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海
(孟連縣民族歷史博物館,云南 孟連665800)
傣族是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主體民族,根據(jù)2000年11月1日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縣的傣族人口有2392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1?69%。佛教系孟連縣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現(xiàn)有佛寺66座,信教群眾達2112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5?74%,有教職員299人,經常參加活動的佛教徒3039人。由于孟連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上在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區(qū)域內的地位和影響,形成了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具有邊境特色的傣族傳統(tǒng)文化,而且至今仍得到傳承和發(fā)揚。
“賀新”是孟連傣族社會網(wǎng)絡中的小群體組織。根據(jù)中國當下的行政劃分,村民委員會下面分成了若干個村民小組,每個小組幾十戶或上百戶不等,村民小組要對村委會盡應盡的義務,村里的公務會被分解到各個村民小組中,如公用道路、溝渠修建與養(yǎng)護,村寨里修建佛寺、學校,祭祀神靈、節(jié)慶活動等等需要的資金和人力,都由小組自己來安排分配;小組內每個家庭建房、賧佛、婚喪嫁娶等等,小組都有義務去幫助解決,小組內發(fā)生什么矛盾也在組內進行協(xié)調;村中經常舉行文藝競賽,體育競賽等等活動,也都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來進行的。
但在孟連縣傣族社會網(wǎng)絡中,村民小組下面還有更小的群體組織,傣語稱其為“賀新”,它把村民小組的義務和責任進一步分解細化。“賀新”是孟連傣族社會網(wǎng)絡中的一個重要因子和環(huán)扣,也是傣族村社互幫互助制度存在的基礎,它用特殊的方式維系著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與和諧穩(wěn)定。近年來,“賀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價值。以下就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傣族社會組織“賀新”的起源、功能和當代價值進行探討。
佛教的正式傳入孟連并修建佛寺是在明弘治六年至正德九年(1493~1514)間。孟連長官司長官刀派沾在任期間,孟連地方強盛,過往客商多,傳聞緬甸盛行佛教,于是刀派沾派4個大頭人,帶領隨從數(shù)十人,攜駿馬4匹,及金銀器皿、采緞等禮物去勐安瓦(即阿瓦,位于曼德勒西南,緬甸宣慰司首府,上座部佛教圣地),送給當?shù)赝了尽>挼橥了净刭洿笙?頭、經書3本(經、律、論三藏)、菩薩4尊以及法器、儀仗等,佛教由此傳入孟連。此后,佛教逐漸在孟連傣族中流行,以至成為普遍信仰,對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產生深刻影響。
自從孟連傣族把南傳上座部佛教奉為全民信奉的宗教,佛教便滲入傣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村民的生老病死息息相關。每年從“關門節(jié)”至“開門節(jié)”(即雨安居)內有13周,村民要舉行13次齋戒活動。屆時,善男信女要住進佛寺誦經齋戒,每天只吃一次飯。每次舉行這樣的活動,就由一個小群體組織—“賀新”來負責提供飯食。由于傣族全民信奉佛教,幾百年來,這個小群體組織一直存在,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活動內容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以勐馬大寨村民小組為例,該小組隸屬于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勐馬鎮(zhèn)勐馬村,有居民143戶、人口520人,小組內按村民居住的路段分為12個“賀新”。每個“賀新”由9至15戶村民自愿組合而成。其中包括回鄉(xiāng)居住的離退休干部。“賀新”的活動內容如下:
1)每個“賀新”每年由兩戶村民擔任頭領,傣語稱“召賀新”。其職責就是組織成員參加各種活動。這些活動需要的資金,由“賀新”負責在小群體組織內攤派。任期結束時,頭領要把上年節(jié)余的經費移交給新的頭領。
2)每個“賀新”每年負責佛寺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即每年每戶村民交10元錢、10斤大米,不足部分由小沙彌再到寨子里化緣解決。雨安居(從“關門節(jié)”至“開門節(jié)”之間)期間,全寨舉行十三次齋戒活動。每次活動由一個“賀新”提供齋飯(先后順序在年初抽簽決定),其余一次則由全寨負責提供。此外,每個“賀新”都要輪流做東,宴請全寨村民聚餐,以增進村民之間的情感。
3)由于在傣族社會中,很多重大的事務并不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因而,每個“賀新”要參加全年的村寨集體節(jié)慶趕擺以及祭祀寨神、勐神、戰(zhàn)神、祈風、祈雨等自然崇拜活動,此外,還要分擔修橋補路、修溝擋壩、打掃衛(wèi)生等村寨義務。
4)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互幫互助。一家有事,每家都要出人出力。如一家建房全寨都會去幫他把房子建起來;遇到哪家辦喪事,全村人都要來相幫,去世前每家都要派人來守護,去世后,有的“賀新”負責挖墓穴,有的負責抬棺材,一直到這一家的喪事辦完。在耕種和收割的季節(jié),“賀新”里的成員今天集體種一家,明天種第二家,這樣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把一個小組里的土地種完。因此,在傣族的家庭中勞動力的多少或者有無,都不會影響到這個家庭的生存和生計。
5)“賀新”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習俗一直沿襲到當下,并在內容上得到發(fā)展。孟連縣在創(chuàng)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過程中,把“賀新”這種模式向全縣推廣,創(chuàng)建了“班戶聯(lián)建”的網(wǎng)格化服務模式,即每10至15戶左右聯(lián)成一個“班”,然后再由村民民主推選出一名班長。同時,在村民小組里,根據(jù)黨員群眾的文化程度、工作技能等特點,以3至5人為單位,組建了文藝表演、治安聯(lián)防、農業(yè)科技等服務隊,每支隊伍設一名隊長。班長們也要每月組織召開一次班內黨員、農戶代表會議,收集、解決班內群眾訴求,并幫助解決困難和矛盾。
1)“賀新”是孟連傣族村寨中最基層的社會小群體組織,在實現(xiàn)村民小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于“賀新”是自愿組合的,每個村民都會毫無怨言地盡到自己對于村組公共事務的責任與義務。村民有困難時互相幫助,有了矛盾也由“賀新”進行調解。
2)“賀新”用特殊的方式維系著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與和諧穩(wěn)定。傣族絕大多數(shù)宗教活動都是全寨統(tǒng)一的,在不同的宗教日程里人們以一個寨為整體來舉行宗教活動。由“賀新”輪流送齋飯,并宴請全寨村民聚餐,能增進了村民的之間的溝通和對村寨的歸屬感,增強了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
3)積極參與上級組織的各種公益活動和文藝體育等競賽,促進了村民與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4)“賀新”是傣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在一個村寨中的縮影與沿襲,也是傣族村民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因子。在村寨里體現(xiàn)著人們的社會關系、生活方式與生活情趣,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基點。在當代,結合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進行的文化創(chuàng)新,往往也是從村寨層面開始的,“賀新”在這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有著重要的價值。
“賀新”是孟連傣族村寨中最基層的社會小群體組織。它產生于全民信奉佛教的社會土壤中,幾個世紀以來,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活動內容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在實現(xiàn)村民小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增強了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在結合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進行的文化創(chuàng)新中,有著重要的價值。
[1]張公瑾主編.傣族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2]孟連縣民宗局編寫組.《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概況》修訂本[M].民族出版社,2007.
[3]張海珍,李婭玲.普洱民族文化概覽[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