡介大氣,人物的表情及動物身形具有較為典型的元末明初特色。但其時現代意義上的創作性、主題性的城市雕塑和架上雕塑幾乎是空白。
民國時期,淮安誕生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雕塑大師——滑田友。原名滑廷友,字舜卿,1901年生于淮陰漁溝,1924年畢業在江蘇省立第六師范美術系畢業后回家鄉任教,后到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1930至1932年參加江蘇甪直唐塑羅漢修復工作。1933年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進修。回國后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深思》獲1943年巴黎春季沙龍金質獎章;《母親》為巴黎市政府收藏;圓雕《轟炸》為法國現代美術館收藏。1952年參加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完成大型浮雕《五四運動》、《毛主席胸像》等。但無作品存留于淮安市區。
20世紀60年代,正值文革時期,藝術創作需迎合主旋律,為配合階級斗爭教育,由劉曉林、莊弘醒等同志復制過《收租院》泥塑。
1982年,淮安縣文化館大門改造,曾委托淮安師范學校華龍寶老師設計制作了一塊裝飾性外墻浮雕,題目為《舞蹈》,材質為混凝土,面積約四平方米,現已不存。華龍寶,江蘇高郵人,1981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后任教于淮安師范學校,1987年至今擔任淮陰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原淮陰師范專科學校美術系)教授,淮安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主要從事油畫與雕塑的創作與教學。
1985年,淮安市機關幼兒園委托華龍寶老師設計制作了圓雕“母與子”,高約三米,為玻璃鋼材質,安置于幼兒園院內。
1990年,吳承恩故居委托南京藝術學院阮雍崇教授設計制作了石雕吳承恩全身像,安放在景區中。此前,該故居已陳列有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專家根據吳承恩頭骨復原的吳氏頭像。
1991年,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委托淮陰師范學院華龍寶老師設計制作了一尊三米高的圓雕《送溫暖》,為大理石材質,雕塑表現一位春風滿面的護士形象,現置于醫院門診大樓前。
1992年落成的位于淮安區的周恩來紀念館,建筑方案由東南大學齊康教授設計,紀念館內外先后設計安置了周恩來石雕坐像和全身站立銅像。石雕坐像設計者為魯迅美術學院的孫家彬教授,被安置于紀念館主建筑二樓的紀念大廳內。雕像連基座高4.7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周恩來坐姿雕像,為漢白玉質地,石料采于北京的房山,與毛主席紀念堂毛主席漢白玉雕像石料出于同一采區。雕像中的周恩來左手扶膝右手握卷,端坐在一塊巖石上,目光炯炯地凝視著前方,仿佛在思索著祖國的今天和明天,運籌著共和國的四化大業。在主建筑前廣場立有周恩來銅像,這尊銅像總高7.8米,其中底座高3.6米,像身高4.2米,總高度寓意偉人周恩來度過的78個光輝的人生春秋。銅像由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李守仁教授創作設計,南京晨光機械廠鑄造。這尊周恩來銅像創作取材于60歲左右的周恩來與工人、農民親切交談時的習慣動作:雙手叉腰,面帶微笑,顯現出周恩來平易近人、親切隨和的公仆風范。周恩來故居院內也陳列著一尊近年制作的周恩來銅胸像,作者待考。
1992年,華龍寶教授為淮陰師范學院設計制作了雷鋒胸像和周恩來總理半身像。
1995年,淮安市區周恩來童年讀書處委托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制作了周
恩來童年石雕胸像。
1995年,由南京胡國瑞等同志設計的韓信騎馬像在淮陰區古黃河邊落成,該像為石雕。
1996年,淮陰工學院靳定生老師受淮安市建設委員會委托,面向社會征集城市雕塑稿,經過評審,選出了四件方案,分別用于青浦區五墩的《南船北馬》、市區水渡口廣場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市區西園廣場的《群牛戲水》、淮陰縣謝莊立交旁的《九省通衢》。可惜這幾個方案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施建造。
2004年,靳定生老師應邀為周恩來童年讀書處廣場設計大型石刻浮雕一面,表現總理以梅花為背景的半身像。
2005年建成的淮安缽池山公園,委托南京大學雕塑研究所的吳為山教授設計制作了老子大型鑄銅雕塑,安置于公園中心景區的玻璃鋼人造假山中。該雕塑高達16米,設計取意“天人合一”,塑造了老子潛心傳道的形象,老子右手攤開,左手一指指天,臉部表情循循善誘,似乎正在向世人訴說著宇宙的大道。吳教授匠心獨具,將老子雕塑內部設計成中空,其胸腔好似篆書體的“空”字,似無邊蒼穹般包羅萬象、吐故納新,蘊涵著無窮的文化力量。觀者步入雕塑內部,身高只及老子腳踝,不禁油然生出“無,名天地之始”之感。該雕塑曾獲得“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
同年,吳教授還為淮陰區醫院設計制作了吳鞠通全身銅像。吳鞠通是淮安清代著名醫藥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溫病條辨》、《醫醫病書》、《吳鞠通醫案》等醫書,他的醫術十分高明,且醫德高尚,與張仲景齊名。古語有云“傷寒宗仲景,溫病有鞠通”。此尊銅像高約三米,立于一點二米高的基座上,安置于淮陰醫院門前廣場的鞠通園中。吳教授運用了其獨特的寫意雕塑的創作風格來塑造這位醫者,其表情平和,身形持重,雙手盤于胸前,透過此尊雕塑隱隱能感受出一代醫學巨匠的風骨。
2009年,淮安市交通局委托上海大學錢大經教授設計了大型現代雕塑《南船北馬》,矗立在淮寧高速公路出口處。該雕塑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淮安城市文脈的獨特內涵,在遵循傳統雕塑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結合了雕塑所處的高速公路環境背景特性,使得作品在移動視角下產生多重視覺觀感[2],獲得了成功。《南船北馬》創意來自一句古語“南船北馬,九省通衢”,這是我國歷史上對淮安地處南北交界的交通要沖之地的一句重要評價。作者以此進行聯想與發散,將“船”元素與“馬”元素進行結合,并融入了淮安運河之都的漕運文化,以本地極富特色的三帆船為藍本,將帆體規則交差,水平排列,另塑十二匹奔馬橫穿其中,四十二根不銹鋼繩索穿越風帆落于奔馬兩端,使得雕塑整體呈現了鐘擺似的視覺效果,遠觀近賞,都能從中感受出一種動態視覺效果。
2009年,華龍寶、顧衛國老師為淮陰師范學院設計制作了裝飾雕塑《生命樹》和三塊室內大型裝飾浮雕用于校園美化。《生命樹》采用了抽象變形的藝術手法將多種植物造型融為一體,采用鍛不銹鋼材質進行打造,并在其表面飾以多種色彩,作品的設計語匯多樣化,創造出了較為豐富的視覺觀感,現立于淮陰師范學院王營校區校園內。
2009年,靳定生老師為中國淮揚菜美食博物館門廳設計了四塊大型浮雕,其主題分別為《南船北馬圖》、《河衙食府圖》、《漕運金咽圖》、《鹽商賓客圖》。
2009年,中國淮安南北分界線廣場建成,其標志景觀構筑物被安置于廣場大橋中部,該構筑物主體造型為球狀幾何體組合,材質以鍛不銹鋼為主,輔以燈光效果,具有現代抽象雕塑特質,視覺效果良好。2010年,淮陰區淮安東方母愛公園建成對外開放,該公園內設計安置了一批優質景觀雕塑,包括時任中國雕塑學院院長吳為山教授設計制作的漢白玉漂母塑像。此像比例準確,造型嚴謹,漂母手提竹籃,目視遠方,表情平靜而祥和。除此之外另有多位雕塑家設計的景觀雕塑小品置于公園之內。
同年,母愛公園擴建母愛塔景觀,委托淮陰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與文學院進行內部雕塑與導視系統設計策劃。華龍寶老師為母愛塔創作設計了室內圓雕“漂母與韓信”。此像取材于中國古代典故“漂母飯信”,表現了漂母早年間救助落魄少年韓信的故事。此雕塑采用真人比例創作,材質為大理石。
2012年,華龍寶、顧衛國老師為淮安市清河新區圖書館設計制作大型石刻裝飾浮雕一塊,該浮雕集中刻畫了淮安古今著名景觀。
2012年,清河新區管委會委托北京工業大學喬遷博士設計制作大型裝飾性鑄銅浮雕一塊,安置于清河新區國際攝影館外墻面。該浮雕刻畫了淮安重要的歷史文化名人和典故。
2013年,靳定生老師為淮安城市規劃館設計《壯麗東南第一州》大型浮雕,所用材質為砂巖。
2014年,淮陰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承接了淮安市交通局的水門橋擴建工程,為水門橋設計了欄桿浮雕四面與橋頭圓雕四尊。雕塑以老淮安的文化再現為切入點,運用人物再現的藝術手法重現了淮安市民不同歷史時代的生活場景,極富人文氣息,該系列雕塑由華龍寶、顧衛國、孫琳老師創作完成。
除市區外,淮安下屬盱眙縣、金湖縣、淮安區、洪澤縣等區縣,近年來都有大小、多少不等的城市雕塑落成。包括如淮安區的八位歷史文化名人紀念碑,金湖的堯帝公園的堯帝像等。這些雕塑的落成刻畫了淮安的城市風貌、弘揚了淮安城市精神、傳播了淮安的歷史文化、豐富了淮安的城市內涵。
至今為止,淮安市從事雕塑創作與研究的人員基本集中在淮陰師范學院美術學院以及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兩所高校中,多年來,在淮安高校工作的雕塑家,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不時有新作問世,其中也不斷有架上雕塑作品參加市級、省級以上展覽,并有獲獎。總體來說,從建國至今,淮安市城市雕塑的建設在緩慢中不斷發展,小型架上雕塑的創作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目前淮安雕塑藝術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良性快速發展的階段,不論是架上雕塑還是城市環境雕塑,皆可以見到精品作品出現。前景可喜,但不足之處依然很多,創作人員不足、創作氛圍不濃,作品數量不夠豐富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1]許正龍.雕塑學[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2]沈軍.淮安市高速公路雕塑南船北馬的設計[J].美術大觀,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